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1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3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333篇 |
基础理论 | 44篇 |
污染及防治 | 30篇 |
评价与监测 | 56篇 |
社会与环境 | 17篇 |
灾害及防治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二氧化硫是中国重点管控的废气污染物。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测定有定电位电解法、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碘量法等,其中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具有选择性好、寿命长、灵敏度高等优势,是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测定的常见方法。在波长为7.3 μm附近的红外吸收波段,甲烷和二氧化硫的特征吸收峰有明显重叠,造成交叉干扰。实验研究表明:甲烷将对二氧化硫的测定引入5%左右的正干扰。现场验证表明:对于含有高浓度甲烷的焦化废气,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二氧化硫结果显著偏高,经过数学修正后与其他方法可比。在应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二氧化硫时,应确认烟气中不含甲烷或其浓度很低,否则应当采取有效手段消除或减小甲烷的干扰。 相似文献
672.
抚仙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抚仙湖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了抚仙湖污染成因和湖泊主要污染指标的历史变迁,预测了湖泊环境污染趋势. 相似文献
673.
环保疏浚余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环保疏浚是治理重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在疏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富含污染物的余水,对余水的处理成为环保疏浚二次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进行了不同投药方式的对比,并筛选、复配了适合余水处理的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输泥管投加絮凝剂和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都可以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容易控制出水水质,且投加絮凝剂的费用为输泥管投加絮凝剂费用的1/10,但需在堆场外设置混凝沉淀设施.对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比较发现,复配絮凝剂的效果较好,余水处理的成本低,剩余ρ(SS)小. 相似文献
674.
超临界水中含油污泥与甲醛共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温度为390~450 ℃,压力为25 MPa,反应时间为1~10 min的条件下,在间歇式反应釜中采用超临界水共氧化方法处理含油污泥,考察共氧化添加物种类、时间、甲醛质量浓度和温度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甲醛对含油污泥的转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50 ℃反应10 min,含油污泥COD去除率达99.0%.甲醛质量浓度至少要与含油污泥初始COD处于同一数量级时,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氧化中间产物CO和醋酸产率随甲醛质量浓度提高而增加.反应温度低时甲醛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CO产率增加,醋酸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675.
676.
677.
针对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水质COD预测模型的精度低和收敛速度慢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联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_LSSVM)的水质检测COD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并引入主元分析(PCA)算法对模型输入光谱数据进行降维预处理,借以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结果表明,利用粒子群(PSO)算法收敛速度快和全局优化能力,优化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的惩罚因子和核函数参数,避免了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克服了传统LSSVM预测模型的精度较低、稳健性较差等缺点.通过以收敛时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估,输入样本经过PCA降维预处理的PSO_LSSVM模型的预测能力和输入样本未经过降维预处理的LSSVM模型与PSO_LSSVM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输入样本经过PCA降维预处理的PSO_LSSVM模型预测效果最优,且此算法使用C语言实现,易于移植,这为紫外-可见光谱水质COD在线、实时性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8.
设计、合成一种联水杨醛席夫碱荧光探针,并对其结构表征.光谱实验表明,在甲醇溶液中,该探针可实现对Al3+的turn-on检测,在识别Al3+后,荧光强度增强约110倍,并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荧光滴定实验中,Al3+浓度在25~55μmol/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探针对Al3+检出限为5.4×10-9mol/L,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中Al3+含量最低标准(7.4×10-6mol/L).高分辨质谱数据表明,探针分子与Al3+的络合比例为2:1.在活体生物Al3+检测中,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明其在水体及生物体Al3+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79.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稳定悬浮液为对象,研究了腐殖酸(HA)对水中MWNTs凝聚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DS超声分散法制备的MWNTs稳定悬浮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投加电解质可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使其发生凝聚,并符合经典的DLVO理论.HA存在时,可通过增大MWNTs颗粒间的空间位阻效应和亲水性,抑制凝聚反应发生,从而提高其在水中的稳定性.Ca2+可与HA发生络合桥联作用,导致MWNTs颗粒粒径的大幅提高,强化凝聚发生.水中MWNTs的分散和凝聚性质将受到有机物性质和电解质种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0.
提高饮水质量,保证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饮水安全评价是制定水安全保障体系和进行水安全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目前,由于饮水安全涉及水质、水量及饮水工程各个方面,难以通过单一指标来反映饮水安全的程。因此如何科学选定项目评价方法并切实指导工程建设实践,已经成为水利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银川平原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从水源与人类健康角度,考虑地下水质、水量和地质防护性,构建了适合银川平原特点的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迭置指数等评价方法,开展了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下水盖层厚度大,埋藏深,大于5 m,水质相对较好,矿化度小0.5 g·L-1,但水量补给有限,开发过程有必要控制开采量;河湖积平原二级阶地大部分地区,水位埋藏浅,小于1 m,蒸发作用强烈,水质及地表防护性能较差,锰、硬度、可溶解性固体、硫酸盐等指标均已超过三类水质标准,水资源可用作农田灌溉或通过改水措施等再利用,同时应防止三废排入;河湖积平原二级阶地北部、一级阶地及黄河东岸为地下水排泄、污水聚集或原生环境氟、硫酸根等元素高含量区域,水质极差,在该区域内应加强沟渠等排水设施的管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必要时应采取去氟去盐等改水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