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67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提高我国应急物流预案运行实施的协同性,提出虚拟应急物流协同预案的概念,分析了虚拟应急物流协同预案的涵义、主要要素及体系结构,论述了虚拟应急物流协同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着色Petri网理论对虚拟应急物流协同预案流程进行建模,设计了整体流程Petri网模型和各部分流程Petri网模型,并运用仿真软件CPN tools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有界性、活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2.
中国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适度非农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基于土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阶段耦合规律的理论分析,应用承载力模型,开展了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非农化适度性的评价和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的界定。结果表明:①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建设用地供给之间呈现为正反双向的"S"型曲线,两者之间的耦合变化规律以工业化完成阶段最为显著;②工业化初期至后期阶段土地非农化趋势表现为缓慢增长,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为10.0%~17.5%;③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作用强度决定着土地非农化规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调控土地非农化进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3.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 于2013年7月22—23日在夏都西宁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份(含港台地区)的正式代表共16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学术论文115篇。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卓玛措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索端智教授致欢迎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提高能源回收效率,采用大米、土豆、生菜、瘦肉、花生油和榕树叶作为实验原料,模拟有机垃圾中普遍存在的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类成分,进行厌氧发酵产氢以及对其剩余物厌氧发酵产甲烷.结果表明.在厌氧发酵产氢阶段,整个过程没有甲烷生成,大米、土豆、生菜、瘦肉、花生油和榕树叶的氢气产率分别为125、103、35、0、5和0 mL g-1(VS),能源回收效率分别为7.9%、6.8%、1.9%、0、0.1%和0.大米、土豆和生菜的氢气浓度分别为34%~59%、41%~56%和37%~70%,整个产氢阶段没有甲烷生成.在厌氧发酵产甲烷阶段,上述原料的甲烷产率分别为232、237、148、278、866和50 mL g-1(VS),生物气中甲烷含量分别为42%~70%、57%~71%、73%~77%、59%~73%、68%~80%和54%~74%.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整个过程上述原料的能源回收效率分别为56.3%、58.4%、28.8%、39.2%、81.2%和8.8%,总COD去除率分别为72.30%、81.70%、32.63%、47.59%、97.46%和11.29%.图4表5参35  相似文献   
125.
以钒磷氧化物(VPO)为活性组分,TiO2为载体,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制备具有不同表面酸性位特性的钒磷氧催化剂VPO/TiO2,并对其低温脱硝活性和表面酸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HCl/V摩尔比为3、V/P摩尔比为5、VPO煅烧温度为450℃时,制得的VPO/TiO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脱硝活性,200℃时脱硝效率接近100%。VPO/TiO2催化剂主要活性晶相为(VO)2P2O7、V2O5和VOPO4。催化剂表面具有大量的酸性位点,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脱硝活性与表面酸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VPO/TiO2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均与弱Lewis酸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9)。此外,对脱硝机理进行研究表明,NH3以配位态NH3或NH+4吸附于VPO/TiO...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开展光伏电站的等值建模、参数辨识、模型评价的体系研究,为宁夏电网开展光伏电站模型参数测试业务提供完备的技术储备,为包含光伏发电的宁夏电网安全稳定分析和运行控制提供了基础模型和数据支撑,可广泛应用于方式计算、运行规划、事故分析及反措制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7.
为研究武汉市道路尘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5月在武汉市青山区采集道路尘样品,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烟炱(soot)和焦炭(char)含量,并使用特征比值法、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道路尘碳组分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道路尘中OC、EC、soot和char含量平...  相似文献   
128.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Fe、Cu双金属和N共掺杂的介孔催化材料FeCu-N-C,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开展FeCu-N-C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四环素(TC)的研究,考察了 FeCu-N-C投加量、TC浓度、PS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4g·L-1,TC初始浓度为40mg·...  相似文献   
129.
太湖草藻型湖区磷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耿雪  文帅龙  孙培荣  徐楚天  李大鹏  黄勇 《环境科学》2019,40(12):5358-5366
研究草藻型湖区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赋存特征及环境意义有助于明晰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不同类型湖区的富营养化过程及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进行四季多点采样,分析草藻型湖区水体及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时空差异,并揭示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①藻型湖区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无机磷(DIP)和颗粒态磷(PP)显著高于草型湖区,时间分布上大都表现出夏秋高于冬春的特点,PP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71. 8%~89. 6%.叶绿素(Chl-a)浓度与上覆水中磷赋存形态呈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②藻型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为372. 38~529. 64 mg·kg~(-1),草型湖区为304. 29~454. 27 mg·kg~(-1),藻型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明显高于草型湖区,冬季沉积物TP含量最高,夏季最低,这与外源污染的输入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内源磷在沉积物和上覆水间的迁移转化有关.③沉积物中不同磷赋存形态数量分布由小到大依次均为:NH_4Cl-P、Fe-P、Org-P、Res-P、Al-P和Ca-P.表层沉积物Mobile-P(NH_4Cl-P+Fe-P+Org-P)在TP中的占比藻型湖区为9. 10%~16. 93%,略高于草型湖区8. 11%~13. 50%,Res-P在TP中占比藻型湖区为10. 06%~14. 97%,草型湖区为11. 02%~20. 28%.藻型湖区内源磷释放风险大,不利于磷的固定与埋藏.不同类型的湖区富营养化程度明显不同,在磷的释放与埋藏中也表现出不同变化特点.藻型湖区因其较高的内源磷负荷和释放潜力,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0.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