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72篇 |
免费 | 956篇 |
国内免费 | 41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52篇 |
废物处理 | 765篇 |
环保管理 | 956篇 |
综合类 | 6576篇 |
基础理论 | 242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4582篇 |
评价与监测 | 434篇 |
社会与环境 | 419篇 |
灾害及防治 | 5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618篇 |
2021年 | 461篇 |
2020年 | 364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429篇 |
2017年 | 535篇 |
2016年 | 681篇 |
2015年 | 841篇 |
2014年 | 930篇 |
2013年 | 1295篇 |
2012年 | 1024篇 |
2011年 | 1076篇 |
2010年 | 773篇 |
2009年 | 761篇 |
2008年 | 818篇 |
2007年 | 733篇 |
2006年 | 664篇 |
2005年 | 496篇 |
2004年 | 342篇 |
2003年 | 449篇 |
2002年 | 388篇 |
2001年 | 324篇 |
2000年 | 344篇 |
1999年 | 367篇 |
1998年 | 334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274篇 |
1995年 | 232篇 |
1994年 | 177篇 |
1993年 | 154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进一步探讨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在3.3 cm/d的水力负荷下,进行了有无通风条件下实验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对比分析了稳定运行期内2个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和净化效率;同时采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方法考察了2个系统的除污效果差异是否显著;最后探讨了降低进水污染负荷对GPPLF系统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通风系统对COD、TP、T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58.0%、61.1%和93.6%,较正常系统分别提高了2.0%、5.4%、10.2%和3.2%;2个系统的T检验结果显示,自然通风条件能明显改善系统对TN和浊度的处理效果,但对COD和TP的去除作用不显著;通过降低进水污染负荷,GPPLF系统出水中的COD、氨氮和TN基本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排放标准,TP能达到上述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中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SBR处理经投加葡萄糖调节的游泳馆污水的活性污泥中氨氧化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变化明显,在有机碳源较低的情况下生长旺盛,随着污泥负荷的提高其DGGE图谱条带数量逐渐减少,亮度逐渐减弱;在高污泥负荷环境下,氨氧化菌受到严重抑制,多样性指数大幅下降,并从系统中消失。SBR系统内氨氧化菌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的变形菌,最常见的氨氧化菌是β变形菌中的亚硝化螺菌和亚硝化单细胞菌。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Fenton试剂协同TiO2光催化降解三氯乙酸(TCAA)的反应及其协同机理,在自制的光催化反应装置中分别考察了Fenton、UV/TiO2及Fenton/ UV/TiO2 3个反应对TCAA的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TCAA初始浓度为2.0 mg/L,TiO2用量为1.0 g/L,紫外辐射光源为15 W(λmain=254 nm)的实验条件下,Fenton试剂协同TiO2光催化降解TCAA反应在pH 3~7范围内均有较高的降解率;TCAA 在Fenton、UV/TiO2及Fenton/ UV/TiO2 3个反应中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09、0.0131和0.0456 min-1;Fenton试剂与TiO2光催化反应间存在较明显的协同效应,其协同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紫外光激发Fe(OH)2+和H2O2分解产生更多的·OH,二是Fenton试剂中部分被氧化成的Fe3+可与TiO2表面的光生电子结合被还原为Fe2+,抑制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从而提高了TiO2光催化降解TCAA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硫自养填充床生物反应器去除水中的高氯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硫自养填充床生物反应器用于水中ClO4-的去除,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水温的影响及副产物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当进水ClO4-浓度为22.40~21.07 mg/L时,逐步缩短HRT为12、8、4、2、1.5和1 h,经4~6 d的适应期,反应器对其去除率可达99%以上;低浓度的NO3--N(2.17 mg/L)的存在对ClO4-的降解不产生抑制,两者可同步去除;3℃以内的水温波动对其去除影响较小,较大的温度波动(-8℃)会造成去除率下降;Cl-作为惟一还原产物,其浓度增多符合化学计量比。同时,研究证实了硫歧化反应的发生,出水SO42-浓度的增加量大于理论值,S2-离子浓度较低(4-完全去除时,出水pH值比进水降低约1.1个单位。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对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前后烟气中的细颗粒(PM2.5)进行采样分析,获得细颗粒浓度与粒径分布特性。