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484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介绍了海淀区垃圾处理设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发展迅速,而农村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已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为建立和谐新农村,保障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必须重视农村水源安全。本文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讨论,为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重点区域PM2.5浓度快速下降,但臭氧(O3)浓度逐步上升,大气污染控制形势已由单一的PM2.5控制转变为PM2.5和O3的协同控制. 了解PM2.5和O3对前体物排放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对制定PM2.5和O3协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使用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和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ABaCAS-EI,结合三维空气质量模式和响应曲面模型,评估前体物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后PM2.5和O3浓度的响应,并依据解析的响应关系提出了前体物减排、联防联控区域划分和目标设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①VOCs减排对降低各省份PM2.5和O3浓度均有利,NOx的减排量不足会导致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O3浓度和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增加,为避免PM2.5和O3年评价值反弹需要的VOCs与NOx减排比分别为15%~25%(PM2.5)和5%~90%(O3). ②O3污染防治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对于京津冀地区,需要考虑引入河南省和山东省的联合控制,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需要联合江西省、福建省进行控制. ③气象条件对PM2.5和O3背景值的影响较大,使用3年或5年滑动平均值可以有效降低气象条件年际变化对PM2.5和O3浓度的影响(对于PM2.5,2008—2019年其背景值极差的降幅分别为35%~81%或60%~86%;对于O3,极差的降幅分别为40%~67%或53%~87%). 采用多年滑动平均有助于科学设定和考核PM2.5和O3的控制目标. 研究显示:PM2.5和O3的协同控制依赖于NOx和VOCs的协同减排,其减排比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此外,科学的PM2.5和O3的协同控制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和评价指标的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994.
对麻疯树成熟胚乳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胚乳再生植株,并对其气孔进行分析.麻疯树成熟胚乳在25℃、12 h光照条件下培养7 d愈伤组织诱导完成,2,4-D浓度为2.0 mg L-1的MS培养基愈伤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9.29%.愈伤组织在含BAP的改良培养基上培养至黄绿色后转入分化培养基,在含IAA 0.25 mg L-1和ZT 1.5 mg L-1的WPM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达32.50%.将分化的不定芽从愈伤组织上剥离后转入含IBA、BAP和GA3的培养基上进行芽伸长培养.取胚乳不定芽叶片接种在含IBA 0.1 mg L-1、BAP 0.5 mg L-1和TDZ 0.5 mg L-1的MS培养基上诱导生芽后,再转入含IAA 0.25mgL-1、KT 0.5mg L-1、BAP 1.0 mg L-1和GA3 0.25 mg L-1的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成芽率为85.2%.这些芽在含0.1 mgL-1 I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大约有37.5%的芽生了根,平均有5.2条根系形成.与母本植株相比,再生的胚乳植株保卫细胞更大,且气孔密度减小.图2表6参24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究镂空烟道板在隧道火灾中的作用,采用大涡模拟,比较了无镂空烟道板无风机、有镂空烟道板无风机、有镂空烟道板有风机三种场景时隧道内的烟气浓度和温度.通过分析得出镂空烟道板可以提高烟道内烟气浓度,降低火灾初期隧道下部烟气浓度,有利于隧道内烟气排出和火灾初期人员疏散.  相似文献   
996.
毒气泄漏会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有效的监测毒气泄漏事故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影响范围、快速进行预警通知,研究了毒气泄漏事故现场监测预警系统。结合毒气泄漏事故的特征、事故处置流程等搭建移动式监测预警平台,平台采用无线传输方式集成便携式气象站、气体浓度传感器、单兵等前段采集设备,通过毒气扩散的快速预测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短信群发功能实现预警通知。研究结果可为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7.
井喷有毒气体扩散对周围居民的危害很大,造成人员伤亡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Arcgis Engine毒气扩散后事故伤害程度等值线的绘制以及在应急救援方面的应用。通过毒气扩散浓度空间分布动态链接程序计算出毒气扩散后浓度分布离散点,再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接口将离散点转变成可视化程度较高的事故伤害程度等值线。此模拟过程不仅为应急救援以及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以为井场地区的安全情况作出判断,能够对周边人员疏散策略及安全区域规划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8.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季N2O排放通量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麦季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下免耕、少耕和传统耕作的冬小麦生长季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3.75μg·m-2·h-1、39.94μg·m-2.h-1和48.83μg·m-2·h-1,无植株参与下分别为73.48μg·m-2·h-1、52.97μg·m-2·h-1和63.60μg·m-2·h-1,麦季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5 cm、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400*~0.654**,n=28)。小麦种植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大,无植株参与的N2O季节总排放量显著高于有植株参与的处理(P<0.05);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农田N2O季节总排放量(P<0.05),有植株参与下麦季N2O总排放量少耕较免耕和传统耕作分别减少37.3%和17.9%,无植株参与下分别减少28.0%和16.7%。研究表明太湖地区冬小麦采用少耕措施可减少麦季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999.
氮肥运筹和少免耕对麦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智  周炜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环境》2011,(8):1253-1258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氮肥运筹和少免耕措施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降雨后麦田耕层土壤平均水分质量分数26.34%为径流事件发生的临界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常规施肥(T0)条件下,麦季径流水量达2185.05 m3·hm-2,径流侵蚀泥沙量达716.08 kg.hm-2,少免耕(T2)处理增加麦田径流水量达29.67%,减少径流侵蚀泥沙量达13.96%,而肥料运筹(T1)与T0处理差异不显著;就整个麦季而言,T0处理条件下,径流水全氮(TN)平均质量浓度和径流侵蚀泥沙TN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0.51 mg·L-1和1.19 g·kg-1,T1处理显著降低径流水TN质量浓度和侵蚀泥沙TN质量分数分别达11.63%和5.93%,T2处理显著降低径流侵蚀泥沙TN质量分数达7.95%;麦季氮素径流流失主要集中在小麦生育前期,包括径流水氮素流失量和径流侵蚀过程中由泥沙流失的氮素量。T0处理条件下,氮素流失总量达31.76 kg·hm-2,其中,径流水氮素流失量占麦季氮素总流失量95%以上,T1处理减少麦季氮素总流失量达9.25%,而T2处理则增加麦季氮素总流失量达16.75%。  相似文献   
1000.
生活垃圾组分是选择处理方式的基础,与地域、季节、居民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组分时空分布特征。近2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可回收物占比呈升高趋势(由22%左右升高至约30%),垃圾低位热值呈上升趋势(已超过6000 kJ/kg)。第1季度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高(城市地区约为61%),第3、4季度灰土占比升高(农村地区可达到29%)、含水率低、热值高(城市地区可达到6600 kJ/kg)。全国范围内,各地生活垃圾组分占比差异显著,厨余垃圾占比由东(65%)向西(50%)递减,可回收物占比由南(25%)向北(17%)递减,灰土占比由北(27%)向南(11%)递减。生活垃圾热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该结论可为生活垃圾因地制宜处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