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光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宏  李圆杏  杨红伟 《环境化学》2013,(7):1335-1341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问题.由于其在环境水体中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且能导致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光降解是污染物在水环境中非常重要的非生物降解途径.本文介绍了水环境中抗生素的直接、间接和自敏化光降解动力学,着重阐述了抗生素的光降解过程的影响因素、降解产物和可能降解途径等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抗生素光降解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结构鉴定,以及预测抗生素降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将成为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492.
选取酸性矿山废水污灌形成的多重金属污染水稻土,采用多格层根际箱模拟水稻根际环境,研究高镉积累水稻长香谷fOryzasativaL.cv.Choukoukoku)和低镉积累水稻金农丝苗(OryzasativaL.cv.Jinnongsimiao)2个品种水稻生育中后期(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蜡熟期)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镉积累水稻比低镉积累水稻各时期根际土壤脲酶活性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2个品种水稻土壤脲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分蘖期酶活性最高),2种水稻土壤脲酶活性均在根际s0层达到最高,但其他各层土壤脲酶活性与根系距离无显著关系。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高镉积累水稻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在孕穗期酶活性达最高),随后降低;低镉积累水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在分蘖期最高,之后逐渐降低。除分蘖期高镉积累水稻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低镉积累水稻酶活性外,其他2个时期前者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均高于后者的酶活。2个品种水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期延长不断升高,在整个生育后期,高镉吸收水稻比低镉吸收水稻各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但在蜡熟期时两者无显著差异;在各时期2种水稻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系S0层达到最大,随着与水稻根系距离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可见,在多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酶活性明显受水稻品种、水稻生长时期和水稻根系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研究多重金属污染矿区分析土壤酶活性与不同重金属积累程度的水稻品种作物相关关系提供数据支持,给农业生产及土壤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93.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尾矿库发生的事故的统计分析,用系统的观点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尾矿库远程监测单元体系,确定各监测单元的权重并进行总排序,为不同实际工程概况的尾矿库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监测单元进而建立尾矿库远程监测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尾矿库库区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避免因尾矿库事故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4.
本文对活性炭表面的负载金属改性进行了综述,并对经金属改性后的活性炭在VOCs处理中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认为根据VOCs的具体组成成分,选择某一种特定的金属物质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可提高其去除空气中VOCs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5.
泄漏速率是模拟天然气泄漏过程中计算事故后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速率通常由小孔泄漏和大孔泄漏推导得出。但在实际泄漏时,泄漏孔径的大小往往不易及时获得,需要通过保守算法估算泄漏口面积以进一步模拟事故后果。运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对天然气泄漏速率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推导验证。同时使用连续性方法对管道的泄漏速率深入探讨,使用更易测量参数参与计算,使得在发生突发泄漏事故的时候,可以忽略孔径大小以更快速的获得泄漏信息,计算泄漏后扩散影响面积,从而为计算事故后果提供依据,以指导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496.
为解决管道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破损、杂质增多及因介质腐蚀和冲蚀产生不规则障碍物等一系列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提出1种驱动性能好、可靠性强的多体分布式自适应管道封堵修复机器人.通过建立机器人越障模型,研究驱动轮和支撑轮运行时的越障方程;在ADAMS软件中建立驱动单元模型,对其运行速度、驱动力、越障高度进行仿真分析;建立...  相似文献   
497.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大震危险性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历史地震和近代地震的分布特征来分析本区域的地震危险性。通过用1889年以来的7级以上大震的面波震级对印度块体推挤作用所积累的能量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每年在该区域将会积累的地震波能量在2.09×1016J左右。分析认为,由于应力的不均匀分布,能量得不到全面释放,所以大的地震将会在一些断层带上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98.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河槽过水断面面积变化量、同流量水位变化量、河底平均高程抬升速率和横断面形态等可作为河道萎缩的表征因子。  相似文献   
499.
钟莉  曾平  焦剑  张婷  鲁欣  冷艳杰 《环境工程》2017,35(5):131-135
在密云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选择3个典型水库,分析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对叶绿素a(Chl-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水体营养物质浓度计算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总磷浓度(C_(TP))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高锰酸钾盐指数(C_(COD))和总氮浓度均与Chl-a之间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有所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C_(TP)计算Chl-a的单变量方程和利用C_(TP)和C_(COD)计算Chl-a的双变量方程,其中双变量方程计算效果略优。对于水深较浅的草型水库,可利用C_(TP)和C_(COD)计算Chl-a。  相似文献   
500.
As an effective conventional absorbent, biochar exhibited limited adsorption ability toward small hydrophobic molecules. To enhanc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 novel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immobilizing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onto modified biochar (MB) and then the elemental silver wa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iron (Ag/Fe/MB). It''s noted that spherical Ag/Fe nano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51 nm were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MB. As the typical hydrophobic contaminant, carbon tetrachloride was selected for examin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adsorbent.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by original biochar (OB), Ag/Fe, Ag/Fe/OB and Ag/Fe/MB were fully investigated. It''s found that Ag/Fe/MB showed higher carbon tetrachloride removal efficiency, which is about 5.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B sample due to utilizing the merits of high adsorption and reduction.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revealed that the removal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by Ag/Fe/MB was a spontaneous and exothermic process, which was affected by solution pH, initial carbon tetrachloride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novel Ag/Fe/MB composites provided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carbon tetrachloride removal from efflu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