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1篇 |
综合类 | 182篇 |
基础理论 | 37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为了研究体积压裂过程中套管失效问题,基于页岩气水平井X-1h钻完井资料,提出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结
合岩石断裂力学和岩石损伤力学,建立了X-1h体积压裂地层-多簇射孔-套管有限元模型。有限元结果表明:体积压裂范
围内的地应力场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张应力”区和“零应力”区的应力反转现象,该特征将不同程度地使套管在
地层中出现“悬空”状态,导致套管沿其径向产生一定程度的挠度变形,沿轴向套管呈现“S”型变形。适当增加压裂
段与段之间的间距,缩短多簇射孔压裂段的有效长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控制水平段套管的“S”型变形量。该研究方
法和研究成果为体积压裂技术的套管变形失效控制以及页岩气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2.
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面临巨大压力,需要系统研究构建碳达峰政策体系,为碳达峰提供政策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碳达峰相关政策实施情况,探讨了碳达峰政策创新思路,提出了碳达峰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实施保障。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进低碳发展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统筹融合,构建完善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涵盖行业部门、重点区域地区、减排相关方的,多手段类型相结合的碳达峰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有效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与关键举措的顺利落地。从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考评制度、加快构建排污许可证与碳排放管控协同制度、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重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3.
284.
285.
286.
以质粒pACYC184为材料,研究了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的最适电转化条件.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GcM5-1A培养至D600nm为0.5时制备感受态细胞,以300 mmol/L蔗糖溶液为电击缓冲液,质粒DNA终浓度为0.01 ng/μL,在25 μF电容、9 kV/cm电场强度、200 Ω电阻的电击条件下电击一次,可得最大的电转化效率,即5.5×106/μg(DNA).SDS-PAGE分析显示,转化质粒pACYC184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得到了表达.本方法的建立为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的基因导入提供技术支持.为进一步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选择性地失活特定功能基因,进而确定这些基因在松材线虫病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图2参16 相似文献
287.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蛋白和脂类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与生物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差异原因以及不同地球化学元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相同遗传背景的人在不同生物地质环境条件下发病率的差异,提出目前人类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使得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降低,进一步引发人类通过食物链从生物地质环境获取地球化学元素绝对量减少以及少量地球化学元素污染生物地质环境引起人体过载。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生物地质环境和谐发展,是控制人类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288.
289.
大亚湾核电站对海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亚湾核电站运行前后的环境与浮游植物相关资料,对其环境变迁与生物响应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发现,核电站运行后,大鹏澳区域平均水温上升约0.4℃;核电站邻近水域无机氮的含量逐年增加,活性磷酸盐与硅酸盐的含量在经历一个时滞后逐年减少,至2000年又恢复了平衡;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数量通常是春、夏季较高,秋、冬较低。核电站运行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明显变化,首先是种类数量显著减少,其次是秋末至冬初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就种群组成而言,甲藻与暖水性种类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同时网采型浮游植物数量明显减少,但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大,间接地反映了群落组成的小型化趋向。 相似文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