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再生水回灌地下水风险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再生水人工地下回灌作为水资源回用的一种新方式,已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对再生水回灌地下水风险分析和对国内外再生水回灌地下水应用与管理现状进行梳理,为我国的再生水回灌地下水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2.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寻找消除氮素对水体污染的途径。在反应器中培养了好氧条件下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进行脱氮过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为无载体结构,直径2~3 mm,其构成松隙,具有厌(兼)氧与好氧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环境;反应液中氨氮浓度为201 mg·L-1时,6 h反应周期内氨完全被氧化,出水中检测不到NO2--N,仅残留2 mg·L-1的N03一N,硝化与反硝化两个过程完成了脱氮反应,颗粒污泥中存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改变反应器中进水有机物浓度,发现COD浓度越大,氮去除率越低,硝化细菌在高有机物浓度下反应活性受抑制,自养硝化细菌竞争氧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弱于异养细菌;在好氧条件下(4 mgO2·L-1),进水中不加有机碳源,反应6 h后NH4+-N去除率达75%,反应过程中pH值下降,说明颗粒污泥中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硝化反应产酸降低反应器中pH值;在厌氧条件下,进水COD和NO3--N浓度分别为227.25 mg·L-1和103.63 mg·L-1,反应结束后,NO3--N去除率为74%,反应过程中pH值呈上升趋势,证明了好氧颗粒污泥中存在厌氧反硝化细菌,且反硝化细菌生长于颗粒污泥内部的厌氧区域,反硝化产碱使反应液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53.
综述了国内外内循环式厌氧反应器(IC)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阐述了该反应器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4.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抑制和杀藻作用.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在较低浓度下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增大用量,可直接杀灭藻细胞.生长延滞期的藻细胞对鼠李糖脂的作用更为敏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鼠李糖脂对绿藻生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在低浓度下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也很弱,鼠李糖脂的浓度增至5.0mg/L 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和湛江叉鞭金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同步脱氮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其反应过程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厌氧颗粒污泥经过驯化后,成为具有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功能的好氧颗粒污泥.实验在2L反应器中进行,温度,pH值,溶解氧分别控制在25℃,pH7~8,3~4mg/L.在实验条件下,SND好氧颗粒污泥COD去除率90%,氨氮去除率100%,出水检测不出NO2--N和NO3--N.反应器中SND颗粒污泥粒径在2.0~2.7mm的占全部颗粒污泥的50%,SVI为15~30mL/gTSS;污泥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23.236N;SND好氧颗粒污泥中挥发性固体为9.92mg/mL,占总固体的2/3.采用SND好氧颗粒污泥进行脱氮研究,反应6h后氨氮去除率达100%,废水中检测不到NO2--N,仅残留2mg/L的NO3--N.  相似文献   
56.
汪成  陈坚  牛浩博  宫志强 《环境工程》2022,40(11):159-164
针对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确定较难的问题,以某废弃铁合金厂为研究对象,讨论地下水中Cr (Ⅵ)污染对下游敏感目标河流的环境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水力截获条件下该污染区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2500 d后,Cr (Ⅵ)浓度>0.5 mg/L的污染羽将迁移至河流处;在水力截获条件下,当水力截获Cr (Ⅵ)浓度为10 mg/L以上的污染羽范围时,排泄至河流处Cr (Ⅵ)最高浓度为0.46 mg/L,可达到地下水风险管控的目的。最终确定本场地地下水风险管控值为10 mg/L,使地下水风险管控的面积减少了约9.45万m2,节约了污水处理的成本。该成果可为地下水风险管控目标值的确定提供方法支撑,为我国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方案编制提供设计支撑。  相似文献   
57.
L-异亮氨酸(L-lie)产生菌代谢流的前期研究报道认为,较低的溶氧浓度有利于L-异亮氨酸的积累.为进一步提高L-异亮氨酸的产量,采用DO-stat流加培养控制方法,分别研究了溶氧浓度20%、30%、35%和40%下乳糖发酵短杆菌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以及L-异亮氨酸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当发酵罐中溶氧浓度控制在20...  相似文献   
58.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系统在废水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方面的优势,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获得该系统产酸的优化条件。利用经过加热处理并活化的厌氧污泥作种泥,以模拟废水中的葡萄糖为底物,针对发酵时间、底物浓度、种泥浓度、初始pH进行4因素10水平均匀设计实验,得到了乙酸生产指标与产酸条件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也得到了以高乙酸产量为主要目标导向同时兼顾高乙酸产率和高乙酸生产强度目标的优化条件;优化条件实验乙酸浓度比均匀设计中最高乙酸浓度提高20%左右。研究表明,将均匀设计应用于废水产氢产酸/同型产乙酸耦合产酸条件优化,可以避免盲目性,迅速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9.
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环渤海地区各种污染源的基础上,估算了1979~2005年渤海COD的入海通量,并基于宏观环境-经济分配容量模型,对渤海COD的环境容量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渤海COD入海通量总体上"M"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180.4万t/a.渤海COD排海总量主要来源于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高达72.3%;环渤海13个城市中,营口排放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3.6%,沧州仅为2.5%.在一类水质标准条件下,2005、2010年13城市COD排放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15.7%和38.3%;在二类水质标准条件下,除2010年潍坊和滨州2市需削减外,其他城市COD排放均满足海洋环境容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硫酸盐还原菌促进市政污泥厌氧发酵产乙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添加各浓度钼酸盐考察不同抑制水平下硫酸盐还原菌(SRB)对市政污泥发酵产酸的作用. 结果表明:在有硫酸盐存在时,未抑制SRB体系中ρ(乙酸)占ρ(总VFAs)的比例可达83%,无丙酸、丁酸积累;而在SRB高抑制水平体系中,ρ(乙酸)只占约40%. 随后以未添加硫酸盐体系为对照,研究了硫酸盐投加方式及在发酵中后期抑制SRB对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成分及其浓度的影响;同时,通过对dsrA酶的编码基因含量定量分析发现,随着硫酸盐的加入,SRB数量速增,产物中丙酸、丁酸先后转化为乙酸,且ρ(乙酸)占ρ(总VFAs)的比例可达90%以上. 添加SRB可作为实现污泥发酵定向累积乙酸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