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5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1073篇
安全科学   436篇
废物处理   108篇
环保管理   292篇
综合类   2416篇
基础理论   478篇
污染及防治   543篇
评价与监测   213篇
社会与环境   193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不同锆负载量锆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吸附作用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实验对比考察了不同锆负载量的锆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锆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吸附阶段、缓慢吸附阶段和平衡吸附阶段,其中缓慢吸附阶段的吸附速率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所控制.锆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等温实验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Sips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实验条件下,磷酸盐吸附性能随pH增加而降低.溶液共存的Na~+、K~+和Ca~(2+)促进了锆改性膨润土对磷酸盐的吸附,并且Ca~(2+)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Na~+和K+,而溶液共存的HCO-3和SO2-4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锆改性膨润土对磷酸盐的吸附.锆改性膨润土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为配位体交换并形成内层磷酸盐配合物.锆改性膨润土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着锆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锆改性膨润土中单位质量ZrO_2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量则随着锆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当ZrO_2负载量由3.61%增加到13.15%时锆改性膨润土的最大单层单位吸附量(以P计)显著地由3.83 mg·g~(-1)增加到9.03 mg·g~(-1),而继续增加ZrO_2负载量至19.63%时锆改性膨润土的最大单层单位吸附量则缓慢地提高到9.66 mg·g~(-1)(以P计).当ZrO_2负载量由3.61%逐渐增加到19.63%时,锆改性膨润土中单位质量ZrO_2的磷酸盐最大吸附量[m(P)/m(ZrO_2)]由106 mg·g~(-1)逐渐下降到49.2 mg·g~(-1).综合考虑吸附剂的经济成本和吸附容量,ZrO_2负载量为13.15%锆改性膨润土更为适合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磷酸盐.  相似文献   
102.
夏季太湖CDOM光学特性空间差异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探究夏季太湖CDOM(有色溶解性有机质)光学特性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与其来源的关系,对其紫外-可见吸收及三维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CDOM吸尘系数及其荧光组分(C1、C2、C3、C4)强度和各水质参数间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CDOM的来源以及与各参数指标[ρ(DOC)除外]之间的来源关系.结果表明:CDOM吸收系数α(355)、S值(光谱斜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27~8.27 m-1和0.011~0.021 nm-1;太湖西部、北部及南部湖区CDOM丰度较大,S值较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为明显.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揭示其中含有两种类蛋白质组分C1和C2以及类腐殖质组分C3和C4,并且以类蛋白质组分为主.此外,大部分采样点的荧光指数(FI)为1.70~2.01,自生源指数(BIX)大于1,腐殖化指数(HIX)小于0.6,r(T/C)(荧光峰T与荧光峰C荧光强度比值)小于2,表明夏季太湖CDOM内源特性相对强烈.研究显示,除ρ(DOC)外,CDOM与其他水质参数在第一主成分上(贡献率为90.8%)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各水质参数的来源存在相似性,并且受生物自生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北京市道路降尘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选取北京市4条典型道路得到64个采样点的道路尘样品,采集的道路尘样品经过预处理得到75 μm以下的颗粒物,经过再悬浮及实验室分析得到PM2.5的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不同采样高度及不同道路类型的颗粒物粒径大体分布规律一致,颗粒物质量频率存在三个峰值,分别为0.75 μm(微粒径)、2.50 μm(小粒径)、4.50 μm(大粒径);各季节的降尘颗粒物的化学组分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元素,主要元素(含量>1%)季节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元素富集因子法得到污染元素为Cr、Cd、Sn、Cu、Zn、Pb、As,双重元素为Bi、Ti、Ni、W、Mg、Ca、TI、Mo、V、Fe、Zr、Ba,其余16种为非富集元素;颗粒物中离子质量分数在夏季最大为9.31%,春季、秋季、冬季的离子质量分数相差不大,其中Ca2+、NO3-、Cl-、SO42-占总离子质量的80%左右;碳素中w(OC)和w(EC)的季节变化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OC/EC[w(OC)/w(EC)]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不同季节w(OC)和w(EC)的相关性大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PM2.5中化学组分来源分析表明,污染元素受机动车和建筑尘影响较大,与机动车尾气相比,机动车磨损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小视;燃煤影响一直存在,但供暖期污染有所改善.机动车尾气、建筑尘及土壤尘对离子均有贡献,在夏季土壤尘、建筑尘、二次反应的综合影响较大,春季土壤尘影响更为突出.碳在夏秋季节受汽车尾气和建筑尘的影响较大,夏季二次反应影响不大;冬季除气象因素外,燃煤和生物质燃烧也不可忽视;春季土壤尘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4.
