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282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沉积物充气过程对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振邦  林健枝 《环境化学》1999,18(6):507-512
在缺氧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AVS)是总硫含量中的一个活性最大的部分。它控制着还原状态沉积物内孔隙水的重金属浓度又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硫化物,影响着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现已证明,AVS与重金属反应是重要方面。AVS的变化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本项研究通过对香港河流和海湾沉积物32d的连续充气实验,探索硫含量变化对Zn对影响。  相似文献   
402.
403.
研究了美国科德角运河2号燃料油溢油后短期急性曝油的紫贻贝在自然条件下对石油烃化合物的吸收、保留和释放。曝油1-2d后,紫贻贝软组织中石油烃化合物的浓度是背景值的10~200倍。第3d至第29d内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迅速降低,正构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降低速率最快。溢油110d后,各种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达到背景值水平。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相应的水溶性,与分子类型和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的代谢和降解作用,是紫贻贝释放石油烃化合物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404.
在厌气-好气-活性碳三级串联工艺系统中,用7株高效染料脱色降解菌在厌气池中接种,在好气池中用聚乙烯醇降解菌富集培养液接种挂膜处理含PVA和BOD5/CODcr<0.2的印染废水,经日处理17t废水的中试表明,当进水CODcr,BOD5,PVA,洗涤剂和色度含量分别为680ppm,110ppm,134ppm,2.94ppm和65倍时,在厌气池,好气池和活性碳池中的水力负荷分别为3.17,3.0,14  相似文献   
405.
国外的研究证明:酸可挥发硫(AVS)是决定沉积物中重金属阳离子生物富集的重要分配相。通过对底栖生物的毒性试验,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流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毒性起到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酸可挥发硫的浓度是预测生物富集性的基础,同时,也与沉积物中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密切相关。用重金属(Cu或Cd)与AVS当量摩尔浓度预测表明;当[Cu或Cd]:[AVS]<1时,生物表现出无毒性;当[Cu或Cd]:[AVS]>1时,孔隙水中重金属浓度增加,出现生物毒性并有明显的生物致死现象。用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AVS)预测,评价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是水体研究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6.
研究了铝-铬天青S(CA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铝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铝-铬天青S(CA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三元显色体系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40nm;最佳显色时间30m in;显色剂铬天青S(CAS)最佳用量2.00mL(0.5g/L);最佳显色pH5.5。在实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定结果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07.
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是把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土壤并通人直流电,发生土壤孔隙水和带电离子的迁移。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外加电扬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并在电极附近累积,抽出处理从而被除去。新兴的电动力学原位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越来越多地被各国研究人员接受。一系列实验规模的研究和技术已日渐成熟,其中Lasagna技术和E-lectro-klean技术已在美国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进行了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408.
餐饮业含油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饮食业含油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对环境的危害 ,分析了含油污水的性质及动植物油在污水中的存在形态 ,介绍了饮食业含油污水处理新技术及新设备  相似文献   
409.
鸭绿江(丹东段)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的特点,应用沉积学原理,对鸭绿江(丹东段)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瑞典国家环境保护局乌普萨拉水质实验室的 Lars Hakanson 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410.
通过雨水径流的集蓄储存可解决水源问题,发展山地蔬菜大棚。结果表明:一个70m^3的水窖集水在配以渗灌技术的条件下可以满足333m^2的大棚生育期用水需求,与传统畦灌相比节水53.4%,且效益可观,达20万元/hm^2,使干旱贫瘠的山地一跃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园田,为辽西易旱区坡地高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