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630篇
安全科学   118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1001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324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74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zone transfer in the rotating packed contactor was noticeably greater than in a traditional packed-bed contactor under simila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Ozonation in the rotating packed contactor has been shown to be feasible for achieving nearly complete decomposition of o-cresol within 1 hour. The decomposition of o-cresol by ozonation in the rotating packed contacto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otor speed and decreasing the gas-liquid flowrate ratio. However, the reduc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during the ozonation of o-cresol was not influenced by variation of rotor speed and gas-liquid flowrate ratio.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o-cresol under various solution condition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decomposition behavior. In most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decomposition of o-cresol by ozonation was more favorable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22.
923.
以2-n-丙基酚为研究对象,分3个质量浓度系列研究其在人工模拟海水中的耗氧特性及降解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该模拟海水体系中,ρ(DO)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ρ(DO)变化过程与2-n-丙基酚的生物降解过程密切相关,ρ(DO)最低值出现在2-n-丙基酚降解率达85%~90%的阶段.2-n-丙基酚在该体系中的生物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生物降解速率与2-n-丙基酚初始质量浓度有关.2-n-丙基酚初始质量浓度增加,生物降解速率下降,滞后期和半衰期也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924.
溴虫腈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检测及降解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甘蓝和土壤中溴虫腈残留的分析方法.土壤和甘蓝样品经丙酮/水混合液(体积比为8∶2)提取,用装有无水硫酸钠和中性氧化铝的层析柱净化,用C18柱作为分析柱,甲醇与水混合液(体积比为80∶20)作为流动相,在260nm的检测波长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甘蓝和土壤中残留的溴虫腈.在溴虫腈添加质量比为0·1~1·0mg·kg-1范围内,甘蓝和土壤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0·6%~93·3%,变异系数为1·9%~11·6%,在上述条件下,甘蓝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为0·0162mg·kg-1.应用上述方法,测定了10%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和10%溴虫腈悬浮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10%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和10%悬浮剂在甘蓝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4·0431e-0·3103t(R2=0·9528)和C=6·9611e-0·2686t(R2=0·9272),半衰期分别为t0·5=2·2d和2·6d;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2538e-0·1612t(R2=0·9281)和C=0·537e-0·1754t(R2=0·9845),半衰期分别为t0·5=4·3d和3·9d.按推荐剂量的加倍量施药,在甘蓝中的最终残留低于美国国家环保署规定之蔬菜最大允许残留量(1mg·kg-1).10%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降解都比10%溴虫腈悬浮剂快,且作物的最终残留量也比较少,所以,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能较好地减少其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925.
泰山顶与济南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3年7月至9月在泰山顶和济南市3个月的臭氧(O3)自动连续监测数据,对两地O3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和日际变化等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泰山顶O3小时平均浓度频率分布比较集中,济南市O3小时平均浓度频率分布比较分散。泰山顶各月O3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和日均值均高于济南市;泰山顶O3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大值低于济南市,而O3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小值要高于济南市。泰山顶O3小时平均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济南市O3小时平均浓度日变化规律有很大差别,泰山顶O3小时平均浓度日变化很平缓,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大,济南市O3小时平均浓度一般在中午和午后浓度较高,早晨和夜晚较低。  相似文献   
926.
五氯酚钠与二英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五氯酚钠(Na-PCP)与二(噁)英(2,3,7,8-TCDD)作为受试物,观察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彗星率和微核率.结果显示:Na-PCP与二噁英各质量浓度组的彗星率与微核率均比阴性对照组有明显的增高(P<0.001),而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阴性对照组与助溶剂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Na-PCP与二(噁)英(2,3,7,8-TCDD)会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造成损伤,而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对DNA的损伤将更加严重;Na-PC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造成的损伤为联合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927.
党的十五大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基本国策,并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表明生态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介绍生态工业定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及其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  相似文献   
928.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complexity of the national value chain (NVC) h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lev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embodied in domestic trade.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929.
安全防护鞋存不同作业场合穿用起着保护脚部、腿部免受伤害的作用。内包头鞋属于安全防护鞋的一种,是防御物体坠落伤害足趾的一种特殊功能鞋。  相似文献   
930.
不同淹水环境下湖泊沉积物DOM的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位的空间差异对于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与作用途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探究东洞庭湖不同淹水环境对沉积物DOM的组成与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DOM中类蛋白组分[类色氨酸C2与类酪氨酸C3,(72.95±8.94)%]高于类腐殖酸组分[C1,(27.05±8.94)%].季节淹水下DOM具有更高的类蛋白组分和更低的类腐殖酸组分,而常年淹水下的DOM芳香性(SUVA254)与疏水组分(SUVA260)更高,在空间上表现为:湖中段>入湖段>出湖段,更有利于污染物迁移.通过对荧光参数FI (1.93)、BIX (0.91)和HIX (1.57)的计算发现,沉积物DOM具有内源为主和陆源较弱的混合特征.这可能受到人为输入与沉积物特性影响,季节淹水区沉积物裸露增强污水排放的直接作用,且黏粒和总氮(TN)含量与FI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高营养成分和黏粒含量影响DOM的内源成分(FI>1.9);而常年淹水区具有外来径流输入,pH和C/N与HIX和C1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DOM由于常年淹水的碱性环境(pH>7.5)和径流输入比季节淹水区具有更高的陆源成分(HIX=1.38±0.57).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湖泊水文与人类活动过程中沉积物DOM对水质与污染响应的相关理论,为沉积物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