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345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883篇
基础理论   146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对比研究了单独超声、单独碱解和两者联合预处理对污泥破解和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以加碱量和输入能量为控制参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污泥破解和有机物溶解变化。结果表明:联合预处理技术对污泥破解和有机质溶解的效果比超声和碱解单独作用之和更好。污泥破解增加值ΔSCOD/TCOD和加碱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36)。超声和碱解联合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量较原泥增加了16.57%~31.13%。厌氧消化产甲烷结果表明,SCOD/TCOD的增加并不总是促进厌氧消化性能的改善,二者之间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R2=0.85),且厌氧消化性能最高点出现在超声能量12 000 kJ·kg-1(TS)、加碱量0.08 g·g-1(TS)联合作用条件下。  相似文献   
9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垂直分布特征,对2种母质的自然土壤、耕作土壤、休耕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养分元素含量总体表现为休耕土壤>耕作土壤>自然土壤,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总体表现为农田土壤(耕作土壤和休耕土壤)>自然土壤,耕作土壤与休耕土壤差异较小,土壤淀积层到母质层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差异逐渐减小;土壤养分元素和Cu、Zn、Pb、C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Cr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农田土壤耕作层有效钾含量最高可达215.6 mg·kg-1;耕作层Cd含量最高可达0.74 mg·kg-1。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休耕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建议在休耕期间种植伴矿景天等重金属高积累植物进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953.
文章以造纸法烟草薄片生产废水处理所得的压滤污泥(简称烟厂污泥)为原料制备载铁生物炭(Fe-BC)并用于去除水中Cr(Ⅵ)。结果表明,Fe-B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热解温度700℃、热解时间1.5 h,污泥含水率10%。在Cr(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FeBC投加量为6 g/L时可使溶液中Cr(Ⅵ)去除率达到99.8%。Fe-BC对Cr(Ⅵ)的吸附行为属于非均质表面吸附,满足Sips等温吸附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75.23 mg/g。SEM及XRD分析表明,Fe-BC对Cr(Ⅵ)的去除是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静电吸附、氧化还原、原电池反应、共沉淀等过程。烟厂污泥热解制备的Fe-BC是一种良好的Cr(Ⅵ)吸附剂,可用于含Cr(Ⅵ)工业废水的处理,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54.
为了高效地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Sb(Ⅲ),采用一种基于电芬顿反应的新型反应器进行处理。探讨了新型反应器各项性能(去除率、能耗、·OH产量)的优势;分别考察了电流强度、pH、板间距、曝气速率、电解质浓度对Sb(Ⅲ)去除效果的影响;使用水杨酸和苯醌对电芬顿体系中Sb(Ⅲ)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探究新型电芬顿反应器对实际废水中的Sb(Ⅲ)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与吸附、电氧化、传统电芬顿法相比,新型反应器在Sb(Ⅲ)的处理中更加高效,并且能耗更低,通过阴极旋转能够提高·OH的产量,增强电芬顿反应氧化能力;在电流强度为120 mA,pH为3,板间距为2 cm,曝气速率为90 mL·min−1,电解质浓度为100 mg·L−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Sb(Ⅲ)废水去除率接近100%;在电芬顿反应体系中,·OH和HO2·能够共同促进Sb(Ⅲ)的去除;通过该反应器处理实际废水,Sb(Ⅲ)去除率能够达到89%。以上结果可为新型电芬顿反应器高效处理含Sb(Ⅲ)的酸性矿山废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目的 研究湿热对复合材料粘接修理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 在表面处理工艺中分别选择KH550和AC130两种偶联剂,设计制备一系列复合材料粘接修理试样.在温度为55℃、相对湿度为98%的环境试验箱中湿热处理72 h.测试湿热前后复合材料粘接修理结构的疲劳性能.结果 复合材料粘接修理后,采用KH550、AC130修理试样...  相似文献   
956.
科学评价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对河流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辽河干流3个主要国控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阈值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度模型构建了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测度了辽河干流铁岭、沈阳、盘锦段水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8年,辽河干流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多为0.5~0.7,在中等和良好的临界水平波动,但上游水质总体略优于下游水质,而且水质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建议尽快构建辽河流域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取用水动态调控机制,制定污水排放控制与水质监测实时挂钩方案,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实现辽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联动调控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57.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的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拟合最优模型,将NPP-VIIRS数据转化为DMSP-OLS尺度的夜间灯光数据,得到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9年的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集;再结合北京、天津、河北能源消费统计碳排放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地市级以上城市尺度碳排放估算模型,模拟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并结合倾向值法探究其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2005—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整体逐渐增加;城市群碳排放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京津唐地区增长速度较快;13个城市中已有多个城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2019年比2005年降幅超40%。研究显示,夜间灯光数据可用于估算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且京津唐地区碳排放量较高,增速较快,应作为重点碳减排地区。

