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5篇 |
免费 | 309篇 |
国内免费 | 69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0篇 |
废物处理 | 26篇 |
环保管理 | 142篇 |
综合类 | 1542篇 |
基础理论 | 260篇 |
污染及防治 | 135篇 |
评价与监测 | 115篇 |
社会与环境 | 1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157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45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66篇 |
2006年 | 112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为了探究保定市郊区2018年冬季PM2.5氧化潜势的特征及其影响来源,利用二硫苏糖醇(DTT)测定法对PM2.5中活性氧进行测定,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M2.5中各化学成分与氧化潜势的关系,并且利用PMF对DTTv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保定市ρ(PM2.5)平均值为(140.96±70.67)μg·m-3,高于同时期北京PM2.5浓度.氧化潜势的DTTv和DTTm值均表现出白天高于夜间的情况[DTTv白天为(2.37±0.76) nmol·(min·m3)-1,夜间为(2.14±1.17) nmol·(min·m3)-1; DTTm白天为(0.96±0.60) pmol·(min·μg)-1,夜间为(0.76±0.41) pmol·(... 相似文献
932.
水稻土磷素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风险已受到普遍关注,而明确其动态变化和富集效应是制定合理防控措施的基础.以福建省1.8×106 hm2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 471个、 2008年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15 534个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项目2 895个表层水稻土样点建立的1∶5万三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分析全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近40年来的富集效应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982~2018年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1,富集面积达到1.65×106 hm2,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91%;其中,1982~2008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28 mg·kg-1,富集面积为1.47×106 hm2,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82%; 2008~2018年福建省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增加了19 mg·kg-1,富集面积为1.22... 相似文献
933.
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方案布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田建设工程的特点,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工程影响环境的途径,对环保验收工作中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方法进行探讨。以长庆油田某产能建设项目为例,分析其项目运营期污染源,并给出相应监测布点方案。 相似文献
934.
江汉平原稻田多以灌排单元的形式存在,其中,沟渠是灌排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汉平原腹地典型灌排单元内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5年水稻整个生长季自然沟渠水深、水质的连续原位监测,研究灌排单元内自然沟渠水深、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季,沟渠水深维持在30~70 cm之间,灌溉事件增加的沟渠内水深高于降雨事件;水稻生长季,受水稻追肥的影响,沟渠水总氮(TN)浓度分别于6月18日和7月30日出现两个不同程度的峰值,且生育前期氨氮(NH_4~+-N)浓度高于硝氮(NO_3~--N),施肥是影响沟渠水中氮浓度的主要因子;整个水稻生长季沟渠水总磷(TP)浓度波动较大,主要受颗粒态磷(PP)浓度变化影响,外界扰动(如降雨、灌溉事件)是影响沟渠水TP浓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水稻生长后期即收获期,沟渠水中TN和TP浓度分别为0.22 mg·L~(-1)和0.06 mg·L~(-1),水质均达地表水水质Ⅱ类标准.灌排单元内,拦截沟渠与周边河道的路基高约2~2.5 m,无特大暴雨情况下,沟渠水很少漫过路基通过溢流向周边水体排水.水稻移栽直至第一次追肥后的3 d应控制沟渠水的外排.自然沟渠对降雨、灌溉和农田径流带入的氮磷起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通过在灌排单元出水口人为控制稻季沟渠水外排,直至水稻收获期,将使沟渠水水质达Ⅱ类标准,降低了灌排单元沟渠排水给周边水体带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35.
