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4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安全科学   414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201篇
综合类   2181篇
基础理论   461篇
污染及防治   424篇
评价与监测   235篇
社会与环境   154篇
灾害及防治   13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54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通过对电涌保护器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研究,结合理论计算和ATP-EMTP软件仿真,在8/20μs电流波下,分析研究SPD能量配合的影响因素,包括级间距离、SPD自身参数等。在级间距离为0.5~100 m的多个距离下,对SPD级间配合进行了ATP-EMTP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在级间距离为0.5~20 m时,后级SPD上电流随级间距离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级间距离大于20m时,级间距离对后级电涌保护器电流的限制作用不明显。对于化工企业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安装,级间距离应控制在10~20 m范围,可兼顾效能和成本。  相似文献   
992.
为进一步探究绿泥石对CO2-水-岩石相互作用的影响,结合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地层的黏土矿物组成,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软件TOUGHREACT,研究了绿泥石缺失条件下盖层封闭性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封闭性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绿泥石缺失使盖层中的地球化学反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矿物体积分数的变化量减小,盖层的自溶蚀效应减弱;矿物的化学行为(由沉淀为主转化为以溶解为主或由溶解为主转化为以沉淀为主)发生了逆转;CO2-水-岩石的地球化学进程大幅减缓;CO2的矿化捕集作用明显减弱,且CO2矿化捕集量一直小于0,不利于CO2地质封存。  相似文献   
993.
为完善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推动风险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引入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进行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研究。首先,分析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并通过问卷调查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然后,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所提取的各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利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风险管理课程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授课重点应放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  相似文献   
994.
随着煤炭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井水利用问题日趋紧迫。本文分析了龙泉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现状,根据矿井水水质情况讨论了将其用于生态补水的技术途径、应急措施等问题,并提出了龙泉煤矿矿井水用作生态补水的具体方案,为龙泉煤矿矿井水利用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为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5.
It is surprising that many insect species use only the ultraviolet (UV) component of the polarized skylight for orientation and navigation purposes, while both the intensity and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of light from the clear sky are lower in the UV than at longer (blue, green, red) wavelengths. Why have these insects chosen the UV part of the polarized skylight? This strange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UV-sky-pol paradox". Although earlier several speculations tried to resolve this paradox, they did this without any quantitative data. A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odel has convincingly explained why it is advantageous for certain animals to detect celestial polarization in the UV. We performed a sky-polarimetric approach and built a polarized skylight sensor that models the processing of polarization signals by insect photoreceptors. Using this model sensor, we carried out measurements under clear and cloudy sky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light from the cloudy sky has maximal degree of polarization in the UV. Furthermore, under both clear and cloudy skies the angle of polarization of skylight can be detected with a higher accuracy. By this, we corroborated empirically the soundness of the earlier computational resolution of the UV-sky-pol paradox.  相似文献   
996.
孙超  张鑫  郝郑平  窦广玉  孙春宝 《环境科学》2014,35(5):2002-2009
合成了铈插层的Laponite黏土材料(Ce-Lap),并以此材料为载体,分别负载质量分数为3%、5%、8%、10%的Fe制备Fe/Ce-Lap催化剂,通过XRD、氮气吸脱附曲线、XRF、TG、FT-IR、O2-TPD、H2-TPR、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测试,并考察了催化剂在H2S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结果表明,5%的Fe/Ce-Lap在180℃时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能达到96%的硫产率,这归因于Fe与Ce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了Fe3+的氧化还原能力.此外,较高的氧吸附能力及铁物种的高分散度促进了氧化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997.
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氮、磷及微生物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蓝家程  杨平恒  任坤  陈雪彬  徐昕  胡宁 《环境科学》2014,35(4):1297-1303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地下水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一旦遭受污染将很难恢复.本研究选取NO-3、PO34、NH+4和总细菌(total coliform)、大肠杆菌(total E.coli)、粪大肠杆菌(fecal coliform)作为指标,对重庆南山老龙洞流域进行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流域地下水NO-3、NH+4、PO3-4含量均超过天然水规定值,尤其以NH+4、PO3-4污染较为严重.桂花湾泉NO-3含量为19.78~68.55 mg·L-1,有的月份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50 mg·L-1.老龙洞出口NH+4、PO3-4含量分别为2.71~12.92 mg·L-1、0.16~11.22 mg·L-1,是污染最重的地下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低于岩溶表层泉,而NH+4、PO3-4含量则高于表层岩溶泉.城镇化的发展、农田减少以及洞内还原环境是导致老龙洞地下河NO-3含量从2008~2013年降低的原因,而高PO3-4含量污水不断输入地下河使得老龙洞地下河PO3-4含量呈增加趋势.微生物污染极为严重,甚至远超过中国地下水和饮用水规定的Ⅴ类标准,以粪大肠菌为例,地下水中其含量波动范围为3.4×104~3.68×104CFU·mL-1.岩溶区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岩溶洼地、天窗、落水洞导致岩溶地下水极易遭受到污染.农业活动、城镇、企业和居民点生产生活排污,是地下水氮、磷和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8.
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AgNO3为前驱体,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基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和成孔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溶剂,利用相转化法制备了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接触角测定仪对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形成的纳米Ag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纳米Ag粒子的添加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能.以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作为污染物的代表,考察了Ag/PVDF膜的抗有机污染性能.以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活性污泥作为微生物的代表,考察了杂化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结果证实了与纯PVDF膜相比,Ag/PVDF膜通量衰减较慢,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表面受活性污泥污染程度小,具有显著的抗有机污染和抗生物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999.
耐高氨氮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TN-14的鉴定及其脱氮性能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信欣  姚力  鲁磊  冷璐  周迎芹  郭俊元 《环境科学》2014,35(10):3926-3932
从环境中筛选出1株耐高氨氮、具有产絮、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新菌株TN-14,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以及产絮性能的考察,并研究其与耐氨氮能力以及对高氨氮猪场废水的除污性能.根据菌株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鉴定结果,可初步确定菌株TN-14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异养硝化反应体系中,24 h内菌株TN-14对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13%和93.53%;硝酸盐反硝化体系中,24 h内硝态氮从94.24 mg·L-1降到39.32mg·L-1,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58.28%,反硝化速率为2.28 mg·(L·h)-1;亚硝酸盐反硝化体系中,亚硝态氮从反应初始浓度97.78 mg·L-1下降到21.30 mg·L-1,亚硝态氮去除率达78.22%,反硝化速率为2.55 mg·(L·h)-1.菌株TN-14具有良好的产絮特性,其培养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4.74%;菌株TN-14能够在氨氮高达1200 mg·L-1的环境下生长.菌株TN-14对实际猪场废水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85.30%、65.72%、64.86%和79.41%,在实际高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湖泊草、藻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微生物降解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太湖生态类型多样,存在着水环境差异比较显著的草、藻型湖区,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来源及组分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检验草、藻来源的DOM组分特征及其微生物降解机制的差异性,分别选取太湖藻型湖区的蓝藻水华及草型湖区的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进行室内细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细菌降解都能快速释放营养盐和有机质,而且释放的DOM均以极具活性的类蛋白荧光组分为主.草源和藻源DOM在组分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藻源DOM以类色氨酸组分为主,而草源DOM荧光物质则基本上以类酪氨酸组分C3为主,草、藻来源DOM的荧光组分差异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似.经过细菌的降解利用,草、藻来源的DOM类蛋白荧光强度都迅速减弱,藻源性溶解物质相对容易被细菌降解利用,在2 d之内就能降解约70%,而草源性DOM的降解速率则较低,通常降解转化周期则为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