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532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根据多条高速公路近3年的事故数据及实时交通流数据,分析了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速变异系数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建立了考虑交通流量、平均车速、车速变异系数、天气条件等多因素的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风险预测多元模型,并提出了高速公路交通流实时行车风险指数TRI指标,制定了交通流状态实时安全性评价标准,最后给出了高速公路交通流混合交通状态下的实时安全风险评价流程。通过西攀高速公路的交通流实时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2.
隧道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为了提高隧道路段行车安全性,需为驾驶员提供与一般路段相近的视觉环境,以有效减少由隧道行车环境变化引起的驾驶员判断和操作失误,逆反射技术在提高隧道路段驾驶员视觉舒适性方面具有潜力.为了确定隧道路段轮廓标设计方案,利用Smart-Eye Pro 5.7型眼动仪,对隧道路段逆反射轮廓标设置技术进行试验,获得了不同逆反射轮廓标组合方案的驾驶员视觉数据.结果表明,小型车和大型车驾驶员对逆反射轮廓标设置高度的视觉差异性明显,设置高度约为0.4 m的逆反射轮廓标对小型车驾驶员的视觉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相应地,大型车约为1.0m.从控制隧道内明暗变化的闪频出发,轮廓标间距以15 m左右为宜.为满足驾驶员视觉舒适性要求,应将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0.396 ~ 1.302mm/s,据此确定小型车适用的轮廓标反光膜为超强级,大型车为工程级.研究成果在G65高速公路木冲隧道的应用使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1.302 mm/s以内,并使同期事故减少了51.8%.  相似文献   
113.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4.8对陆良县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预处理以及最佳波段组合,运用监督分类中的平行六面体分类、最小距离分类、马氏距离分类以及最大似然分类等四种分类方法,对地物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分类精度进行评价。最后发现,波段146组合适合陆良县的地物提取。在分类方法中,最大似然法分类的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均高于其他三种分类。  相似文献   
114.
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检漏技术及其工作原理,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石化装置泄漏隐患检测.通过对某石化企业设备管阀件、储罐密封圈及呼吸口开展泄漏检测,摸清了企业设备泄漏现状,查找到多处泄漏隐患,为设备维修整改提供了数据依据,为企业设备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5.
RIAM (Rapid Impact Assessment Matrix)是进行环境影响快速识别的半定量评价方法,能综合考虑项目对自然环境-生物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过程较传统评价方法更为透明公开.以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为例,应用RIAM模型进行生态环评,可以明确地表达项目的综合环境影响,使各种替代方案环境影响对比清晰明了,且还能快速判断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负环境影响排序.RIAM环评方法使环评过程透明,环评结果表达直观,能更好服务于环境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6.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其治理迫在眉睫。吸附法因操作简单、效率高、能耗低等优势成为目前处理VOCs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传统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活性炭、硅藻土等存在吸附容量小、易堵塞、选择性低且再生困难等问题。因此,发展高效稳定的VOCs吸附材料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比表面积高、孔道结构丰富的新型多孔材料,在VOCs吸附净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针对近10年MOFs基多孔材料吸附去除VOCs的研究,从MOFs的结构和特点出发,详述MOFs的分类及其复合材料的类型,基于MOFs基多孔材料吸附VOCs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对其在VOCs吸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7.
采集福州某焚烧发电厂飞灰,分析和对比不同地区矿物组分和重金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飞灰主要矿物组分除CaCO3和SiO2外,还包含可溶性氯盐(NaCl、KCl)和不可溶氯盐(AlOCl)。重金属总量顺序为Zn>Pb>Cu>Cd>Cr>Ni。与全国不同地区的飞灰一致,Zn和Pb总量均较高;Pb超出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的浸出毒性标准限值。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d(83.3%)和Cu(66.2%)的不稳定态占比高,Zn(47.0%)和 Pb(36.6%)的不稳定态也具有一定占比。相比于短期浸出和浸提剂种类(纯水、醋酸和盐酸),5 mol/L盐酸长时间重金属浸出效果显著,Zn和Pb浸出浓度明显增强,且Zn最大;受形态和总量影响,Cu、Cd、Cr和Ni浸出浓度相对较低。因此,飞灰长期堆积在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不同区域飞灰的矿物相及其重金属污染特征存在一定普遍规律,并具有地域特征。该研究成果可为后期飞灰固定稳定化方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8.
近年来突发性水体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突发性水体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备受关注,但现有的技术储备仍十分薄弱。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已有的案例总结,系统评述了现有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这些应急技术在已报道的国内历次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事件中的实践应用,指出了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应对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事件快速选择经济、有效、绿色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9.
以废弃花生壳为原料,制备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球(MBCB)用于去除水中的环丙沙星(CIP)和恩诺沙星(ENR),探究MBCB对CIP和ENR的吸附特性及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负载锰氧化物的MBCB对CIP和ENR的吸附过程分别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混合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都可以较好地拟合MBCB对CIP和ENR的吸附过程,在25℃条件下,通过Langmuir模型拟合出的对CIP和ENR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84 mg·g-1和2.01 mg·g-1.MBCB对CIP和ENR的吸附过程主要受到内扩散和边界层扩散的控制,是自发的吸热过程,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参与到吸附过程当中.添加MBCB作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CIP和ENR的平均去除率达70.7%和62.9%,分别为对照组的1.625倍和1.719倍.同时,添加MBCB的湿地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MBCB能缓解人工湿地中CIP和ENR的毒性,保证人工湿地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0.
采用 GDS 界面剪切仪,开展不同剪切速率下吸力基础-黏土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沉贯过程中基础沉贯速率对吸力基础-黏土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剪切速率、不同沉贯深度下的界面剪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吸力基础-黏土界面的抗剪强度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界面峰值强度对应的剪切位移均在 1 mm 以内,且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大;界面凝聚力与剪切速率呈正相关,界面摩擦角则相反。在沉贯速率 1.0~1.2 cm/min 范围内,界面凝聚力增加幅度最大。摩擦系数在 0.27~0.34 变化,且随着沉贯速率的减小而增大,随沉贯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