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Sedimentary biogenic silica is known to be all important parameter to underst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paleoenviromental record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s. Consequent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silica in sediments. The two-step mild acid-mild alkaline extraction procedure was used to leach biogenic silica and its early diagenetic products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Estua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biogenic silica(t-BSi)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varied from 237. 7-419. 4 μmol Si/g. while the mild acid leachable silica(Si-HCl)and the mild alkaline leachable silica(Si-Alk)were in the range of 25. 1-72. 9μmol Si/g and 208. 1-350. 4 μmol Si/g.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for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s and different biogenic silica pools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This confirms that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biogenic silica contents in sediments. Close relationships of biogenic silica with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also found, reflecting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biogenic silica and organic matter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the intertidal system of the Yangtze Estuary. Additionally, the early diagenetic changes of biogenic silica in sediments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相似文献   
452.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底物制备了颗粒污泥炭(GSC-O),通过对其进行磷酸改性,获得了较高催化活性和较好稳定性的磷酸改性颗粒污泥炭(GSC-P)。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体系中,分别考察了温度、pH、过氧化氢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反应物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头孢氨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GSC-P的催化性能远高于GSC-O。GSC-P催化降解头孢氨苄的最佳反应条件宜为:温度60 ℃、pH为3、过氧化氢投加量为1.0 g·L−1、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1、反应物初始浓度为100 mg·L−1和反应时间300 min,在此条件下头孢氨苄的转化率高达89.6%。此外,对GSC-P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重复利用5次后,催化剂上的活性组分铁的溶出率仅为0.83%,头孢氨苄的转化率稳定在80%~8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以磷酸改性后的颗粒污泥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表面铁含量较多、官能团丰富,催化活性显著提升,且具有磁性,有利于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453.
为实现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原位深度脱硫,采用向反应器中嵌入最佳剂量(20g/L)废铁屑并引入微氧条件,构建废铁屑-微氧(RSI-MO)消化工艺,探索其对原位脱硫的影响.研究分7阶段,P1阶段对照组,P2阶段加入RSI,P3~P7阶段逐步提高O2剂量.结果表明,MO效应激发硫氧化菌(SOB)生物脱硫,促发RSI化学腐蚀而生成铁硫沉淀物.P1~P7阶段,RSI与MO交互作用可促进水解酸化,但O2剂量过高会抑制产甲烷微生物活性,造成VFAs积累.为研究RSI与MO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取P1、P2和P6阶段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RSI投加有益于产氢型微生物(Syntrophobacter fumaroxidans)、产乙酸型微生物(Roseomonas lacusSporomusa silvacetica)、产甲烷微生物(Methanoculleus palmoleiMethanolinea tardaMethanosarcina mazeiMethanosaeta conciliiMethanococcus aeolicus)的生长.MO效应可激活SOB的活性,强化生物脱硫作用.  相似文献   
454.

以河流入海口潮间带某工业地块为研究对象,采集和分析土壤及地下水样品中的石油烃(TPH),探究TPH在潮间带工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及潮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沿江区域地下水位受潮汐作用影响波动明显,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1.40 m/d,且近江区域含水层渗透性较好;地块土壤TPH最大超标倍数为1.39倍,污染主要分布于核心生产区,主要赋存于第一个2个不同岩性层间的交界处附近,地层结构和潮汐效应对土壤TPH垂向分布作用明显,当水位下降时TPH向下迁移,部分残留在包气带中,水位上升则导致相反的过程;地块地下水TPH最大超标倍数为95.23倍,污染羽中心与土壤TPH污染主要区域一致,地下水流场对污染物迁移分布影响显著;潮汐效应使得TPH污染羽的范围扩大,地下水水位波动和无长期稳定流向使得TPH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间发生数次的重新分配,导致其迁移规律不明显。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潮汐效应引起的潮间带地下水位长期波动对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产生的显著影响,可为类似污染地块的有效管控和修复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55.
2018年是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中央文件对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提出了新形势需求,环境财政、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是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需要积极推进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运用,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长效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456.
457.
4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