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490篇
安全科学   323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298篇
基础理论   252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118篇
灾害及防治   12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孔雀石绿高效脱色菌株的筛选、鉴定与脱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雀石绿应用广泛,但难以降解且对许多生物都具有致癌致畸性.从浙江温州皮革厂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孔雀石绿高效脱色菌株DH-9,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Enterabacter sp.属.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pH值在3.0~9.0时,培养24 h以后,该菌株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均在90%以上;脱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40℃;多数所测试碳源对脱色没有显著影响,而多数所测试氮源则对脱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所测金属离子中,仅Cu2+和Fe3+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此外,当接种量达到3%(V∶V,菌体干重约0.23 g·L-1)以后,12 h的脱色率即可达到90%以上.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显示,菌株DH-9对孔雀石绿脱色的最优操作条件为:pH 6.0、1.0 g·L-1的半乳糖、1.0 g·L-1的酵母粉、3.0 mmol·L-1的氯化钙以及培养温度为34.5℃.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该菌株在8 h内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可达99.4%.总体而言,菌株DH-9在孔雀石绿脱色中的实际应用潜能较大.  相似文献   
92.
填埋场中铁的生物化学循环对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模拟填埋体系中,以填埋场稳定的垃圾为接种物,通过控制有机物和硝氮负荷,研究了铁的生物化学循环对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内蕴藏着能实现铁的厌氧氧化还原并同步还原硝氮的复合功能菌群.通过改变有机物和硝氮的负荷,可使得填埋场内持续进行着铁的氧化还原循环和同步氮素转化.从氮素转化产物来看,铁的循环体系中氨氮浓度比传统的反硝化体系低4 mmol·L-1.填埋场内铁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对于原位脱氮具有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93.
工业锅炉PM2.5产排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撞击器(ELPI)对哈尔滨市两台燃用烟煤的工业锅炉PM2.5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M2.5的粒数和质量浓度分布曲线均呈现单峰分布,前者峰值出现在0.12~0.2μm粒径范围内,这部分粒子主要是由无机物气化-凝结形成的亚微米颗粒物和挥发分未完全燃烧形成的炭黑粒子,而后者峰值出现在0.32μm处,粒子主要是由炭黑粒子形成的亚微米颗粒和残灰粒子形成的超微米颗粒.同时发现,旋风除尘和湿法除尘对PM2.5各级颗粒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采用多管旋风和冲击水浴除尘器联合除尘效率比单种水膜除尘器除尘效率高;湿法脱硫系统对PM2.5的脱除也有明显的作用,由于除雾器不能全部去除小雾滴,这些雾滴中固体颗粒被干燥和水溶性物质结晶析出,PM0.32颗粒物粒数浓度有所增加,而PM0.32~2.5的颗粒物粒数浓度有所减少,但总质量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94.
基于聚合多巴胺的附着性及易与氨基(—NH2)等基团形成共价键的特性,本实验将聚合多巴胺作为对聚醚砜(PES)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的接枝中间物,将聚乙烯醇(PVA)-氨基酸共聚物接枝至PES膜表面,从而提高PES超滤膜的亲水性能.实验通过PVA与氨基酸的酯化反应形成PVA-氨基酸共聚物,将带有—NH2的共聚物与PES超滤膜表面的聚合多巴胺涂覆层形成共价键,从而将亲水的PVA-氨基酸共聚物接枝到疏水的超滤膜表面.实验利用通量的变化、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面接触角、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手段来表征膜特征参数的变化,同时也考察了改性膜对油水乳化液的分离效率和抗污染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过PVA-氨基酸共聚物接枝改性的膜表面的亲水性有一定的提高,原膜接触角为91°,涂覆和接枝改性后的膜表面接触角分别为71°和53°,油水乳化液的分离实验显示,改性后的膜通量和清洗恢复率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5.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了利用燃煤电厂固废粉煤灰(FA)负载Fe2O3所制备的Fe2O3/FA催化剂对气态Hg0的脱除情况,发现Fe2O3/FA具有较高的脱除Hg0的能力.同时,考察了Fe2O3负载量、温度、空速、Hg0浓度、烟气成分等对Fe2O3/FA脱除Hg0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FA对Hg0的脱除能力随Fe2O3负载量(1%~10%)的增加和温度(120~200℃)的升高而增强;Fe2O3/FA在较低的空速和Hg0浓度条件下表现出了更高的脱除Hg0的活性;HCl和O2促进了Fe2O3/FA对Hg0的脱除,而SO2和H2O抑制了Fe2O3/FA对Hg0的脱除.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证实,Fe2O3将Hg0氧化为Hg2+的化合物并吸附在FA上,这是Fe2O3/FA具有较高的脱除Hg0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6.
