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硝化菌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殖速率和硝化活性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变化对硝化菌群的增殖能力及其对硝化作用活性的影响,确定了硝化菌群的最佳生长条件.研究发现,温度(θ/℃)、pH、供氧状况、无机碳源浓度等对于硝化细菌菌群的增殖能力及硝化作用活性具有较重要的影响,而含盐量高低几乎无影响.最适(θ、pH、[ρ(O2)]、[ρ(NaHCO3)]分别为30℃、pH8.5、3.5mgL-1、1gL-1,此时最大比生长速μm可达5.18d-1,最大比降解速υm可达48.43h-1.在含氧量较低时,氨氮浓度的升高使硝化菌群的μ值下降,υ值上升.考察有机碳对该菌群的影响发现,m(Corg)m-1(N)在0~0.5之间时,菌群有较大的比生长速率,并且硝化作用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82.
基于定位观测,研究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e,KO)、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AC)、以及秋茄+桐花树(KA)混交等3种植被恢复下沉积物磷形态、酶活性以及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并与养蛏滩涂(恢复前,SC)进行了比较,以评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沉积物磷库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19年后,3种恢复模式下沉积物全磷(TP)和无机磷(IP)含量相较恢复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KA最高,SC最低;而沉积物有机磷(OP)含量在不同恢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模式下,IP均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60%~73%;其中,沉积物氢氧化钠提取磷(NaOH-P)和盐酸提取磷(HCl-P)在KA处理下明显高于恢复前(SC).(2)与恢复前相比,不同恢复模式下沉积物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总体表现为AC>KA>KO>SC,但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并无明显差异.(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恢复模式下沉积物磷含量变化主要受酶活性(特别是碱性磷酸酶)及环境因子(pH、有机质、全氮等)的综合影响.泉州湾河口湿...  相似文献   
83.
土壤碳收支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侯亚红  王磊  付小花  乐毅全 《环境科学》2015,36(7):2655-2661
秸秆直接还田与秸秆炭化还田是目前最主要的秸秆还田措施.由于秸秆与秸秆生物炭结构和性质的差异以及还田过程的差异,其还田后的土壤呼吸和土壤碳收支必然有显著差异.采用室外盆栽的方式,以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系统研究了土壤呼吸与土壤碳收支对多种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呼吸[均值为21.69μmol·(m2·s)-1]显著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65.32μmol·(m2·s)-1],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20.40 g·kg-1)和植物的固碳量(平均植物生物量138.56 g)均高于秸秆直接还田(均值为17.76 g·kg-1和76.76 g);考虑了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碳丢失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碳收支仍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是一种较低碳的秸秆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显著促进土壤脱氢酶活性﹑土壤β-糖苷酶活性和土壤活性微生物量,因此导致较高的土壤呼吸,而生物炭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生物炭的易氧化态碳含量和可生物降解性均显著低于秸秆对照,表明秸秆生物炭稳定性较高,难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利用,因此其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普遍较低,秸秆碳可在土壤中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84.
85.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 between persons. We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an advanced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method on controll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in the breathing microenvironment between two persons during interactive breathing process by combining the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and a ventilation metho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full-scale ventilated room with different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i.e., stable condition, neutral condition and unstable condition. Two real humans were involved to conducted normal breathing process in the room and the exhaled carbon dioxide was used as the surrogate of infectious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from respiratory activities. A correspondent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visualize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contaminated field in the test room.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 ventilation system on removing infectious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from the interpersonal breathing microenvironment is dependent on the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Appropriate ventilation method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an evalua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otal volume ventilation methods are suitable for unstable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nd local ventilation methods are preferable for stable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SARS-CoV-2-laden aerosols between persons in ventilated rooms with different limited space air stability conditions. Useful guidance has been provided to cope with COVID-19 in limited spaces.  相似文献   
86.
张涛  乐云  黄有亮 《四川环境》2013,32(1):124-128
规划类清洁发展机制(PCDM)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改革方案而提出,解决了CDM不能在小型和分散项目中的应用问题,但PCDM项目在物理边界、参与方、方法学使用等方面与CDM项目有一定的区别.采用案例研究表明,市政基础设施中的城市交通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市政水系统和城市照明系统等一些项目符合PCDM的基本条件、方法学和额外性等要求.可以大型城市或省级地区为物理边界开发PCDM项目.但是应用中需解决基准线、较高开发成本及较大的开发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87.
设计一套流化床生物膜(MBBR)—A/O活性污泥耦合装置处理城镇污水,考察了污泥回流对耦合工艺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了系统中生物膜相和悬浮相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和脱氮反应中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COD在200~400mg/L,进水氨氮在8.0~32.0mg/L,污泥回流比为1/8时,水力停留时间为12.4h,系统COD去除率平均值达81.4%,TN去除率平均值达70.6%,系统对较难降解城镇污水的处理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污泥回流降低了生物膜相微生物的活性,而提高了悬浮相微生物活性,但生物膜相微生物活性速率仍高于悬浮相微生物活性。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相比,MBBR—A/O活性污泥耦合工艺将高活性生物膜引入,使悬浮污泥浓度极大降低,有助于减少污泥回流能耗与处理成本,具有明显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针对海洋立管破坏失效事故资料不完备及发生概率缺乏精确值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模糊故障树的海洋立管破坏失效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对现有的海洋立管破坏失效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以"海洋立管破坏失效"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在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引起海洋立管破坏失效的105个各阶最小割集,确定了海洋立管发生破坏失效的主要模式。采用专家判断法与模糊集理论结合的方法对故障树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故障树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并计算了故障树顶事件的发生概率。通过模糊故障树分析得到了海洋立管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可以对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及提高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89.
以某1000MW机组SCR系统所采用催化剂指标为实例,介绍了火电厂SCR法脱硝中催化剂的作用、成分与种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和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对催化剂活性和系统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技术人员了解催化剂的关键指标,为催化剂评标、验收以及失效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估和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内涵、方法和成果进行了阐述。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主要使用的评估框架。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划分为指标评估、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3种主要方法,其中全球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框架、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模型(IMAGE)/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模型(GLOBIO)组合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以及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全球环境展望(GEO)和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环境展望等项目建立的情景模式是全球评估项目中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多个全球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21世纪,其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在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全球2020年评估指标框架,以及发展基于多情景、多模型和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应认真总结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经验,加强中国2020年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期对全国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切实掌握全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