对脱硫前后细颗粒形貌和主要元素进行扫描电镜(SEM)、离子色谱(I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灰石-石膏法对于烟气中的细颗粒数浓度的脱除效率为负值,脱硫后出口烟气细颗粒数浓度增加4.95倍;细颗粒的形貌发生很大变化,脱硫前细颗粒以单个球形或团形态分布,脱硫后颗粒相互堆积形成致密不规则层状结构;化学组成分析表明,细颗粒中主量元素Al、Fe和Si的含量稳定,但水溶性离子Ca2+和SO42-含量增加明显,分别由3.5%、6.45%增加到8.76%、32.73%。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内对使用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和纳米γ-三氧化二铁(γ-Fe2O3)作为聚合氯化铝(PACl)的助凝剂去除水体中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纳米Fe3O4或纳米γ-Fe2O3为助凝剂,能够降低PACl的投加量,提高沉降速率,进而缩短沉降时间,且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ACl.在藻浓度为106个/mL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除藻效果,单独使用PACl的投量要比同时投加纳米Fe3O4或纳米γ-Fe2O3时多出1倍左右;在不加磁场条件下,要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用纳米Fe3O4或纳米γ-Fe2O3做助凝剂比单独投加PACl节约一半以上的时间;而在加磁场的条件下,用纳米Fe3O4或纳米γ-Fe2O3做助凝剂甚至只需要10 min就能达到比单独投加PACl沉降60 min更高的处理效率.该方法对不同浓度级的铜绿微囊藻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波处理过程中超声时间及声能密度对污泥中短链脂肪酸SCFAs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中SCFAs的释放量随超声时间和声能密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超声能量>270 J/mg MLSS后, SCFAs释放变缓甚至下降;在相同能耗下,长超声时间、低声能密度的超声波处理条件更有利于污泥SCFAs的释放,超声时间影响更显著;污泥中释放的SCFAs以乙酸及丙酸为主。在超声波释放剩余污泥SCFAs过程中自由基效应及热效应皆不显著,机械效应起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低盐度(以NaCl计,w/v)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和运行的影响。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1 h的条件下,以普通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分别以进水盐度为8 g/L和进水不含盐度启动并运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结果表明,进水含有盐度和进水不含盐反应器启动时间分别为125 d和107 d,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3.0±13.9)%和(78.4±3.7)%。运行阶段,进水含有盐度反应器总氮去除率始终低于进水不含盐度反应器。随回流比提升,两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值粒径增大。在不同回流比条件下,进水含有盐度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值粒径均小于进水不含盐度反应器。当回流比为7时,进水含有盐度反应器颗粒污泥EPS中多糖、蛋白质和腐殖质的含量均低于进水不含盐度反应器。两反应器EPS多糖与蛋白质的比值分别为2.8和3.1。低盐度对EG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运行和颗粒污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污水中肠道病毒的分布及去除规律,采用定量PCR方法对西安市3个污水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肠道病毒和人类肠道病毒在进水和二级出水中呈较高浓度,约分布在102~105 copies/mL和102~104 copies/mL范围内。肠道病毒和人类肠道病毒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秋季浓度最高,冬季次之,春夏最低。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肠道病毒和人类肠道病毒浓度在3个水厂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且肠道病毒和人类肠道病毒很好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通过病毒的检测数据及分布特性,明确了函数参数并确定人类肠道病毒占肠道病毒的39%。经过常规二级处理,肠道病毒可去除1.12 log左右,与人类肠道病毒去除率相近,且不同水厂对病毒的去除率也相近。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取涵盖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4个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关于抗生素制药菌渣的处理处置技术评估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筛选模型,其中,层次分析法用于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权重,专家打分法与定量法相结合构成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模型。采用评估模型对堆肥、厌氧消化、水煤浆、制备酵母膏/粉代用品、吸附材料、焚烧及填埋7种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两项指标权重较大,均为0.338 9,经济效益权重为0.153 5,技术性能权重为0.068 7。堆肥技术为Ⅳ级,厌氧消化、制备酵母膏/粉代用品、水煤浆、吸附材料等技术为Ⅲ级,焚烧技术为Ⅱ级,填埋技术为Ⅰ级。最后,结合各种技术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得分结果,对各种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