通过选取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芽孢杆菌3种耐药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紫外光变化对这3种耐药菌的去除效果,得出较好的紫外消毒条件,应用到实际的污水处理厂消毒过程中。结果表明,紫外消毒对3种耐药菌都有很好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05.
港口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极大地影响着周边的空气质量,以2013年3月28日香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发生的罢工事件为契机来探究港口运作短暂的瘫痪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首先,进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本次罢工事件的污染物主要为NO_2、NO_x、SO_2以及O_3。其次,基于罢工前、罢工期间以及罢工后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变化,进行横向对比发现罢工期间的污染物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再次,利用纵向对比排除四季带来的影响探究不同年份同一阶段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评估罢工期间的空气质量。最后,以NO_2为例建立预测模型对罢工期间的NO_2浓度进行预测,根据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来说明罢工影响了NO_2的预测趋势。这项研究主要强调港口空气质量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实施政策的有效性,为政府提供了决策支持,同时也要注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以废旧印刷线路板粉末为原材料,采用压片电解方法回收单质铜,研究了CuSO_4·5H2O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NaCl浓度对电解过程中Cu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旧印刷线路板中的Cu以Cu2+的形式进入溶液,最终以粉末形式沉积在阴极;过高的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和NaCl浓度会导致析氢反应等,从而降低Cu在阴极和溶液中的分布;当CuSO_4·5H_2O浓度、H_2SO_4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NaCl浓度分别为50 g/L、6 mol/L、80 m A/cm~2、5 h、40 g/L时,Cu在阴极、溶液、阳极泥中的分布比率分别为63.16%、34.14%和2.70%。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2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中汞排放浓度、燃煤和其他固体副产物中的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了燃煤大气汞的排放因子,并建立了燃煤汞的质量平衡。结果表明:燃煤锅炉中,大部分汞主要存在于烟气和脱硫副产物中,燃烧后进入炉渣、飞灰中的汞含量较少,低于5%。燃煤汞排放去向与脱硫除尘控制技术有关,不同控制技术协同除汞的效果差异较大,而单质汞是燃煤锅炉汞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MTBE在砂土中的静态吸附以及采用地下水循环井技术(GCW)去除砂土和地下水中MTBE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MTBE在砂土中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为0.99618,在砂土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吸附热力学符合Linear平衡吸附,吸附系数为0.00306 m3/kg。GCW运行30 h后,地下水饱和含水层中MTBE浓度由500 mg/L降至72.5 mg/L,去除率为85.5%;砂土中MTBE的吸附量由0.93 mg/g降至0.03 mg/g,去除率达96.4%。水平方向距GCW越近,MTBE的去除效率越快,垂直方向位于GCW上部的MTBE优先会被去除,最佳修复时间为运行15 h。GCW对砂土和地下水中高浓度MTBE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9.
The impact of Fe concentrations on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aeruginosa in aquatic systems under high nitrate and low chlorophyll conditions was studied. The responses of cell density, total and cell chlorophyll-a intracellular Fe content and organic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M. aeruginosa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Fe(III) in the solution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speeds of M. aeruginosa were: (1) decelerated when the Fe(III)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than 50 μg/L in the solutions, (2) promoted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Fe(III) concentration from 100 to 500 μg/L in the solutions over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3) promoted in the early stage but decelerated in later stages by excess adsorption of Fe by cells when the Fe(III)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500 μg/L in the solutions. The maximum cell density, total and cell chlorophyll-a were all observed at 500 μg Fe(III)/L concentration. The organic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M. aeruginosa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Fe(III) in the solutions, and the molecular formula of M. aeruginosa should be expressed as C7–7.5H14O0.8–1.3N3.5–5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s for different Fe(III) concentrations. Cell carbon and oxygen content appeared to increase slightly, while cell nitrogen content appeared to decrease as Fe(III)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100 to 500 μg/L in the solutions.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competi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under varying cell Fe content.  相似文献   
110.
当前在环境规划编制中,存在对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弱化分析的倾向,导致环境规划科学性和逻辑性不足。面对以PM_(2.5)为特征的复合型空气污染,传统的大气容量计算方法具有局限性。以武汉市为例,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了武汉市"经济-能源-大气环境"的系统动力学多目标规划模型,不去模拟复杂的大气传输扩散的物理化学过程,而是基于统计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建立了系统中不同变量的动态数量关系,预测了武汉市2016—2030年在3种情景下GDP、PM_(2.5)年均浓度和6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出以GDP-PM_(2.5)达标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可为制定城市大气中PM_(2.5)污染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对环境容量与环境-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步测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