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457篇
安全科学   175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891篇
基础理论   153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61.
为了解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分布特点和产业市场集中程度,基于生产企业统计数据,估算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市场集中度;对比2017年和2010年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产业的区域、产品种类、企业注册资金规模和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分布和变化,分析总结了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提出了加快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发展的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市场结构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各区域生产企业数量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顺序依次递减,东部生产企业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65%以上;一半以上企业的注册资金均大于1 000万元;以从业人员数量看,80%以上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规模;与2010年相比,2017年我国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6.67%,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分布变化不明显,企业注册资金规模已由约7成企业在500万元以下转变为近7成超过500万元,产品种类增加了40%。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和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2.
石灰性土壤中高效解磷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组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石灰性土壤样品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和筛选,得到具有明显溶磷圈的解磷细菌71株.分析了菌株分泌磷酸酶、释放速效磷及pH降低等综合因素和特征,研究了菌株生长动态.最后筛选出解磷能力较强且无拮抗反应的6株解磷细菌,并将其组合成为解磷细菌菌群.图8表2参17  相似文献   
163.
生物除硫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晓地  戴吉  魏丽 《生态环境》2006,15(4):844-853
现今含硫废水、废气的处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技术发展缓慢。以往通常采用物化方法,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投资量大,而且对含硫有害物质的去除并不彻底,而生物方法与物化方法相比,在投资和环保效益方面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文章从硫的生物循环入手,分别介绍了生物除硫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描述了下水道中的生物硫循环,提出抑制其中H2S气体释放的经验模型及具体措施。在对厌氧消化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中发现:ρ(COD)/ρ(SO42-)比、碳源、pH值等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厌氧消化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和产酸菌三者之间的抑制及共生关系;无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只要底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硫酸根,它们必然共同存在于厌氧系统中,并产生硫化氢气体,造成污染。在反硫化细菌的研究中得出:当污水中同时含有硫化物和硝酸根,缺氧条件下,必然产生反硝化除硫的生物代谢过程。利用这一过程,不但能够在无需碳源的条件下有效去除硝酸根,节约的碳源可以用于消化产能;而且能够减少游离硫化氢的排放,或直接以含硫化氢的废气作为硫源。而抑制下水道中硫化氢气体释放的主要手段包括:降低水的紊流程度,增加入流污水的碱度,向下水道内充氧,改善通风环境。文章最后结合理论,介绍了部分用于含硫污水、尾气的生物除硫工艺,并提出了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4.
以茎瘤芥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进,使植物线粒体分离、线粒体切片观察、线粒体RNA提取、反转录方法、PCR扩增、northern杂交等方法系统化,建立了一整套比较有效的适合于植物线粒体基因转录水平表达分析的方法.图4参12  相似文献   
165.
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2的排放与固定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稻成熟期表现为CO2负固定,为-0.92 g·m-2·d-1;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和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分别为20.4和6.3 t·hm-2,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在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碳量为3.85 ~4.00 t·hm-2.  相似文献   
166.
运用ERIC-PCR技术,分析研究了炼油废水处理菌剂的组成,以及炼油废水处理系统在受到高负荷冲击时,投加高效炼油废水处理菌剂的生物强化系统和对照系统中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加高效菌剂的处理系统抗高负荷冲击和恢复系统稳定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系统;并且,投加高效菌剂的处理系统在受到高负荷冲击时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甚微,在短时间内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即能够恢复正常.图5表2参14  相似文献   
167.
以三江平原的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樟沼泽、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和植物中的总硫质量分数及水中硫酸盐质量分数进行分析。3种沼泽土壤总硫质量分数的顺序为小叶樟沼泽(622.4 mg/kg)<乌拉苔草沼泽(820.5 mg/kg)<毛果苔草沼泽(1022.4 mg/kg);植物总硫质量分数的顺序为小叶樟(1638.5 mg/kg)<乌拉苔草(1796.9 mg/kg)<毛果苔草(1892.8 mg/kg);水中硫酸盐的质量分数为小叶樟沼泽(1.69 mg/kg)<乌拉苔草沼泽(1.81 mg/kg)<毛果苔草沼泽(2.00 mg/kg)。并探讨了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中硫质量分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8.
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2008年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10、SO2及NOx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方案的设计为案例,从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法学角度,提出并发展了一套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的模拟、城市背景浓度的确定、优化模型、传输矩阵、分区规划、等效排放、措施信息库等方法在内的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问题的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为全国其它类似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一种实例与参考,同时,研究的结果对北京市2008年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9.
研究了UV/H2O2工艺对2,4-二氯酚(2,4-DCP)的去除效果和水中阴离子、腐殖酸对该工艺降解2,4-DCP的影响。结果表明:UV/H2O2工艺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2,4-DCP,光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H2O2投加量为8mg/L,1个30W低压汞灯照射下,2,4-DCP在蒸馏水和自来水中光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2/min和0.0162/min;NO3-、Cl-、HCO3-对2,4-DCP光降解有抑制作用;当3种离子浓度为0.5mmol/L、10mmol/L、20mmol/L时,对2,4-DCP光降解的抑制程度为HCO3->NO3->Cl-;随着离子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自来水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低于蒸馏水中的光降解速率常数是由于水中多种离子影响的结果;腐殖酸在低浓度时,促进光降解反应的进行,在高浓度时,2,4-DCP的光降解氧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0.
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在A1-A2-O系统各段的降解与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厌氧酸化-缺氧-好氧(A1-A2-O)生物膜系统小试装置中处理焦化废水,以探讨有机物在各阶段的降解与转化情况。通过UV吸收光谱及GC/MS分析发现,上海焦化厂废水中的有机组分主要为:甲酚、苯酚、二甲酚等酚类化合物,及以喹啉、吲哚为代表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约占有机物总量的90%。经A1-A2-O生物膜系统处理后,大部分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物得到了降解和转化。厌氧段中原有物质浓度的增加和新物质的生成,是厌氧酸化使部分有机物降解产生中间产物而造成;缺氧段使大部分有机物被完全降解或转化,还产生一些新的简单有机物,如卤代烃、酯类、醛类等;经好氧段反应后,有机物进一步降解和转化,部分被完全去除,在降解转化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中间产物和衍生物,如苯酚、羟基喹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