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2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1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农田土壤固碳作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树涛  门明新  刘微  许皞 《生态环境》2007,16(6):1775-1780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平流层臭氧空洞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碳库作为地表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也是重要的吸收汇。因此,寻找农田土壤系统碳管理的有效方法已经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导向,应用颗粒分组13CNMR或CPMAS-NMR技术对土壤碳固定的机制研究指出微团聚体与矿物-粘粒复合体的相互作用是土壤有机碳稳定存在的主要方式,揭示了土壤有机碳的腐殖质转化及其与土壤矿物、金属氧化物结合的微观水平,且从土壤物理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物学特性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理及其稳定机制。长期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所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垂直分布的变化是造成土壤碳库损失的主要原因,为了增加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管理措施应该从增加有机碳输入量和减少有机碳矿化两方面着手,加强对农业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碳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22.
连云港海州湾海域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近年来,微塑料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海洋污染物,海湾作为人类在海岸环境中的主要活动地区,一直是海洋污染物聚集地,但我国对近岸大部分中小型海湾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状况仍鲜见报道.为了解我国近岸中小型海湾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本研究以江苏省海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采集的微塑料为样本,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类型和丰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2.60±1.40)个·m~(-3)和(0.33±0.26)个·g~(-1),在国内近岸环境(表层水0.33~545.00个·m~(-3),沉积物0.07~2.58个·g~(-1))中,海州湾表层水中的微塑料丰度处于较低水平,但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处于较高水平.塑料污染物的粒径大小在水体中分布范围为0.08~13.48 mm,其中,微塑料(粒径5 mm)占91.8%,塑料污染物在沉积物中粒径的分布范围为0.04~14.74 mm,微塑料占91.4%,水体和沉积物中60%以上的微塑料粒径小于2.00 mm.海州湾海域微塑料的形态以纤维状为主,占92%;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占70%;材质以人造纤维和PET为主,占79.4%.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分布与悬浮物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分布规律与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分布以及沉积物中粒径的分布都具有较大差异性.通过对微塑料的形态特征以及成分组成的分析表明,海州湾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海水养殖和沿岸陆源输入.  相似文献   
23.
层状云降水中化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一维时变的层状云物理化学模式的化学过程作了研究,引入了较为细致的化学模式,并以类似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式处理了气液传输、碰并和云雨转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典型条件下的云雨酸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高空云雨水组成随时间逐渐减小,地面雨水组成呈峰型分布。在降水后期pH值主要同O3和SO2有关;主要来自气溶胶,来自NH3,气体和气溶胶对的贡献大致相当,和Ca ̄(2+)的云下清除约占60%~80%;在降水前期H2O2时S(Ⅳ)的氧化超过O3,降水后期S(Ⅳ)的氧化主要通过O3。   相似文献   
24.
北京地区林木、植被排放碳氢化合物的定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的天然来源,采用封闭式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对北京的主要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柏树等)以及草地和稻田(在水稻生长旺期)进行了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情况调查。发现北京的杨树、柳树、槐树(落叶乔木)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化合物;松树、柏树(针叶林木)排放萜烯类化合物;草地和稻田排放甲烷等低碳化合物。以上结果与国外工作结论近似。   相似文献   
25.
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比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J 8与AmberliteXAD 4对苯甲酸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性质 ,并深入讨论温度和起始浓度对平衡时间和吸附速率的影响。NJ 8和XAD 4两种树脂在吸附苯甲酸的过程中 ,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均为主控步骤 ,但是前者颗粒内扩散占据优势 ,而后者膜扩散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26.
The capillary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hydraulic conditions in the deep bed filtration process. The physicochemical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filter media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deep bed filtration process were also studied theoretical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hydraulic and physicochemical forces,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filtration process were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Pilot study of the microflocculation deep bed filt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No. 9 Potable Water Treatment Plant of Beij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hydraulic head loss, particle distribution and entrapment were presented.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was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micro-flocculation and deep bed filtration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ochemical interactions.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eep bed filtration and other cases.  相似文献   
27.
污泥生物-物理联合干燥技术具有停留时间短、能耗低、减量显著等优势。研究利用自主研制的污泥生物-物理联合干燥反应系统考察了脱水污泥:树皮分别为5:3,7:3和9:3时,污泥生物-物理联合干燥过程中温度、含水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温度随干燥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随反应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当脱水污泥:树皮的比例为7:3时,污泥温度迅速升高,在48 h达到3组辅料配比最大值59℃,而后迅速降低,经过168 h处理后含水率从78.6%降低到60.9%,获得水分去除率的最大值57.6%。向脱水污泥中添加适量树皮,能提高其生物-物理联合干燥过程中污泥温度,增强水分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8.
冯兆忠  彭金龙 《环境科学》2021,42(6):3084-3090
当前我国地表臭氧(O3)污染日趋严重,对植物生产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粮食作物产量和木本植物生物量与O3暴露水平指标M7(7 h平均O3浓度,09:00~16:00)、SUM06(每小时O3浓度大于60 nmol·mol-1的累积值)、W126(每小时O3浓度在特定时段内用Sigmoidal函数加权求和值)、PODY[每小时气孔O3通量高于阈值Y nmol·(m2·s)-1的累积吸收通量]和最常用的AOT40(每小时O3浓度超过40 nmol·mol-1部分的累积值)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损伤阈值.基于AOT40的结果表明,导致水稻、冬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5.93、2.69、8.67和4.17 μmol·mol-1·h,说明我国玉米对O3的耐受性可能要高于其它3种作物;对于木本植物,杨树5个品种的熏蒸实验和17种木本植物的整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其总生物量减少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12.20 μmol·mol-1·h和10.87 μmol·mol-1·h.此外,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应关注建立植物其它重要参数与O3污染的响应关系与提高O3区域风险评估精度,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影响植物O3敏感性的重要因子(如土壤氮素和树龄等)耦合到区域评估模型中.  相似文献   
29.
利用1997—1999年2058个饮用地下水中F-含量的测试成果。评价了新疆平原区饮用地下水中F-含量的状况,其结果为:F-含量变化范围为0.05—7.00mg/L,面积加权平均值为0.68mg/L,超标率18.9%。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究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与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协调性,降低企业自身应对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物资储备成本,建立多情景生产安全事故下的企业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场所和协议储备企业选址的协调优化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并以石油储罐火灾的应急物资储备为背景设计算例,验证相关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企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能够在降低应急物资储备成本的同时,保持日常应急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