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在模拟水泥分解炉气氛条件下,考察了CO_2浓度对污泥燃料N(Fuel-N)析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Fuel-N的析出形式主要为NH_3、HCN及NO_x.在研究的CO_2浓度范围(体积分数0~35%)内,CO_2浓度的升高将消耗更多的含氮位点和H自由基,导致NH_3的析出受到抑制;而CO_2能直接氧化HCN或—CN官能团,导致HCN的析出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NO_x的析出量随CO_2含量的升高先减小后升高,在25%时达到最小值.NO_x的生成和还原反应是同步发生的,在燃烧温度和O_2含量一定的情况下,NO_x的析出主要受NO_x还原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燃烧过程中同时存在NO_x的气相均相还原反应和气固异相还原反应.当CO_2浓度从0上升至25%时,CO_2分子与污泥焦反应生成的CO相对增加,在污泥焦表面的催化作用下,NO_x被CO还原的量增多,此时污泥焦对NO_x的气固异相还原占据主导地位;继续增加CO_2浓度至35%时,还原性气体HCN生成幅度下降较大,此时HCN、NH_3对NO_x的气气均相还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NO_x的析出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12.
糠醛渣球形炭的制备及脱硫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糠醛渣为原料,配以一定比例的粘合剂制备出球形活性炭(SAC-F).比较了SAC-F与活性炭纤维(ACF)和粒状活性炭(GAC-C)的流体力学性能,初步探讨了直径为4~5mm SAC-F的制备参数,考察了它的碘吸附值和对模拟烟气中SO2的脱除性能,以及物理和表面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装填高度下,随着空速的增加,SAC-F上压降增加得最慢,ACF的增加速率是它的6~7倍,GAC-C是它的1~2倍;虽然SAC-F比GAC-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都小,但其平均脱硫率为87%,明显优于GAC-C,与GAC-C相比,SAC-F表面含有较少的C-O.  相似文献   
113.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烟气中CO2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试验台上利用模拟烟气进行CO2的分离试验,采用MDEA与MEA和MDEA与氨基酸盐2种混合吸收液,考察吸收液种类、浓度、CO2负荷和烟气CO2含量对脱除效率和传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DEA水溶液中加入MEA或氨基酸盐作为添加剂,大大提高了脱除效率,改善了传质速率,相对于单一的MDEA吸收液,混合吸收液的脱除效率平均提高了200%,传质速率提高了238%,其中以MEA作为添加剂的混合吸收液的传质速率在2种混合吸收液中最好,传质速率最高可以达到1.7 mol·m-2·h-1.  相似文献   
114.
煤中汞燃烧过程析出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型煤粉燃烧实验台架上进行煤燃烧后汞的燃烧形态转化试验研究。采样过程利用了美国EPA推荐使用的On-tario-Hydro方法进行煤样燃烧产物的取样。研究认为,煤样燃烧后烟气中的气态汞总量在10-15μg/m^3范围内,其中二价汞在40%左右,较低的烟气冷却速率可以促进单质汞向二价汞的转化、烟气中的气态汞占总汞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115.
选取CH4、O2、CO2、Ar、NO、NH3,等气体,作为混合气和煤粉一起送入一维沉降炉内,以模拟O2/CO2气氛下煤中燃料氮、循环NO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NO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还原性气氛下NH3、HCN、CH4、CO与循环NO间的反应是NO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且煤焦与NO的异相反应、吸附反应对NO的降解效果要明显高于氧化性气氛,同时,CO2体积分数的增加使得燃料中氮的氧化率升高,循环NO的降解率下降;氧化性气氛下随CO2体积分数的增加,燃料中氮的氧化率也增加,但循环NO的降解率升高.当CO2体积分数不变时,其对NO降解的作用随循环NO体积分数的增加愈加明显,在循环NO也不变且CO2体积分数较低时,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循环NO的降解率下降,而CO2体积分数较高时则出现相反情况。  相似文献   
116.
医疗废物典型组分在回转窑内的热解-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型回转窑上对模拟医疗废物的4种典型组分进行了批量热解-气化试验.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气化反应物料的转化率较高(80%~100%),基本上随热解-气化终温(FPT)的升高而升高.热解-气化反应中物料的热裂解反应在30min以内基本结束.FPT的升高,有利于挥发分的析出、减少残渣量和处置时间.从试验结果来看,第一段初级处理中采用约700℃的回转窑反应温度比较适合实现医疗垃圾的完全热解和气化.  相似文献   
117.
基于细菌呼吸理论为基础的环境有毒物质降解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细菌呼吸是自然界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代谢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且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厌氧条件下,细菌利用环境中多种有毒物质作为呼吸链末端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在有毒物质被还原甚至降解的同时实现电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形成跨膜的质子浓度电势梯度,进而转化为其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细菌以环境有毒物质为电子受体的厌氧呼吸不断被发现,这对于深入理解细菌呼吸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有毒物质的降解及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重要的环境学意义,对于提高对地球表面有毒物质污染生物修复策略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1表1参45  相似文献   
118.
细菌偶氮还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细菌偶氮还原是在细菌偶氮还原酶作用下偶氮复合物分解为芳香氨的过程,多种细菌都具有偶氮还原功能.有氧条件下细菌的偶氮还原是在特异性的偶氮还原酶作用下完成的,对氧气不敏感.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偶氮还原是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由一些氧化还原中间体作为电子穿梭体与偶氮复合物作用的非特性的还原过程.电子穿梭体与偶氮复合物作用是一个纯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其中偶氮复合物作为电子受体接受电子.厌氧偶氮还原是细菌偶氮还原的主要形式.偶氮还原在厌氧-好氧染料废水处理系统和偶氮水溶胶聚合物作为结肠靶向给药载体的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图2表1参45  相似文献   
119.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两株凯伦藻Karenia selliformis和Karenia 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毒性效应。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藻细胞培养液,在48 h内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急性毒性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selliformis和K.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短时间内(2 h),两种凯伦藻的毒性效应均与细胞密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K.selliformis,R2=0.96;K.umbella,R2=0.92)。对轮虫2 h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2750/mL(K.selliformis)和14011/mL(K.umbella),显示K.selliformis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作用较之K.umbella更强。通过进一步比较两种凯伦藻的藻液、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毒性结果显示,仅藻液有毒害作用,而去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对轮虫没有毒害作用,说明与藻细胞的直接接触是导致轮虫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0.
医疗废物焚烧厂二英排放对周边土壤的影响(2007-2014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4年期间对浙江省某医疗废物焚烧厂(MWI)周边土壤二英含量和指纹特征分布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焚烧运行排放的二英对周边土壤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运行前医疗废物焚烧厂周边2.4 km范围内土壤二英基线含量为1.09 ng·kg-1(以I-TEQ计),运行后土壤二英含量逐年增加,且距离烟囱500 m范围内增加幅度明显.2014年焚烧炉周边的土壤二英平均含量为7.05 ng·kg-1(以I-TEQ计),为基线含量(2007年)的6.47倍.且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土壤二英的指纹特征分布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趋向于焚烧排放的二英指纹特征,2011年和2014年的土壤采样点与焚烧源位置最接近,焚烧厂正常工况排放的烟气及飞灰和启炉工况下的烟气二英对周边土壤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