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齐小天  张质明  赵鑫  胡文翰  刘迪 《环境科学》2022,43(3):1500-1511
径流污染控制是当前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难题,识别径流污染物入河风险是提高污染控制效率的关键.将景观格局与过程相结合,借助景观指数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出了降雨径流污染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主要河段的降雨径流污染格局、过程和综合风险指数;并计算出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工矿用地为"源"产生的风险路径分别为256、1...  相似文献   
22.
在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微塑料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易吸附水环境中的重金属,表面被微生物定殖形成生物膜后,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重金属的载体,形成复合污染物。复合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传播,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风险。该文对微塑料覆载生物膜吸附重金属所形成的复合污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微塑料覆载生物膜的基本特征、生物膜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以及作为重金属载体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生物膜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评估微塑料覆载生物膜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3.
为解决贵州省百花湖底泥中的汞污染问题,研究了原位掩蔽对底泥中汞释放的抑制效果. 选择沸石、高岭土和赤铁矿为掩蔽材料,通过模拟试验,确定原位掩蔽的最佳覆盖厚度为2.0 cm,此时沸石、高岭土和赤铁矿对底泥汞释放的控制率分别为47.1%、64.9%和62.3%,说明最佳掩蔽材料为高岭土. 以高岭土为掩蔽材料的情况下,试验实施7 d后,水体扰动对控制率的影响不足6.7%. 中试区位于百花湖重度污染区,面积约为22 000 m2,采用驳船少量多次撒布高岭土原位掩蔽汞污染底泥,控制覆盖厚度为2.0~3.0 cm,按月连续监测6次. 结果显示,高岭土对汞污染底泥的控制率达到47.1%. 模拟试验及中试效果显示,高岭土原位掩蔽可有效抑制底泥中汞的释放,并且较薄的覆盖厚度可降低工程成本和对湖底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PM_(2.5)影响人们的生活,危害城市居民的健康,因而在大范围、连续空间上精准预测PM_(2.5)的浓度对于降低居民暴露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的风险意义重大。基于空气中PM_(2.5)浓度对气象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下垫面条件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CA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RF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浓度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1)PM_(2.5)浓度大小分布与夜间灯光指数NLI、国内生产总值GDP、降雨量PRE、温度TEP、相对湿度RH、植被指数EVI以及土地利用覆被LUCC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NLI和GDP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PRE、TEP、RH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2)主成分数量为4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6.7%,PRE、RH、GDP、NLI和EVI是影响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空间变化的最重要的5个因子。(3)PCA-RF模型对于PM_(2.5)浓度的预测具有较好的表现且在长三角中西部的城市预测效果好于东南部沿海城市。相对于逐步回归SR模型,PCA-RF模型验证数据集上的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12.7%,决定系数R2提高12.1%,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8.3%。  相似文献   
25.
好氧反硝化菌P.chengduensis ZPQ2的筛选及其反硝化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极限稀释和显色培养的筛选方法,从SBR好氧反硝化反应器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编号为ZPQ2。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 NA基因鉴定,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与2014年确立的新菌种Pseudomonas chengduensis的模式菌MBR的亲缘性99.1%,命名为P.chengduensis ZPQ2(KT001069)。通过优化实验获得其最佳好氧反硝化条件为:培养温度35℃,初始pH为11,柠檬酸钠为唯一碳源,C/N为11∶1,盐度为2%,经48h培养,菌株ZPQ_2对NO_3~--N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3.4%和98.1%。菌株ZPQ2也具有异养硝化能力,以NaNO_2或(NH-4)2SO4为唯一氮源时,48h的NO_2~--N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为28.64%和73.32%。  相似文献   
26.
