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189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12篇
基础理论   81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疏浚泥处理再生资源技术的现状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疏浚泥是一种大量发生 ,抛泥处理又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弃物。根据日本对建设废弃物的处理经验 ,研究提出了疏浚泥处理再生资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将废弃物疏浚泥转化为用于填土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的良好材料 ,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现状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782.
玄武岩纤维(BF)是绿色高性能的微米级无机纤维,作为新型微生物载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质净化效果,在水处理领域倍受关注。调研了BF的材料特性及其在生物反应器中形成的微生物聚集体(生物巢)性质。为进一步提升BF载体的水处理效能,今后研究重点在于改善BF亲水性、表面弱正电性、粗糙度等,提高BF生物亲和性与水中分散性;综述了BF表面改性研究进展;总结并展望了BF载体在处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与水体修复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83.
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是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修复的重要步骤.根据2017年4月永定河流域23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监测数据,基于监测点水质状况与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估指数得分,选择潮白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相似且人为干扰较小的5个监测点作为参照区域,构建永定河B-IBI(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通过对大型底栖动物33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最终确定永定河B-IBI由总分类单元数、蜉蝣目(E)-襀翅目(P)-毛翅目(T)个体相对丰度、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摇蚊科个体相对丰度、敏感类群分类单元数、科级耐污指数(family biotic index,FBI值)等6个核心参数构成.采用生物完整性研究中常用的比值法和三分法构建的B-IBI评价得分体系.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出的B-IBI均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均能较好地判别参照水体和受损水体的健康状况,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90).永定河河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洋河、桑干河和永定河干流监测点B-IBI平均得分分别为1.97、1.86和1.78,妫水河B-IBI平均值为2.48,23个采样点中有16个处于较差状态,7个处于一般状态.相关性分析表明,B-IBI指数与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估指数得分、ρ(DO)呈显著正相关,与ρ(NH4+)、浊度、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B-IBI指数对于栖息地人为干扰和水质污染均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研究显示,永定河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基本丧失,全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全面退化趋势,识别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要素、恢复永定河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784.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中华圆田螺营养盐释放的温度影响因子对氮磷营养盐循环、水体悬浮物以及摄入量和排泄量的影响等生态特性。研究发现,温度对中华圆田螺营养盐的释放有显著影响。TN和TDN随温度升高呈小幅度增加,TP和TDP则随温度升高呈明显增高,当温度分别由8℃升高至15℃和35℃时,TN则分别增加了5.71%和23.43%,TDN增加6.76%和17.57%;TP则增加92.60%和208.35%,TDP增加2.25%和110.17%。当温度分别由8℃升高至15℃和35℃时,NH4+-N分别增加了1.89%和26.55%,PO4--P增加了14.27%和225.96%,NO3--N则不受温度影响。另外,温度对SS的影响不明显(p>0.05),即使在8℃条件下仍有较高的去除率,为69.50%;试验各个温度下,螺对SS摄食量都大于排泄量,随着时间延长,螺对SS的摄入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其排泄量。由此可见,底栖软体动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85.
为研究气溶胶在自然界不同倾角岩体裂隙中的穿透率,对理想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并在实验室用钢板制做模拟裂隙置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实测值与修正后的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对于有一定倾角的规则尺寸岩体裂隙可以通过修正后的理论计算公式得到气溶胶在其中的穿透率;随着水平倾角的交替改变(-90°~90°),气溶胶穿透率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相对角度(0°~90°,0°~-90°)的增加,气溶胶穿透率明显上升,且大粒径粒子尤为明显,小粒径粒子受角度影响较小;随着侧面倾角增大(0°~90°),气溶胶粒子穿透率逐渐上升(尤其是大粒径气溶胶粒子);裂隙呈水平状态时,气溶胶在其中的穿透率最低。裂隙倾角变化,对小粒径气溶胶粒子穿透率影响不大,对大粒径气溶胶粒子穿透率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86.
家里的房子又漏雨了。房是老房,又在顶层,不知道哪里又裂开了一道缝隙,不见光亮,只漏雨水,几次爬上屋顶,试图找到缝隙处,都没成功。  相似文献   
787.
选用平均粒径为0.060mm的钢渣粉末作为除磷吸附剂,分析了其组成和结构,研究了溶液pH和温度对钢渣粉末吸附效果的影响,结合吸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等温模型及钢渣粉末组成成分变化探讨其吸附除磷的机理。结果表明:钢渣粉末吸附除磷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钢渣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61mg/g。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远大于钢渣颗粒,且受pH和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溶液pH的增大,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当pH=5时,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量最大。温度升高,有利于钢渣粉末对磷的吸附。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里叶红外分析(FITR)结果表明,钢渣粉末中CaO、Fe2O3和SiO2在吸附除磷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8.
将三维电极和电Fenton系统结合电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废水.制备了Fe3O4负载的氧化石墨烯粒子电极GO@Fe3O4(GF)和球形凝胶结构SA/GO@Fe3O4(SGF)粒子电极,对两种粒子电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三维电极-电Fenton(3D-EF)系统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分析,结合Box-Benhnken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建立响应面二次多元回归方程模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GC-MS技术研究甲基橙降解过程.结果表明,SGF粒子电极表面形成三维网络状褶皱结构.在初始pH=5,粒子电极投加量3.0g/L,反应时间90min,电流密度30mA/cm2,外加电压7V的反应条件下,SGF粒子电极体系的甲基橙色度和COD去除率分别是98.8%和87.5%,均高于GF粒子电极体系的甲基橙色度去除率87.2%和COD去除率71.2%.响应面模型预测的反应条件和甲基橙色度去除率和实验结果吻合.推测甲基橙降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断键氧化过程、开环过程和完全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789.
迟峰  高庚申 《环保科技》2021,27(6):56-60
目前噪声污染问题正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突出问题,对于解决噪声污染引起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开展损害鉴定是重要手段,而目前国家并未出台噪声损害鉴定的相关技术导则,文章结合噪声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实践经验,总结开展噪声损害鉴定的方法和程序及注意事项,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0.
用图解趋势分析法计算大气降尘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网格定点实测大气降尘资料,然后把全市区纳入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查算各监测点坐标;连结这些点成三角形,求算这些点的趋势坐标及降尘值,最后计算大气降尘量。根据使三角形相等或接近相等的原则,采用其他连接法,所得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