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103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44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水热解预处理农业废弃物可有效改善其在厌氧发酵时易出现的纤维素类物质难以降解和产气效率低等问题,文章在研究了预处理温度对农业废弃物单独厌氧发酵产气的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考察原料预处理温度、初始有机负荷(OLR)和原料质量比(厨余∶农业废弃物)3个因素在中温(35℃)条件下对农业废弃物和厨余垃圾共发酵时负荷产甲烷率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预处理温度达到180℃时产气效率是未处理组的2.77倍;根据多因素试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1),通过响应曲面最优化分析得到农业废弃物与厨余共发酵的最优条件为:预处理温度为170℃,初始有机负荷为0.02 g VS/m L,厨余垃圾与废弃物的质量比为2∶1,负荷产甲烷率的预测值最大为521.05 m L/g VS,验证试验平均值为511.35 m L/g VS,二者相对偏差为1.86%,可用于实际应用中。各因素对负荷产甲烷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初始有机负荷餐厨秸秆质量比预处理温度。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和扫描电镜对预处理前后的废弃物粉末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热水解预处理农业废弃物,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其含有的官能团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是预处理后的废弃物作为共发酵底物产气效率更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2.
以典型农村生活垃圾餐厨垃圾(Food Waste,FW)与纸类垃圾(Paper Waste,PW)为基质,通过中温(35℃)批次厌氧共发酵试验,探明不同配比的基质在厌氧共发酵4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产甲烷阶段)的动力学特性,再结合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变化,确定FW与PW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水解阶段是纸类垃圾的主要限速步骤,而VFAs积累限制了餐厨垃圾甲烷化进程的提高,且VFAs积累主要以丙酸与丁酸为主。当w(FW)≥35%时,产甲烷速率随VFAs质量浓度增大而线性减小,过高的VFAs质量浓度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FW与PW最佳基质配比为35∶65(质量比),在此条件下反应速率最为突出,系统运行高效,VFAs能及时被产甲烷菌利用,无有机酸积累,系统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113.
针对目前我国PPE(个体防护装备)在作业场所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PPE的监管。为了构建PPE在作业场所中安全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因此首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PPE信息进行标准化,本文提出了PPE信息的线面分类,业务流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数据元的标准化过程,结果确立了用户信息、人事信息、PPE信息、选型规则信息作为PPE信息管理平台层级数据元目录,确定了用户编号、地区代码、PPE类别代码、工种等86个数据元,基本涵盖了建立在作业场所中PPE信息平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能为后续建立PPE智能选型数据库平台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4.
为探明清水江水、鱼体和悬浮物中的汞污染情况,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对清水江悬浮物进行了汞污染评价以及汞残留指数对清水江鱼体汞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清水江旁海段悬浮物汞污染程度高于清水江下司段,并已达到了重度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然而,清水江水和鱼体未受到汞的污染,分析认为磷化工尾矿可能是加剧清水江悬浮物汞污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5.
匡恒  马传明  和泽康 《环境工程》2016,34(2):133-13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科学合理地利用地质环境的有效措施,对城市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开封市的城市规划,将不同类型功能区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通用的风险评价模型对开封市地质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高风险区面积占1.21%;次高风险区面积占11.89%;次低、低风险区面积占86.9%。根据评价分区结果,提出了功能优化和风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本文介绍了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工况监控系统,研究了系统关键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主要参数进行数据有效性范围校验、关联度判断、逻辑判断,实现对脱硫设施运行异常状态的报警,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工况监控系统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7.
拉萨市气溶胶中碳同位素的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西藏拉萨市西郊(29°38′N,91°01′E)采集了30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14C定量区分了碳质气溶胶的生物和化石来源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碳质气溶胶中生物碳所占比例的fc值在0.357~0.702之间变化,均值为0.493,明显高于东京和北京等大城市地区的fc均值,但低于Launceston等郊区或偏远地区的fc均值,说明拉萨碳质气溶胶的生物来源占较大比例.fc值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的均值最大,春季逐渐降低,夏、秋季较低.冬季高值与拉萨西郊当地居民使用木材、农业废弃物、干牛粪等燃料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夏、秋季fc值低说明化石碳的增加,与旅游旺季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等相关.δ13CTC变化范围为-26.4‰~-25.1‰,年均值为-25.8‰,其季节变化特征并不明显,但夏季δ13CTC偏大可能与化石碳增多有关.全年碳质气溶胶的δ13CTC变化范围很小,结合fc值的季节变化推断拉萨碳质气溶胶总体上受到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等几个均匀混合的稳定来源影响.  相似文献   
118.
面对知识经济和Web3.0技术对旅游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创新旅行社传统营销方式势在必行。在借鉴国内外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疆旅行社创新营销内涵、特征及其创新营销模式,并以新疆康辉大自然国旅为例进行了创新营销策略应用。结合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构建旅行社创新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法对其创新营销绩效进行综合量化,以期有效衡量旅行社营销的回报水平,同时为国内旅行社制定高效的营销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9.
APEC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评估APEC期间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利用2014年11月1~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奥体中心监测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其空气质量演变特征,并与2013年同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PM_(2.5)是当前北京最重要的污染物,APEC期间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期间有3次明显的污染过程,与2013年同期相比较有所好转,显示出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2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值相比,APEC期间PM_(2.5)有5d在WHO标准值(25μg·m~(-3))以下,而SO_2均小于标准值;3APEC期间,在空气质量为优时PM_(2.5)/PM_(10)小于0.5,且随污染浓度的增加比值逐渐增大,在严重污染情况下PM_(2.5)/PM10达到0.9以上;4与2013年同期相比,强化减排措施对PM_(2.5)的减少有一定的贡献,但与SO_2和CO的减少量相比,颗粒物的减少量又相对较少,NO_2减少量相对最小,实施强化减排措施对污染物减排的排序为SO_2COPMNO_2,说明北京空气污染中的PM_(2.5)的来源、影响和减排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0.
APEC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市AQI区域特征及天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监测资料,分析2014年11月1日至15日,即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演变及区域特征,结合中国气象局官方发布的同期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图,探讨天气背景对APEC期间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化减排措施实施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良好和轻度污染的天数相对较多,而强化减排措施终止后,重度和严重污染的天数明显增多,表明强化减排措施对北京及周边城市局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贡献明显;2强化减排措施实施初期,受逆温层的影响,北京及周边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迅速上升,说明在不利的天气背景下,即便有强化减排措施,污染物也会累积升高,形成污染过程,可见天气背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3在强化措施实施后期,虽然受逆温层影响,北京污染物的浓度并没有累积到很高的程度,而天津、唐山、保定和邢台均出现中度和重度污染,进一步说明,强化减排措施的实施对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