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82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713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301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等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一化原理,对灾害风险度和灾害损失度的相对等级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单一灾种和复合灾种灾害风险损失度相对等级的划分方案和划分方法,然后依据不同灾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叠加性以及机理上的关联性,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等级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2.
Ex situ nitrification and sequential in situ denitrification re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to nitrogen management at landfills. Simultaneous ammonia and organics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a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 (CST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nitrogen loading rate (NLR) and the maximum organic loading rate (OLR) was 0.65 g N l?1 d?1 and 3.84 g COD l?1 d?1, respectively. The ammonia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was over 99% and 57%, respectively. In the run of the CSTR, free ammonia (FA) inhibition and low dissolved oxygen (DO) were found to be key factors affecting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situ denitrification was studied in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olumn by recalculating nitrified leachate from CSTR. The decomposition of MSW was accelerated by the recirculation of nitrified leachate. Complete reduction of total oxidized nitrogen (TON) was obtained with maximum TON loading of 28.6 g N t?1 TS d?1 and denitrification was the main reaction responsible. Additionally, methanogenesis inhibition was observed while TON loading was over 11.4 g N t?1 TS d?1 and the inhibition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ON loading.  相似文献   
163.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大学提出"零排放"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研究循环经济、"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工业的基础上,对"零排放"概念进行扩展,首次提出"零排放"生态城市模式的构想,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64.
环境污染物对硬骨鱼肾间应激轴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备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能力是一个健康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使动物应对威胁其体内平衡的紧急情形。鱼类在遭受环境胁迫时,通过启动肾间应激轴分泌应激激素皮质醇,为机体动员和分配能量以维持体内平衡。虽然近来大多数研究的焦点一直是污染物对生殖轴线以及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但是污染物对其它内分泌系统包括肾间应激轴的干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环境污染物干扰肾间应激轴不仅损害鱼类正常的应激反应能力,还会进一步危害其生长、生殖、免疫等生理功能。本文在简要介绍硬骨鱼肾间应激轴结构组成及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多种环境污染物对硬骨鱼肾间应激轴的干扰作用及其机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5.
介绍了富裕县杨树害虫发生危害情况,2004年有害生物普查中杨树蛀干害虫侵害面积达11333hm2,食叶害虫每年发生面积达3333hm2以上.针对这些虫害,提出了加强监测、强化检疫、清理虫源木、化学防治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6.
笔者针对前文所述试验中出现的破坏现象和试验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 ,研究了该类桥墩的力—位移关系、延性变形能力、抗力特性、滞回模式、耗能指标、损伤破坏模式 ,以及配筋率、箍筋布置、剪跨比等结构参量对该类参数的影响 ,进而为实际铁路桥梁的延性抗震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7.
改性树脂NKZ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聚合物絮凝剂与染料相互作用机理,用硝基胍对大孔型氯球改性得到了功能化吸附树脂NKZ.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研究了该树脂对5种水溶性染料的静态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树脂NKZ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8.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混合污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卢建  杨扬  尹振娟  钟铮  潘鸿 《环境工程学报》2010,4(6):1262-1266
为适应小城镇污水处理高效、低耗、管理简单的要求,开展了生物法(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A/BCO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 h条件下,对悬浮物和有机物有高的去除效率,COD、BOD5和TSS去除率分别达到63.1%、67.7%和66.2%,避免了人工湿地堵塞和提高处理效率,减少了所需湿地面积44%。全年运行结果表明,在0.30~0.59 m/d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COD、BOD5和TSS平均去除负荷达9.4、5.1和7.2 g/(m2.d)(42%、71.2%和85.2%);COD、BOD5去除速率常数为74.6±12.1 m/y、166±30.5 m/y,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A/BCO-人工湿地系统对COD、BOD5和TSS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V类水标准,2种处理方法有效组合起来,所开发的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运行的城镇废水处理组合系统,将会在实际应用尤其是高有机负荷污水处理中发挥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169.
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技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航天器及其使用的材料在轨服役期间要经受真空、热循环、辐照、原子氧及碎片等空间环境的作用,航天器材料的空间环境适应性是其区别于其它材料的一项重要质量特性,评价其适应性是航天器材料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评价技术的发展,实现航天器材料质量,可以保证各个环节中对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有效分析、评估与控制,是促进航天器可靠性提升所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针对原材料选用、认定、复验等环节中的应用需求,分析了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技术目前存在的差距,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0.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基质势的年度变化特征说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存在明显的湿季和旱季.果树叶水势随土壤基质势、大气水势、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荔枝、龙眼叶水势的变化比芒果叶水势的变化大.以荔枝、芒果和龙眼作为供试植物,水分从土壤到达植物根表皮、进入根系并通过植物茎到达叶片,其能量降低分别约为0.9063~1.7428、0.2818~0.6979和0.2904~1.8707MPa;水分从叶部汽化扩散到大气中,其能量降低分别达15.1491~57.3669、15.4491~58.4036和14.5824~56.9536MPa,说明水流在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