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3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2311篇
安全科学   863篇
废物处理   191篇
环保管理   514篇
综合类   4603篇
基础理论   848篇
污染及防治   952篇
评价与监测   320篇
社会与环境   361篇
灾害及防治   277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433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气相色谱法检测废气中甲烷,样品保存容器可选择玻璃注射器、惰性气袋、真空瓶、苏码罐等,实验室对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玻璃注射器气密性较差,样品须在8 h内完成分析;真空瓶携带不方便,苏码罐价格昂贵,两者使用较少;使用玻璃注射器采集,然后注入惰性气袋保存的方法最佳,样品至少可稳定保存7d。  相似文献   
532.
为了解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27日—2014年1月7日对NO2,SO2,O3,CO,PM10和PM2.5进行了监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轨迹模式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与传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AQI优良率仅为25%,PM10和PM2.5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58.3%,75.0%;有机碳是泰州市ρ(PM2.5)中最高的化学组分,其次是富钾和元素碳。PM2.5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工业源、燃煤,分别占来源比例21.76%,16.52%,15.54%。局地污染源和不利气象条件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3.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1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长三角核心区不同污染物本地源和外来输送所占比重。分析长三角核心区排放源对本地不同污染物浓度的污染贡献。结果表明,在2013年12月的这一次污染事件中,颗粒物平均本地贡献与外来输送基本比重相当;而SO_2、CO、NH_3、NO_x这4种气体污染物则以本地贡献为主,本地贡献的差异与气体的化学反应活性有关,活性越强本地贡献比重越大。污染过程中12月7日至12月9日00:00为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污染物的本地贡献有明显上升。区域间输送的方向和强度与地面风向、风速有紧密的联系。在边界层高度范围内,大部分污染物越往高空本地排放源的贡献越弱,外来输送主导作用增强,而硝酸盐在地面、1 km和1.5 km的本地贡献差异远小于其他污染物。  相似文献   
534.
江苏省12大湖泊水环境现状与污染控制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面积大于50km^2的12个湖泊的水质恶化、面积减少、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退化与湖泊受TP、TN的污染和围湖造田等有关。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结构偏重,排放污染的总量超过湖泊承载力,湖泊底泥释放N、P及入糊河流携带污染物为造成湖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建议调整产业结构,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治理,由控制COD为主转为控制COD和N、P并重,引水调控水质,建立湖泊资源数据库和生态系统信息网络,开展湖泊污染物来源分析和富营养化机理研究,开展跨界区域统筹对湖泊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35.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oncentrations of PAHs in the soil and the air were measured in urban and rural region of Dalian, China in 2007. In soil, mean concentrations of all PAHs in summer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winter,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ier weight PAHs in winter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summer. Winter/summer concentration ratios for individual PAHs (R(W/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olecular weight of PAHs in soil, indicating that PAHs with high molecular weight were more easily deposited to soil in winter than summer. In air, mean concentrations of all PAHs in winter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summ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W/S) in soil, all the values of R(W/S) in air were larger than one indicating that the entire individual PAH concentrations in winter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summer.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for each PAH compound in soil and air samples was determined and the seasonal change of PAH profile was very small. It was suggested that PAHs in soils and air had the same or similar sources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The approach to the soil-air equilibrium was assessed by calculating fugacity quotients between soil and air using the soil and air concentrations. The calculated soil-air fugacity quotients indicated that soil acted as a secondary source to the atmosphere for all lighter weight PAHs (two-three rings) and it will continue to be a sink for heavier weight PAHs (five-six rings) in the Dalian environment,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Medium weight PAHs (four-five rings) were close to the soil-air equilibrium and the tendency shifted between soil and air when season or function region changed. The fugacity quotients of PAHs in summer (mean temperature 298 K)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winter (mean temperature 273 K), indicating a higher tendency in summer than winter for PAHs to move from soil to air. The variation of ambient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rainfall, etc. can influence the movement of PAHs between soil and air. Most of the fugacity quotients of PAHs for the urban sites were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rural site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This phenomenon may be related with that the temperatures in urban si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ural site becaus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相似文献   
536.
青岛市区春夏季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青岛市灰霾综合观测站2012年3月2日-2012年6月7日期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青岛市区大气能见度与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比较了各级别大气能见度下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所占比例的相关性,研究了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每天大气能见度最低值出现在早晨07:00--09:00;剔除相对湿度高于90%的前提下,PM2.5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子,随着其在PM1o中所占比例上升,大气能见度级别不断下降,相关系数为-0.84;不同相对湿度区间下,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明显,其中,相对湿度为60% ~ 70%,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537.
以柠檬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在不同pH值调控条件下开展柠檬酸生产废水剩余活性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通过对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s)、有机质、氮磷和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探讨了柠檬酸污泥厌氧产酸机制.结果表明,pH≥10的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有机质的溶出从而促进VFAs的产生.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在恒定pH值下腐殖酸(HA)和富里酸(FA)会大量溶出降低VFAs的产量.初始pH=10是柠檬酸污泥厌氧产酸的最佳p H值,发酵4d的VFAs浓度最高达(6681.47±126.82)mgCOD/L,是文献报道中市政污泥产酸量的近2倍,其中乙酸占比49.8%,发酵后产酸功能菌Chloroflexi、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分别由初始的9.52%、10.87%增至16.84%、14.39%,污泥归一化毛细吸水时间(nCST)为(11.34±0.27)s·L/g,脱水性能良好,发酵液TP浓度为(20.45±0.33) mg/L.研究表明,利用柠檬酸剩余活性污泥碱性厌氧发酵产酸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外加碳源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38.
利用郯城地区100个地下水的水样监测数据,总结水化学特征,分析成因,并针对氮污染问题开展了硝酸盐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呈弱碱性,矿化度较低,总硬度为中等,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但是氮污染严重.分析认为,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与人工施肥控制,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与氮肥施用是水化学现状...  相似文献   
539.
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对相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集聚的态势的基本结论,并对我国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化成为人口集聚的动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540.
关于现代中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管理、法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宏观及微观形势分析,论证了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特别指出从根本上遏制新的事故高峰,关键应强化“大安全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中国安全减灾业的发展及管理思路,重点探索了体系化管理、安全文化及安全生产法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