1961-2012 年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路红亚  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6):990-1002
利用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2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10 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和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藏近52 a 连续干旱日数(CDD)呈显著减少趋势,最大5 d 降水量也趋于减少但不显著,大雨日数和强降水量的线性趋势不明显,其他6 个极端降水指数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显著。与全球、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比较,西藏CDD和连续湿日的变幅明显偏大,最大1 日降水量、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的变幅明显偏小。除CDD外,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仅有中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与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近52 a 的时间尺度上各项极端降水指数都存在3~4 a 显著周期,多数指数也存在12a、15 a 和16 a 的周期。在时间转折上,CDD的突变点时间较早,从1974 年开始;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和年总降水量的突变点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末。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西部是极端降水指数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雅鲁藏布江中游大部的多数极端降水指标趋于下降,而山南地区南部、林芝地区东南部的降水极值和降水强度都在增加。  相似文献   
97.
概述了我国履行国际公约淘汰哈龙的整体情况,分析相关管理政策执行现状,指出了我国哈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澳大利亚哈龙回收和再利用管理的经验,提出在中国设立哈龙银行并实行三级管理机制,开发替代技术以及加强回收再利用等哈龙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8.
大气CO2中放射性碳同位素(14C)的水平可以反映化石源CO2的影响程度,这对于评估我国目前化石源CO2的排放状况和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概述大气14CO2采样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大气14CO2观测的起源和主要的源汇过程,重点论述了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阐述了化石源CO2浓度的估算方法及14CO2在国内外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大气14CO2观测在我国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正确地开展大气14CO2的观测研究,深刻地理解特定区域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化石源CO2的分布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采用流动搅动法,在溶液p H、浓度和温度影响条件下,研究针铁矿对亚砷酸盐吸附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亚砷酸盐的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这2个阶段.随溶液p H的升高,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逐渐增大,半反应时间(t1/2)也就越小,砷的吸附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就越短,且砷的扩散速率常数b值也逐渐降低.溶液p H 3.0和p H7.0时,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6.9 mg·kg~(-1)和99.8 mg·kg~(-1).随着砷浓度的升高,针铁矿对砷的吸附量增加,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逐渐增大;砷浓度为0.10 mg·L~(-1)和1.00 mg·L~(-1)时,砷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6.5 mg·kg~(-1)和249.1 mg·kg~(-1).Freundlich方程中吸附常数Kf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吸附能力是逐渐减弱的.Langmuir方程分配因子RL在0~1之间,表现为针铁矿上砷的吸附为优惠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针铁矿对砷的吸附量增加,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值也逐渐升高.温度为298K和313 K时,砷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1.1 mg·kg~(-1)和315.6 mg·kg~(-1).用抛物线扩散方程b值来计算扩散过程的伪热力学常数,砷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为14.60 k J·mol~(-1).砷扩散活化焓变(ΔHθ)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所降低,ΔHθ均为正值,扩散过程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砷的吸附;活化自由能变(ΔGθ)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扩散过程;ΔSθ值均为负,说明吸附反应使体系有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0.
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去除厌氧消化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某污水处理厂未厌氧消化与厌氧消化的污泥(分别为S1和S2)为研究对象,通过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皂角苷(质量分数0.1%~2.0%)和柠檬酸(0~1 mol·L~(-1))联合对2种污泥中Ni、Pb、Zn的去除效果,确定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淋洗的最佳浓度组合,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淋洗前后3种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皂角苷和柠檬酸联合对污泥中3种重金属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Ni、Pb、Zn的最高总去除率分别为76.02%、59.93%和15.94%.综合分析,1%的皂角苷与0.4 mol·L~(-1)的柠檬酸联合淋洗的去除效果最好,2种污泥中重金属去除率的大小均为未厌氧消化污泥(S1)厌氧消化污泥(S2).与未厌氧消化污泥相比,厌氧消化污泥Ni的残渣态、Pb的可还原态及Zn的可氧化态含量明显增加,而Ni的可还原态含量减少.联合淋洗后S1、S2中约80%的酸溶态和可还原态的Ni、Zn被去除,Pb的可还原态分别去除67.07%和58.06%;且各重金属残渣态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其中,Pb的增加最为明显,所占比例超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