沉积物作为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主要赋存介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抗生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但此前研究多基于实验室模拟,而在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分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则较少关注.鉴于此,以石家庄市地表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分析石家庄水环境中喹诺酮类(QNs)抗生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其在水和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并确定自然水环境中分配系数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在石家庄市水体和沉积物中QNs含量分别为8.0~4.4×103 ng·L-1和16~2.2×103 ng·g-1,其中恩诺沙星(ENR)和氧氟沙星(OFL)分别是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的QNs抗生素;②石家庄市水体中QNs总含量呈现12月(1.0×104 ng·L-1)大于4月(5.5×103 ng·L-1)的趋势,沉积物中QNs亦呈现12月(7.8×103 ng·g-1)大于4月的趋势(6.2×103 ng·g-1);③石家庄市水环境中QNs抗生素的分配系数变化范围为34~2.9×105 L·kg-1,且呈现12月大于4月的趋势;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氮(TN)、硝氮(NO3--N)、亚硝氮(NO2--N)和氨氮(NH4+-N)与大部分QNs[OFL、诺氟沙星(NOR)、ENR、双氟沙星(DIF)和喹酸(OXO)]分配系数显著相关,温度(T)、总有机碳(TOC)和总溶解性固体颗粒物(TDS)与个别QNs[马波沙星(MAR)和DIF]分配系数显著相关.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会影响抗生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  相似文献   
27.
离子型水面溢油凝油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十四酰氯、氯乙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离子型壳聚糖水面溢油凝油剂,并用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壳聚糖:十四碳脂肪酸酰氯:氯乙酸的摩尔比为11∶.51∶.5时,得到的凝油剂具有较好的凝油性能和较强的适应性,用于水面柴油、机油、苯、二甲苯的回收处理,不但回收处理效果好,而且基本不受水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王彦明  赵鑫 《环境保护》2013,41(8):51-53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点评人】王彦明赵鑫【案例类型】争鸣类【案例名称】平湖市检察院诉绿谊公司等环境污染纠纷案【主要违法行为】非法倾倒含铬污泥,造成水质严重污染【污染类型】水污染【违法企业所属行业】皮革制作【处罚及执行情况】经过法院审判,五公司赔偿54万元,已执行完毕  相似文献   
29.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估将为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精准防控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撑.因此,选取华北平原典型城市——石家庄作为研究区,筛选20个样点,利用APCS-MLR模型和健康风险模型解析评估了石家庄市地下水中10种重金属的污染源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石家庄市地下水中典型重金属的浓度均值排序为:Fe>Zn>Mn>Cu>Al>Pb>Cr>As>Cd>Hg,其中ρ(Fe)和ρ(Pb)的均值分别为260.3 μg ·L-1和10.01 μg ·L-1;根据单因子和内梅罗指数,Pb、Fe和Cd是石家庄市地下水主要的污染重金属;②重金属浓度范围为47.30~2560 μg ·L-1;就空间分布而言,重金属浓度在S3处最高(2560 μg ·L-1),而在S9处最低(47.30 μg ·L-1);③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工农业活动、交通排放和地质背景是石家庄市地下水中重金属的3个主要来源,其中工农业活动对重金属的累积贡献率最大(47.83%);④除工农业活动来源的重金属对成人造成潜在威胁(HI>1)外,其余来源的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HI<1),而致癌风险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潜在威胁;工农业活动是非致癌风险(成人:52.46%,儿童:52.45%)和致癌风险(成人:65.22%,儿童:65.69%)的主要贡献者,其中Cd和As的致癌风险较高.因此,为了保障石家庄地下水环境安全,需严格控制污染来源,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30.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同时,这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特性的微小颗粒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工作参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生态毒理测试方法,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CeO_2纳米颗粒暴露对小球藻生长、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及大型溞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大型溞体内铈的形态。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CeO_2纳米颗粒逐渐抑制小球藻的生长,导致叶绿素水平的降低和活性氧水平升高。暴露96 h后,CeO_2纳米颗粒对小球藻生长的EC50为30.4 mg·L-1,而对大型溞活动抑制的24 h、48 h-EC50分别为430.2 mg·L-1和142.7 mg·L-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中的毒性分级标准,CeO_2纳米颗粒对小球藻属于中毒性物质,对大型溞属于低毒性物质。CeO_2纳米颗粒在大型溞体内主要以Ce(IV)的形式存在,约有3%转化为Ce(III)。对CeO_2纳米颗粒的水生态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深入研究其毒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