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9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安全科学   604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412篇
综合类   2898篇
基础理论   546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314篇
社会与环境   295篇
灾害及防治   17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从浙江温州分离筛选到1株甲基橙高效脱色菌株CV-v,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Enterobacter sp.属.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pH值在5.0~9.0之间时,培养48h以后,该菌株对甲基橙的脱色率均在80%以上;脱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40℃之间;所测碳源中的葡萄糖和麦芽糖、氮源中的牛肉膏和酵母粉对脱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且Ca2+和Mg2+也对脱色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此外,当接种量达到7%(V:V)以后,48h的脱色率即可达近100%.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甲基橙脱色的最优操作条件为:pH 8.0,葡萄糖1.7g/L,酵母粉3.0g/L,氯化镁3.0mmol/L及培养温度35.9℃.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该菌株在10h内对甲基橙的脱色率可达88.0%.总体而言,该菌株在偶氮染料脱色中的应用潜能较大.  相似文献   
812.
我国所加工的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以高硫石油焦、含油污泥为代表的副产物产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利用成熟的水煤浆气化工艺对废物无害化处理,进行了炼厂含油污泥与石油焦制备高性能混合浆液的研究. 采用干磨湿配制浆工艺,考察了含油污泥与石油焦的共成浆性,分析了石油焦粒度分布、含油污泥添加量、温度、pH等对成浆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石油焦颗粒疏水性较强、比表面积小,其单独成浆时最佳粗细颗粒质量比为5.5∶4.5;含油污泥与石油焦共成浆时,其最佳添加量为3.0%;在30℃,pH为7~9条件下,可制得表观黏度低于1000mPa·s,稳定时间超过48h,流动性较好的混合浆液,可满足水煤浆气化无害化工艺的进料要求.   相似文献   
813.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且钢铁工业规模庞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 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进行分析,得到了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指标;对1995—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包括资源效率、能源效率、脱钩指数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2004年资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和资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二者分别为0.54 t/t和827.66元/t;2011年能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和能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 t/t和2 976.65元/t. 基于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结果进行了脱钩指标分析,结果显示,DDEU(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指数)为0.189,大于DMI(直接物质投入量)、TMR(总物质需求)及DPO(国内排放量)的脱钩指数(分别为0.115、0.084和0.061),即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情况在该阶段达到最佳,这与我国铁矿石产量不足、钢铁生产更多依赖于进口资源密切相关. 最后提出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重视废钢资源回收利用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14.
对太湖、南四湖、白洋淀三个不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Cu、Zn两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初步探讨了重金属各形态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以白洋淀最高,太湖最低,但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太湖>南四湖>白洋淀,太湖Cu污染指数为1.34~1.6,白洋淀Cu污染指数仅为0.79~1.17。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为主(二者之和占73%以上), Zn则以残渣态和Fe-Mn氧化态占优(二者之和比例达83%以上),含量最少的均为可交换态。不同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差异较大,太湖残渣态重金属占总量的比例最小(Cu为43%~56%,Zn为49%~63%),南四湖残渣态占的比例最大(Cu为59%~82%、Zn为64%~77%);可交换态比重在太湖中最高(Cu占3.2%~5.6%,Zn为1.3%~1.5%),在南四湖中最低(Cu为1.1%~2.9%,Zn未检出)。从“非稳定态”重金属(除残渣态外的四种形态之和)所占比例看,相较其它两个湖泊,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人为输入的活性态占较大比重,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风险。相关性分析得出,重金属Cu的可交换态与上覆水中总氮及总磷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Cu与沉积物中营养盐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可能会增强沉积物中Cu向水体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815.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对CO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呈“U”字型,白天8:00—20:00 CO2通量值为负,其他时间为正,最低值出现在12:30,为-15.34 μmol·m-2·s-1。CO2通量日平均值为-3.65 μmol·m-2·s-1(约-13.87 g·m-2·d-1),表现为明显的CO2吸收,是重要的碳汇。CO2通量与净辐射、气温和表层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净辐射是影响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夏季CO2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气温次之,表层土壤温度对CO2通量的影响最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CO2通量与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符合三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R2=0.689,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816.
生物法脱氮技术一直是水处理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几种近年来新研究的生物法脱氮工艺和理论基础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评述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为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17.
六箱一体化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周期设置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智能型六箱一体化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的运行方式及原理,并研究了周期设置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中试研究表明,在泥龄13d和水力停留时间13h的条件下.当周期时间为16h时.工艺取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出水水质可达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18.
讨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身土质状况,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进行了分类。通过渗流计算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典型断面堤基防渗加固处理措施。针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基防渗加固处理的原则,黄冈长江干堤加固的重点是堤基的防渗加固处理,应根据渗流计算的结果,考虑到堤防周围的地理、地质环境及人文社会因素,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出合理的堤基防渗加固方案。由于黄冈长江干堤所在堤段的堤基透水层一般为砂壤土和粉细砂,因此黄冈长江干堤不宜于采用排渗井或减压沟进行堤基防渗。  相似文献   
819.
江苏沿江地区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及其区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长江流域尤其下游地区是土地利用的典型地区。区域分异研究是用来阐明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据1:20万土壤数据库,采用反映土壤肥力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并输出江苏省沿江土壤肥力等级图,据此分析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区域对比研究,可以为长江下游、特别是江苏省进行区域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也表明GIS技术和地统计学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应用具有先进性,可提高区域分异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820.
通过松花江水中微生物与铁、锰氧化物和腐殖酸形成的复合物质的比表面积及吸附Pb、Cd能力的分析,探讨微生物对沉积物中主要化学组分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锰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大于铁氧化物和腐殖酸,与微生物结合后比表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 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与吸附Pb和Cd的能力并不完全一致,与它们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不同有关.复合物质的的吸附能力并不符合加和模型,微生物的存在掩盖了铁、锰氧化物和腐殖酸表面部分官能团,造成了复合物质的吸附量小于各组分的吸附量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