  相似文献   
958.

为研究伊犁河谷城市群不同城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伊犁河谷城市群的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简称察县)和霍城县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大气PM2.5和PM10样品,对样品中的化学组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伊犁河谷核心区城市群PM2.5和PM10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2.81±2.79)和(58.81±6.95)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伊宁市和伊宁县的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霍城县和察县的浓度相对较低。化学组分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地壳元素是研究期间PM2.5和PM10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39.8%和54.1%;其次为有机物,占比分别为33.2%和19.8%;二次无机离子在PM2.5和PM10中也有一定占比,分别为20.2%和10.7%。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主要来自二次颗粒物(29.1%)和扬尘源(28.3%)的贡献,工业源(16.1%)、机动车(10.5%)、燃煤源(9.3%)也均有一定贡献;PM10中则以扬尘源的贡献最大(42.3%),远高于二次颗粒物(14.7%)、工业源(14.1%)、机动车(8.4%)和燃煤源(7.3%)。

  相似文献   
959.
针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文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修订的6个关键点,即该技术规范定位及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关系、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要求的调整、医疗废物处置厂防护距离的要求、处理处置技术覆盖范围调整与技术选择、应急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标准效力的提升。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该技术规范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其突出特色在于覆盖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既要整合其他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又规定了其他标准未涉及环节或技术的管理要求,如医疗废物暂存环节、应急处置环节以及高温干热消毒处理技术等;医疗废物暂存时间和温度应增加低温贮存的相关要求;防护距离应基于现行环境标准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实际情况而确定;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应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及时纳入先进技术;应急预案的建立要考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的技术内容;通过转化为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效力。  相似文献   
960.
人工湿地在污水治理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是自然湿地的 2~10倍,对人工湿地温室气体的减排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在温室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装置,均为间歇曝气,设立不同填料的填充配比和填充顺序,分别为:添加20%铁碳+80%沸石 (其中铁碳在上层沸石在下层记为T2F8,铁碳在下层沸石在上层记为F8T2,下同) 、40%铁碳+60%沸石 (记为T4F6和F6T4) 、60%铁碳+40%沸石 (记为T6F4和F4T6) 、以添加100%沸石为对照组 (F) ,探究了基质的填充方式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铁碳填充在表层的湿地组1 (T2F8、T4F6、T6F4) 相比,铁碳填充在底层的湿地组2 (F8T2、F6T4、F4T6) 均显著实现了人工湿地中CH4、N2O的减排 (P<0.05) ;同时,铁碳-沸石体积比对CH4、N2O减排效果影响显著,且铁碳占比越低CH4和N2O排放越少 (P<0.05) ;典型周期中曝气段出现CH4和N2O排放峰值,湿地F8T2的排放峰值均显著低于其他湿地 (P<0.05) ,其综合GWP最大减排值达到75.82%。铁碳填充在底层及铁碳-沸石体积比为2:8铁碳-沸石人工湿地 (F8T2) 的综合GWP最低,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温室气体减排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