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2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董军  赵勇胜  周睿  韩融 《环境科学》2009,30(10):3110-3114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渗滤液性质对含水层中污染物衰减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垃圾渗滤液、老垃圾渗滤液和雨水通过模拟柱后,其微生物活性分别在第12、17和3d达到最大值0.154、0.121和0.044;BOD5/COD分别在第12、8和6d达到最大值0.683、0.396和0.319;pH的平均升高速度分别为0.074/d、0.15/d和0.055/d;新、老垃圾渗滤液通过模拟柱后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50%和10%;含水层介质对NH4+-N的吸附容量约为0.85 g/kg;另外,含水层介质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渗滤液的性质对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衰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2.
含水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污染缓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军  赵勇胜  刘莹莹 《环境科学》2009,30(2):484-487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含水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污染的pH缓冲和氧化还原缓冲性能.结果表明,碳酸钙对pH缓冲起重要作用,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碳酸钙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逐渐增大,从背景值的1.62·pH-1 mmol/kg增加到41.3·pH-1 mmol/kg.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含水层介质的氧化容量(OXC)减小,而还原容量(RDC)升高.在未受污染的介质中,Fe3+是OXC的主要组成,约占OXC的70.5%;TOC是RDC的主要组成,约占RDC的98.7%.物质的存在形态也与污染程度有关,在污染源附近大部分无定型态和部分晶体态Fe3+被还原,而且还原产物主要以FeCO3和FeS形式沉淀;生成Fe2+的沉积使得可离子交换态Fe2+含量由未受污染的介质中的0.5%升高至3%.因此,Fe3+是含水层介质中主要的氧化还原缓冲剂.  相似文献   
53.
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实验,对顶部木屑层通风和添加活性污泥实现渗滤液循环原位脱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的渗滤液循环,在垃圾体顶部添加的木屑层中通风可以有效地解决渗滤液循环中NH 4-N的积累问题,NH 4-N的去除率达到77 83%,同时也将CODCr去除率提高了14.46%;在木屑层中加入活性污泥并通风不仅通过提高反应体系内的C/N比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还向反应体系内引入了微生物,相比于顶部木屑层通风的渗滤液循环,其NH 4-N的去除率提高了13.73%,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10.64%.  相似文献   
54.
不同缓冲剂调节pH值影响MSW反应器运行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应器填埋场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城市固体废物(MSW)的稳定化时间。渗滤液循环是实现反应器的有效途径不同渗滤液pH值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效率是不同的。本文采用两种缓冲剂,熟石灰和粉煤灰对渗滤液pH值进行调节,讨论它们对渗滤液回灌、废物稳定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两种调节方法的区别。实验证明了调节后的环境有利于固体废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对金属离子和盐类没有明显去除作用。两种调节方案都是简单、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齐齐哈尔地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介绍了BP网络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在传统的评价方法基础上,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环境和人类影响程度不同,给水质监测指标分组,从实用角度对水质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该评价模型在某评价因子数值极大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反映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并且通过GIS技术利用评价结果得到地下水水质分布图,从空间反映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6.
采用静态批试验分析苯和萘在均质中砂上的吸附特性,同时利用二维模拟槽分析其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特性并采用地下水循环井技术进行修复治理.结果显示:苯和萘在均质中砂上的吸附符合线性等温吸附,萘的吸附系数为0.007 5 L/g,明显大于苯(0.003 4 L/g);苯在横向和纵向的浓度锋面迁移距离均明显大于萘,50 d后,地下水中ρ(苯)、ρ(萘)的最高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19.11、14.97 mg/L和64.03、5.19 mg/L;启动循环井修复,靠近循环井的地下水循环扰动大,气、水两相间的传质作用强,有机物被优先去除,逐渐形成一个以循环井为中心的锥形修复区域;累积曝气14 h后,地下水中ρ(苯)趋于检测不出,但ρ(萘)存在明显拖尾现象,拖尾浓度达到1.82 mg/L;各列单元苯衰减系数变幅较小,萘的衰减系数则存在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残留的萘基本上集中分布于远离循环井、模拟槽的两侧区域.可见污染物的挥发性及其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性是影响循环井修复效果的主导因素,污染物挥发性越强,其迁移越快,循环井修复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7.
渗滤液污染羽中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军  赵勇胜  张伟红 《环境科学》2008,29(7):1942-1947
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污染程度的加重,各氧化还原带不断向前推移,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的范围不断扩大,随后出现惰性区.在氧化还原带的整个演化过程中,各带中TOC、硫化物、NH 4 -N、HC03-3、CO2和Fe2 等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NO-3和DO等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升高;SO2-4的浓度则随时间的推移先减小而后增加,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沉积物中Fe3 含量降低, TOC含量升高.在氧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和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沉积物中, Fe3 由占OXC的70.5%分别减小为56.3%、41%、28.3%和15%;TOC由占RDC的98.7%分别升高为102.0%、107.0%、142.9%和162.1%;Fe2 主要以PeS和FeCO3,沉淀形式沉积下来,分别占总Fe2 的80.6%、175.6%、377.7%和555.1%.  相似文献   
58.
刘莹莹  赵勇胜  董军  刘鹏  朱志国  孙艳 《环境科学》2008,29(7):1948-1954
通过一维土柱穿透实验和静态实验,分别从空间和时间2方面研究了不同天然地层介质对垃圾渗滤液的PH缓冲性能.结果表明,细砂、粉砂和粘土的本底pH缓冲容量分别为79.9·pH-1 mmol/kg、207.5·pH-1 mmol/kg、456.4·PH-1 mmol/kg.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后,除细砂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离污染源距离的减小,每种介质总的pH缓冲容量都逐渐减小;其中碳酸钙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均逐渐增大;硅酸盐、阳离子交换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无明显变化;铝、氧化铁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逐渐减少,但土壤铝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细砂各个缓冲体系的缓冲容量随时、空变化均呈现出略微增大的趋势.4种介质对渗滤液的pH缓冲能力的顺序是:细砂<粉砂<粘土<土壤.土壤、粘土对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pH缓冲性能,同时对渗滤液中各种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9.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PRB原位处理技术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零价铁、零价铁和活性炭、零价铁和沸石的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设计了3种地下可渗透反应器(PRB),分别为反应器A、B和C,对PRB技术治理污染地下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反应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反应器的渗透能力与周围地层介质渗透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A、B、C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90%、70%以上,BOD5/COD值由0.32分别升高至0.781、0.728、0.716,总氮从50mg/L都降到10mg/L以下,NH4+的去除率达到78%~91%.反应器C中的沸石对重金属和硬度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其中Mn、Zn离子和硬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80%和81%,说明PRB技术治理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0.
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的最终电子受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最终电子受体和TOC在垃圾渗滤液污染羽各氧化还原带中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结果表明,各种还原产物出现峰值的时间和相应的最终电子受体利用最终电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利用电子能力强的最终电子受体其还原产物出现急剧升高的时间较早,如NO-2出现峰值的时间比Fe2 早;TOC的浓度在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中不断增加,增加速率分别为8.27、8.56、8.85、9.06和9.11 mg/(L·h).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速度受最终电子受体的多少和有效性的限制,其反应速度和最终电子受体利用最终电子的能力大小相一致,也就是说,利用最终电子能力越强的最终电子受体越容易被微生物利用、消耗,对污染的反应也就越灵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