基于碳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97~2015年中国城镇、农村和整体(包含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直接碳排放量,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乘积式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模型(M-LMDI)分析了直接能源消费强度、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3大因素对居民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各省份相关变量对生活消费碳排放影响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内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空间上均存在显著非均衡特征.(2)中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地区总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0.379下降到2015年的0.244.1997~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组间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超过50%.2000年后组内差距成为城乡差距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大于40%并超过了组间差距.(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均在增加,地区差异均在扩大.(4)对全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变动贡献最大的省区是内蒙古,累计贡献值达0.1005.贡献最小的省区是云南,累计贡献值为0.0125.(5)农村的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均消费水平的贡献程度在研究期内均大于城镇,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在两个地区的贡献水平表现出了波动性. 相似文献
936.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阳极电势会对产电菌的富集和生长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明确阳极电势的作用,确定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最佳阳极电势,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室中设置附加电路以改变阳极的初始电势,考察阳极初始电势对产电微生物的影响.将阳极初始电势设为350 mV时,产电微生物的生长明显变慢.而阳极初始电势为-200 mV和200 mV时,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基本相同.稳定运行后,阳极初始电势分别为350、200和-200 mV的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内阻分别为71、43和80 Ω.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微生物燃料电池稳定产电前后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虽然3个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初始电势不同,但稳定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Clostridium sticklandii、Pseudomonas mendocina、Paenibacillus taejonensis在阳极的富集量最多,MFC对这3种细菌的强化富集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37.
锦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5步提取法分析了锦州湾14个样点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主要分布在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Zn和Pb主要分布于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Cu主要分布在有机硫化物结合态;Cr、Ni主要结合于残渣态中.对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作了改进,结合了地球化学形态对生物毒性的影响,得出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的污染评价结果类似.锦州湾西南角海域生态危害极高,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依次为Cd>Zn>Pb>Cu.按风险等级和区域分布将锦州湾划分为4个生态风险功能分区,沿东北方向生态风险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938.
射频连续电磁波对某数字电路的辐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TEM室中用射频连续波对某导弹装备上的一块数字控制电路进行电磁辐照,在一定的场强下,引入的电磁干扰还未导致被监测的与非门产生错误反转时,产生控制信号的自激多谐振荡器却首先受到了电磁干扰,主要表现为产生的方波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增大.分别研究了波源频率在245MHz和330MHz的情况下电路受干扰的情况,辐照实验分别对待测设备按水平横向放置、水平纵向放置和竖直放置3种放置方位分别进行了辐照.最后对水平横向放置的两个频点,将方波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随场强的变化进行了相关性拟合,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39.
分析了1997—2007年由SeaWiFS卫星获得的我国东海ρ(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ρ(叶绿素a)多年平均值在近海明显高于外海,近海往外快速递减,最高值位于长江口大沙滩. 东海ρ(叶绿素a)呈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波峰基本出现在3—4月,波谷在7—8月.在近11年间,ρ(叶绿素a)及距平呈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在东海近海海区. ρ(叶绿素a)及距平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海北部近海多年的月均值最高〔ρ(叶绿素a)>2.0 mg/m3〕,南部近海和台湾海峡次之(0.8~2.0 mg/m3),东海北部和南部外海最小〔ρ(叶绿素a)<1.0 mg/m3〕. 近海主要受到陆地径流带来富营养盐的影响,ρ(叶绿素a)高、变化幅度大、周期短,东海外海及台湾海峡主要受到高温寡营养盐的黑潮及其分支影响,ρ(叶绿素a)低、变化幅度小、周期长. 相似文献
940.
通过在Fe0表面化学沉积Cu、Ag、Pd、Ni构建了Cu/Fe、Ag/Fe、Pd/Fe、Ni/Fe多种双金属催化还原体系.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水体中毒性污染物CCl4在Fe0以及上述双金属催化Fe0体系中的还原脱氯.结果表明,CCl4在上述5种Fe0还原体系中都能发生快速还原脱氯反应,Cu、Ag、Pd等催化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反应速率.还原脱氯反应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Cl4水溶液在Fe0、Cu/Fe、Ag/Fe、Pd/Fe、Ni/Fe 5种还原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9 3、0.092 5、0.158、0.049 6和0.053 3 min-1.使用GC/MS分析了CCl4在各种还原体系中的还原脱氯产物,探讨了水体中CCl4还原脱氯降解的反应途径和可能中间产物.CCl4在不同反应体系中不但反应速率不同而且降解产物也不相同,在Cu/Fe、Ag/Fe体系产物以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为主,而在Pd/Fe体系主要为甲烷.逐步氢解是CCl4在Fe0还原体系中发生还原脱氯反应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