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7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1.
基于主体分级的社会救援资源分类及结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康昊  孔慧珍  肖甜 《灾害学》2012,(4):122-127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从资源供给角度出发,给出社会救援资源的概念,并综合"社会"和"应急救援资源"范围的研究,界定社会救援资源的范围,继而阐述了社会救援资源的普遍特点和特殊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资源分类方法———基于主体分级的资源分类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将社会救援资源提供的社会主体分为3类共10个主体,即第一类主体(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级慈善社团)、第二类主体(其他公有制企业、其他慈善社团、相关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自组织形式)、第三类主体(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般社团、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人);在主体分级的基础上,从救援资源的角度将不同社会主体的供给力度分为强、中、弱三级,初步构造一个矩阵网状的社会救援资源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212.
TiO2光催化-微滤膜分离深度净化亚甲基蓝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永  孔峰  程洁红  陈娴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85-3590
采用悬浮式TiO2光催化膜反应器深度净化纺织工业园区含亚甲基蓝印染废水经生物处理二级出水,利用中空纤维微滤膜进行催化剂截留分离,研究催化剂投加量、运行时间、溶解氧、搅拌方式对出水水质及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催化会消耗体系溶解氧,鼓风曝气搅拌可同时为系统供氧,优于机械搅拌;该耦合体系的催化剂最佳投加量为1 g/L,经光催化氧化-膜组合工艺处理后水质优于GB 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I级标准,符合建设部颁布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  相似文献   
213.
紫外催化湿式双氧水氧化处理化学镀铜废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镀铜废液自身含有的铜作为催化剂,应用紫外催化湿式双氧水氧化工艺处理化学镀铜废液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推荐工艺条件为:pH=2.0(保持原始值不变);不额外投加铜催化剂;H2O2用量为2倍理论量。在此条件下处理化学镀铜废液180 min,COD去除率可达到96.6%;之后采用沉淀法回收铜,调节处理后废水pH到9.5,铜的回收率可达到99.8%。  相似文献   
214.
温度对亚硝化及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宁  张建  孔强  苗明升  田琳 《环境工程学报》2013,7(4):1308-1312
采用批次实验的方法探讨了3种不同温度(15℃,25℃,35℃)对亚硝化及其过程中温室气体氧化亚氮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亚硝化过程及氧化亚氮的释放有显著影响。在1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氨氧化率和亚硝化积累率逐渐升高,N2O释放量也逐渐增大,35℃可以作为适宜的亚硝化温度,平均氨氧化率为50.9%,亚硝化积累率为55.6%,NO2--N与NH4+-N出水浓度比为1.1,氨氧化率,亚硝化积累率和出水中亚硝氮与氨氮浓度比较合适,从而可以为厌氧氨氧化工艺提供合适的进水,但在此温度下平均N2O释放量相对较高,为1.494μg/g MLSS。  相似文献   
215.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味精生产废水进行培养,在SBR中以逐渐降低污泥沉淀时间的方法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接种65 d后,出现细小的好氧颗粒污泥,呈黄褐色,95 d后颗粒污泥趋于成熟,粒径达0.6 mm左右,且周围存在大量原生动物;运行95 d后MLSS提高至8.00 g/L,SVI降至30.00 mL/g左右;成熟后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味精生产废水中的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和ρ(NH3-N)分别为80 mg/L和2 mg/L左右。  相似文献   
216.
荔枝皮对重金属Ni~(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荔枝皮对水中重金属Ni2+吸附的影响因素(如接触时间、pH和吸附剂量)、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等,并讨论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未改性荔枝皮和改性荔枝皮对Ni2+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30min;最适pH为6.0~7.0;最佳吸附剂量均为20 g/L。吸附过程均能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来很好地描述,且均符合假二次动力学模型。改性荔枝皮和未改性荔枝皮对Ni2+的最大比吸附量分别为11.88和5.19 mg/g。此外,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未改性荔枝皮和改性荔枝皮吸附Ni2+均属于非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217.
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不同含铜量的Cu—SBA-15介孔分子筛,并且用XRD、N2吸附、TEM以及uV—vis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以Cu—SBA-15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催化湿式过氧化水溶液中的罗丹明B,主要考察H2O2浓度、催化剂用量、处理温度、初始pH等因素对罗丹明B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处理条件下罗丹明的脱色率明显高于TOC去除率,处理温度、初始pH对罗丹明B的脱色与氧化有重要影响。在罗丹明B初始浓度100mg/L,H2O2初始浓度1.8g/L,催化剂量0.3g/L,温度60℃,pH为7.0,处理时间100min时,罗丹明B的脱色率为98.6%,TOC去除率为62.8%。  相似文献   
218.
从高硫污染的活性污泥中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可以降解噻吩的菌株S-4,并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应用Design-Expert8.0.5b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噻吩浓度、微生物浓度3个因素的组合对菌株S-4脱硫效果的影响,并拟合得到多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最佳实验条件。拟合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27.46 h,噻吩浓度为1.04%,微生物浓度4.04%时,预测噻吩降解率为14.8%,通过验证得最佳条件下的降解率为14.3%,与预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219.
The residual level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in the dust fall around Lake Chaohu were measur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from April 2010 to March 2011. The fluxes, components,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and sources of OCPs were also analyzed. Twenty-one types of OCPs were detected in the dust fall samples around Lake Chaohu, with a total concentration of 51.54?±?36.31 ng/g and a total flux of 10.01?±?13.69 ng/(m2 day). Aldrin (35.3 %), endosulfan (39.1 %),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 (DDTs) (49.8 %), and isodrin (37.1 %) were the major OCPs in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Both the residual level and the flux were higher in the spring than in other seasons and higher at the outer lake sampling sites than inner lake sampling site.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the hexachlorcyclohexanes in the dust fall may be recent lindane usage. The DDTs mainly came from historical dicofol usage, and a significant input of DDT was found during April and June. The presence of endosulfan may be due to the present use of technical endosulfan. The aldrin in the dust might be due to its occasional usage, and isodrin may be a result of long-distance transport from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20.
占新民  王建龙 《环境化学》1998,17(6):595-600
本文研究了对氨基偶氮苯盐酸盐水溶认的色度与吸收光度谱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利用吸鹛光谱确定的溶液的色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