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通过好氧降解实验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1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降解颗粒有机质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其作用方式,并与TritonX-100和SDS等2种化学表面活性剂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鼠李糖脂在基质表面的等温吸附呈线性规律.鼠李糖脂在基质和微生物表面的吸附使菌体在基质表面的吸附性能减弱.鼠李糖脂和2种化学表面活性剂的物化作用使基质水分得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并加强了有机质在基质液相中的分散.在鼠李糖脂的作用下,有机质的降解从颗粒表面转移到液相,降解方式发生了改变.通过以上作用,鼠李糖脂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降解.SDS和TritonX-100对有机质颗粒的降解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2.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修复及堆肥中应用现状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国内外关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作用机理,并且对其在堆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3.
选取通气量、含水率、温度、底物浓度等作为堆肥控制因子,在堆肥生物反应动力学的基础上,根据堆肥反应过程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以及微生物比生长速度与含水率、堆肥温度的依存关系,结合翻转式堆肥反应装置操作运行条件,对厨房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堆温、含水率、有机物、微生物量及氧气消耗量等变化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堆肥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除了由于反应装置保温不理想引起堆温和含水率二者有偏差外,总体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堆肥结果基本吻合。另外还开展了利用所开发的模型进行堆肥通气优化的应用研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出口氧气控制在10%~18%时,采用间歇供氧,不仅能提高堆肥效率,而且可以使供氧时间减少40%以上。经过堆肥实验验证模拟结果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利用模型模拟堆肥过程,快速优化堆肥方案是可行与有效的。  相似文献   
294.
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机械化大潮的到来,大量乡村传统工艺资源逐步衰落或消亡,对乡村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通过调查和整理乡村传统工艺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现状应用信息,创新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模式和策略,提出5种乡村传统工艺景观构成元素:传统建筑工艺元素、传统园建工艺元素、传统生产加工工艺元素、传统手工艺元素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工艺元素;通过对乡村传统工艺生产景观空间、传统工艺构筑景观空间以及传统工艺文化景观空间等特色空间的营造,对传统工艺资源进行挖掘和活化,构建乡村工坊模式、工艺田园村模式和工艺产业园模式3种创新发展模式;从环境、文化、产品三方面提出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优化策略,依据时代审美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对传统工艺景观资源进行演变更新,创新乡村传统工艺景观营造模式和策略,使传统工艺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95.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劳动力流动不仅受迁移地收入的实际效用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且根据长三角地区16地级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域内外收入差距、直接成本变动、潜在风险成本对外部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域内外收入差距与外部劳动力流入正相关,直接成本和潜在风险成本与外部劳动力流入负相关,进一步明确了收入差距和成本变动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程度.鉴于各因素对外部劳动力流入所起的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合理流入,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迁入地较高收入的边际效用,二是降低迁入地较高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296.
广州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发展中,广州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试图改善本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2001年和2002年,广州市分别获得"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示范奖"称号,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广州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的标志.为了验证该结论,分析了2000年以来广州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现状,研究了1990年以来广州市逐年环境生态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广州城市环境质量状况以及工业排污情况等随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目前环境问题仍较突出,未来广州市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还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很难确认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与城市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97.
再生水消毒后主要作为城市杂用水利用,消毒副产物及其毒性的研究非常重要.在浓度为 5~8 mg/L 的消毒剂(ClO2、HClO)量下,灭菌率能够达到 100%.2 种消毒体系均产生少量ClO2-、ClO3-和CHCl3,对检验用水生生物未产生毒性.适当的选择消毒剂浓度,控制反应条件,能够实现再生水的安全回用.  相似文献   
298.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峡库区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已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研究的关注重点之一,退耕还林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对于库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流失的监测,分析其不同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标明:(1)退耕还林后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退耕还林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地表径流量下降了70%~95%,泥沙流失量则比农田降低了97%以上,其中乔木林和竹林对水土保持的效果最为理想;(2)退耕还林后各土地利用类型年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呈较好的指数关系,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除农田和板栗林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年地表径流量与雨强关系不显著;(3)泥沙流失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均不显著;(4)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的80%以上,泥沙流失量的95%以上都是发生在暴雨条件下,暴雨事件成为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5)凋落物层盖度是控制退耕还林各模式地表径流的主要因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地表径流量均随着凋落物层盖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99.
针对受低浓度氨氮污染的地下水,实验筛选组合了不同的反应介质,利用串联的多介质填充柱模拟渗透反应格栅,通过物理吸附及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氮的去除。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 mg/L、流速为0.5 m/d的条件下,模拟柱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且不会出现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浓度的升高。水体经过释氧柱后溶解氧由2mg/L升高至10 mg/L以上,表明释氧材料可提供硝化细菌所需的好氧环境。好氧柱中填充易于生物挂膜的生物陶粒及对氨氮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沸石,二者联用通过生物硝化-物理吸附协同作用实现对氨氮的去除,其中生物作用实现的氨氮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50%左右。后续厌氧反应柱填充海绵铁除氧并利用松树皮颗粒作为碳源,创造反硝化菌生长条件,硝酸盐氮浓度可由10 mg/L降低至5 mg/L以下,实现对好氧反应阶段所产生的硝酸盐的去除,避免了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00.
以模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复配介质去除地下水中腐殖酸的实验研究。探讨了配比、粒径、固液比、pH和温度对腐殖酸去除效果的影响。腐殖酸的浓度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加活性炭的条件下,H物质∶X物质∶Q物质=1∶8∶8时,其硬度较好;在初始pH=6.34、反应时间为4 h时,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当反应时间≤1 h时,去除率随粒径增大而减小,而当反应时间为2~6 h时,小粒径和中等粒径复配介质对腐殖酸去除率略高于大粒径;一定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的去除率与固液比呈正相关,但固液比增大时,并不能无限提高去除率,当固液比为1∶200~1∶50时,去除率呈现平台;pH对复配介质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而温度对腐殖酸的去除有显著影响,较低温度(16.8℃)下的去除率比较高温度(35.0℃)下的去除率高5%。该复配介质去除地下水中腐殖酸是有效可行的,可作为PRB(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渗透反应格栅)的潜在反应介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