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395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21.
综述了近年来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检测技术,按照检测原理,将其分为间接检测技术和直接检测技术两大类.间接检测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传感器法、荧光光谱法和化学发光法;直接检测技术包括差分吸收光谱法、激光诱导荧光法和光腔衰荡光谱法.分别介绍了各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缺点,并对空气中二氧化氮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22.
关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生物质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乙醇汽油和沼气利用是生物质能开发中的重点。虽然生物质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当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政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缓解环境压力.同时为消化陈粮。在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当了“埋单者”的角色.这也引发了以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的大量上马.粮油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波及我国。因此。从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政府是否继续充当“埋单者”的角色。生物质产业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后发展生物质产业不能只盯住能源短缺的问题而忽视粮食安全问题。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原料限制和成本过商的难题。同时政府对生物质产业发展应有科学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423.
黄土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黄土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研究了近40a来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等13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而土壤孔隙度、>0.25mm团聚体含量、持水性和入渗性能等增大.但在40a内对土壤质地无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的容重、>0.25mm团聚体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可作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物理指标.由于水分等条件的限制,该区柠条林和草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优于刺槐林,建议该区植被恢复应以营造次生灌木林和草地为主.  相似文献   
424.
目的研究Pt、Dy改性粘结层的铈酸镧/氧化锆双陶瓷层的抗氧化行为。方法采用电镀+EB-PVD的方式在高温合金表面制备带有Pt、Dy掺杂NiAl粘结层的热障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采用双陶瓷层结构设计,顶层为铈酸镧(La_2Ce_2O_7),底层为氧化锆(YSZ)。对涂层在1200℃条件下的热循环行为、微观组织以及失效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经过500次循环后,不掺杂涂层YSZ层与热生长氧化物(TGO)处出现了大量裂纹,Pt/Dy共掺杂的涂层经过1000次循环后界面处结合良好,仅仅是在La_2Ce_2O_7陶瓷顶层中出现了少量的微裂纹。结论在粘结层中加入Pt元素,能有效抑制互扩散区难溶相的析出,延缓涂层的蜕化。  相似文献   
425.
目的提高La_2Ce_2O_7(LC)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方法采用固相反应方法合成Y_2O_3稳定ZrO_2(YSZ)掺杂的La_2Ce_2O_7(LC)陶瓷材料(LCZ),研究LCZ块材的弹性模量、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以及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率等热物理性能。结果 10%YSZ摩尔分数掺杂的LCZ块材的断裂韧性约为1.4 MPa·m1/2,比LC提高了近10%。YSZ掺杂有效地抑制了LC在200~400℃温度区间热膨胀系数下降的现象。在200~1200℃温度范围内,LCZ块材的热膨胀系数为10×10-6~12×10-6K-1,在1200℃的热导率约为0.75W/(m·K),比YSZ降低了50%以上,显示了优异的隔热性能。结论 YSZ的掺杂使LC中部分Zr4+取代了La3+,降低了晶格中的O空位浓度,原子的横向剪切运动被削弱,有效地抑制了LC在200~400℃温度区间热膨胀系数下降的现象。由于t-ZrO_2→m-ZrO_2的相变对微裂纹的愈合作用,10%YSZ掺杂使LC块材的断裂韧性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26.
综述了先进增强结构在航空装备应用过程中的腐蚀防护。结合先进增强结构金属-复合两种异种材料胶接结构形式,在先进增强结构腐蚀防护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从胶接技术、腐蚀防护体系设计、防腐蚀密封设计及试验验证等技术方面综述了先进增强结构腐蚀防护研究方向,目的在于加强腐蚀环境下先进增强结构的腐蚀防护探索研究,提高结构防腐蚀性能,加快工程化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427.
目的 研究环境对飞机典型结构部位疲劳寿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型机机身连接壁板、机翼壁板、机翼内部大梁结构、平尾接头及垂尾接头的典型模拟件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室加速腐蚀与随机载荷谱交替试验、载荷谱疲劳试验,分析环境对典型结构部位模拟件表面涂层损伤、疲劳断裂位置、疲劳源及中值寿命的影响,建立环境对结构部位疲劳寿命影响关系。结果 采用载荷作用后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中值寿命与加速腐蚀环境-疲劳寿命后试样的疲劳中值寿命比值,估算环境对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寿命的影响,比值k=1.2~2.5,且比值k越大,说明环境对试样的疲劳寿命影响越大。结论 采用载荷作用后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中值寿命与加速环境-疲劳寿命后试样的疲劳中值寿命比值,可初步估算环境对结构部位模拟件疲劳寿命的影响,且试验结果表明,外部环境较内部环境对试样疲劳寿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28.
为了提高O3/UV(臭氧协同紫外)反应体系对有机物的消解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基于O3分解的SHB机理和O3、有机物在紫外辐射下的光解机理,并考虑该反应体系中存在的3种可能的有机物消解途径和反应器出口处O3气体浓度变化,建立了O3/UV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消解过程中有机物消解率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消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使用苯酚和乙酸作为目标有机物,以该模型进行仿真,从理论上验证了O3气体浓度与紫外辐射间存在协同作用和不同工艺参数下所建立模型的灵敏性;将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其优越性和准确性;对比不同pH下的3种消解途径各自贡献率的仿真结果,发现O3/UV反应体系的pH对其消解有机物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在O3/UV反应体系中,紫外辐射强度和投加的O3气体浓度二者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调节可获得更好的消解效果;在酸性条件下有机物消解以O3直接氧化为主,碱性条件下则以自由基间接氧化为主.   相似文献   
429.
目的 研究沉积温度对SiC界面涂层微观形貌、结构和成分的影响,探讨SiC界面涂层的沉积动力学和沉积机理.方法 采用Factsage软件计算MTS-H2反应物体系热力学平衡后产物组成,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在碳化硅纤维上制备SiC界面涂层,采用SEM、TEM、XRD等分析测试技术对SiC涂层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在860~1060℃温度范围内,MTS-H2体系平衡后的主要产物有SiC、C等,并在该温度范围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了SiC界面涂层.结论 在860~1060℃温度范围内,提高沉积温度有利于增加SiC的产率.温度低于960℃时,制备的SiC界面涂层表面光滑;高于1060℃时,得到了表面具有团簇结构的涂层,并且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涂层的结晶度提高.沉积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060℃时,SiC的沉积过程受表面反应控制;温度高于1060℃时,沉积过程受扩散控制.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了单一立方相的SiC界面涂层,并且(111)晶面为SiC颗粒的优先生长晶面.  相似文献   
430.
分析国内外舰载垂直发射装置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概况,提高舰载垂直发射装置设计和维修过程中的效能与费用比.解释了舰载垂直发射装置中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概念,以单元和模块为基本设计元素,介绍了其基本组成,并应用在以热发射、冷发射、电磁弹射为发射方式的舰载垂直发射装置设计上.结合通用化、系列化、适装性、维修性等要求,开展新型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模块化设计.得出了在役的护卫舰、驱逐舰等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具体模块组成.模块化设计提高了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研制与维修过程的效能与费用比,降低了研制风险,缩短了研制周期,对新型电磁弹射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