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环保管理 | 12篇 |
综合类 | 94篇 |
基础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3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采用激光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3D-PDA)测试了新型内旋/直复合流化方式下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内与粘壁有关的气-液-固三相参数,试验证明:旋/直复合流化能够提高塔中下部特别是近壁处的气固切向速度及气固间相对切向滑移速度,增强扰动,同时提高脱硫塔中下部特别是近壁处的固体颗粒浓度,有利于促进液滴或含湿颗粒的高效利用和快速干燥,减轻粘壁;旋/直复合流化下液滴在塔内的分布变化也证明旋流风对促进液滴干燥、减轻粘壁的积极作用;旋流风量的增加对近壁处液滴的干燥速度及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表明,旋流风量占总流量的16%左右合适。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研究不同腐蚀环境条件下,封闭处理对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防护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中性盐雾、酸性盐雾试验方法进行加速试验,对无划痕试样腐蚀外观和附着力以及有划痕试样的腐蚀形貌等进行检测和考核分析。结果获得了4种铝合金材料硬质阳极氧化膜层在不同试验环境条件下的防护性能、腐蚀失效、附着力变化以及抗腐蚀扩展性能等试验数据。结论封闭处理能够提高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层的耐蚀性,改善硬质阳极氧化膜层的耐腐蚀扩展性,同时有助于解决硬质阳极氧化膜层与有机涂层附着力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3.
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天津市1987-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将天津市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20年来.天津市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87年的1.446 9 hm2增长到2006年的2.892 5 hm2,人均生态赤字从1987年1.127 2hm2增长到2006年的2.609 2 hm2.这说明天津市在近20年的发展中,生产生活强度大幅度增加,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同时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从1987年的5.470 4 hm2降低到2006年的0.713 3 hm2,说明天津市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较快,经济增长方式向良性发展.针对天津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措施,包括减少生态赤字、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消费方式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14.
介绍了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H2S中毒和CO2窒息、沼气(甲烷)爆炸、腐蚀、结垢、气柜置换以及检修中需采取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15.
116.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文献中收集的铜绿微囊藻试验模拟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数据挖掘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作为非参数的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识别变量的重要性。同时得到影响室内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初始pH(pH0)、接种藻密度(N0)和初始总磷浓度(TP0);适当减小藻类的N0、水体的pH0或TP0都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说明数据挖掘方法能够对铜绿微囊藻试验模拟数据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城中村污水处理现状及技术难点,发现目前城中村污水治理进度普遍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主要问题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欠缺、污染源复杂且治理难度大。其中,面源及溢流污染已逐渐成为城中村水环境治理的主要难题。针对京津冀地区城中村污水处理现状及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排水单元的雨季入河污染消减技术,并于通州区北寺庄村进行了相关示范工程应用,为城中村小微水体治理、面源及溢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选取长潭水库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探讨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阐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水质影响以及驱动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根据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耕地和林地面源污染是水体总磷(TP)的主要来源,在水库蓄水区总氮(TN)、TP滞留率分别为41.71%和51.17%,由此形成库区氮磷比(N/P)为34.5的磷限制型水体,导致蓝藻生长更具优势;蓝藻各季节丰度占比为33.72%~82.47%,优势度大于0.02的浮游植物物种以蓝藻为主,其中产毒藻拉氏拟柱孢藻优势度最大(Y=0.078);冗余(RDA)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解释了群落结构演替的61.1%,其中水温和氮、磷营养盐浓度是驱动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体氨氮( NH 4 + -N)浓度与拉氏拟柱孢藻丰度呈极显著相关(R2=0.999,P<0.02),将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5%,且 NH 4 + -N排放浓度不大于1.5 mg/L时,预期可减少51%拉氏拟柱孢藻丰度。提出建设面源污染隔离带、调节缩短库区水力停留时间以降低蓝藻生长优势、改善长潭水库水生态状况的主要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19.
120.
解析湖库藻类群落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对于湖库富营养化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大部分湖库缺乏历史藻类群落监测数据.为研究典型水库藻类群落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在于桥水库采集沉积物柱芯,采用137Cs定年和藻类色素反演的方法,重建了于桥水库藻类群落近80年历史演替过程,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藻类群落演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于桥水库历史主要藻类为绿藻、蓝藻、隐藻、甲藻、硅藻和裸藻,藻类群落演替经历了3个阶段,第Ⅰ阶段为1938—1958年,藻类生物量较低;第Ⅱ阶段为1958—1983年,藻类生物量逐渐升高;第Ⅲ阶段为1983—2019年,藻类生物量显著增长,主要以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②1959年建库后水动力条件改变导致藻类群落显著变化,藻类生物量和多样性增加;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域营养物负荷提高导致藻类生物量显著升高.③1951年以来气象资料时段的相关分析显示,TP含量、气温与藻类色素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表明TP负荷增加和气候变暖对藻类群落演替和生物量增加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