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真菌核酸的一种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总结多种真菌DNA和R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提取真菌核酸新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而且提取DNA和RNA步骤基本一致,用该方法提取的DNA完整、纯度高,可用于P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操作;提取RNA产量高,RNA无降解,纯度高,适用Northern和cDNA合成等分子生物学操作。  相似文献   
182.
高氟地下水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高氟水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水化学类型、因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水F-含量普遍超标,氟离子平均含量为2. 24 mg/L,极值达6 mg/L。高氟水在空间上多分布于侏罗系火山岩及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中,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综合分析研究区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本文认为自然因素在研究区高氟水的成因中占主要因素,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蒸发浓缩作用和岩氟淋滤作用是地下水氟离子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3.
在对化工园区进行安全评价时,传统的区域风险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安全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密切值法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模型。首先从企业内部固有风险、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以及事故应急处置能力3个方面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场调研得到各指标取值后利用密切值法求得各企业的密切值,根据密切值的大小确定各企业的安全状况以及不同企业安全水平高低。最后取各企业密切值的均值作为园区整体的密切值,进而得到园区整体安全水平。实例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反映园区整体安全水平,还可以表明园区内各企业安全状况,可为化工园区及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4.
为评估WTR(给水厂残泥)在农业区污染控制领域的土地应用风险,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活性、微生物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等五方面,考察了不同WTR添加量(w为0%、2%、5%、10%)对3个南北方农田(土壤)(常州水稻田、寿光和天津蔬菜种植区土壤,依次记做常州土壤、寿光土壤和天津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WTR添加后,各土壤中CEC(阳离子交换容量)提高了23.7%~63.9%;添加WTR有利于调节酸性和碱性土壤pH,使之更适合作物生长,随着WTR添加量由0%增至10%,常州土壤pH由5.45升至6.69,寿光和天津土壤pH则分别由7.57、7.88降至7.26、7.64.②添加适量WTR不会造成土壤中P、K、Fe、Al、Ca、Mg、Cu、Mn和Zn等多种有效态元素含量的缺失,特别是在富P(>50 mg/g)土壤中施加2%~10%的WTR,既能满足植物生长对有效P的需求,又能降低P的淋溶风险.③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WTR添加量≤5%时均能增加土壤w(活性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提高土壤脱氢酶和总磷酸酶活性.由于WTR对有机P底物的强吸附作用,不施肥条件下,WTR添加量达到10%时,土壤总磷酸酶活性降低了55%;而施加有机肥会削弱或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土壤总磷酸酶活性可提高至未添加WTR时的1.7倍.因此,添加适量WTR能有效改善我国南北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85.
广州城区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更好地了解广州城区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输送过程,利用广州塔4层大气污染物垂直梯度观测平台(高度分别为地面、118、168和488 m)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多种大气污染物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广州城区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ρ(PM10)、ρ(PM2.5)、ρ(PM1)、ρ(NO2)和ρ(NO)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其中ρ(PM10)、ρ(PM2.5)和ρ(PM1)在低层(地面点位)—高层(488 m点位)的递减率分别为35%、30%和26%,ρ(NO2)和ρ(NO)分别为75%和84%;ρ(O3)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其低层—高层的增长率为135%;ρ(SO2)和ρ(CO)则随高度上升先增后减.②除ρ(O3)外,其余污染物浓度均符合“冬强夏弱”的季节特征,ρ(O3)则在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冬季ρ(PM10)、ρ(PM2.5)、ρ(NO2)和ρ(NO)高、低层间差异为全年各季最大,分别为38.6、18.5、49.4和31.9 μg/m3.③各污染物小时浓度日变化特征均不同程度地受混合层发展过程的影响,各高度污染物浓度在一天中混合层高度最高的时段(12:00—17:00)最接近,而在其余时段分层较明显.除O3外,其余污染物质量浓度在中、低层大致呈早晚双峰分布,而在高层大致呈单峰分布.ρ(O3)则在各层均保持单峰分布,峰值一致出现在14:00.④对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发现,不同高度的ρ(PM2.5)和ρ(NO2)最大差值分别可达183.0和148.0 μg/m3,ρ(PM2.5)显著地受到本地近地面污染源的影响,污染物高浓度区域主要集中在488 m以下.   相似文献   
186.
针对传统复杂人机系统人误分析中,只注重影响因素与人误的直接关系,而忽视影响因素内部关联的问题,将CREAM中9个共同绩效条件因子(CPC)视为初始人误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其内部关联性,提出了一种因子修正规则。首先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过往人误案例分析,对CPC因子进行分类,并得出同类因子间具有非负相关性;然后分析CPC因子调整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入新的CPC因子,建立了CPC关联模型;最后利用逻辑推理方法,证明CPC因子中的被影响因子在任何初始判断结果下均可能由于其他因子的影响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得出因子修正规则,该规则简单且易于理解,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7.
在一台缸内直喷(GDI)汽油机上,分别用玻璃纤维滤膜和“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PUF)+XAD-2”对尾气中的颗粒相和气相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采集,并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PAH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点火时刻和废气再循环(EGR)对PAH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缸内直喷汽油机尾气中,气相PAHs浓度远高于颗粒相PAHs浓度,在气相PAHs中主要是2环和3环等小环PAHs,而在颗粒相PAHs中则主要是4环及以上的大环PAHs.随着点火时刻的提前,尾气中PAHs总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气相和颗粒相PAHs浓度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着EGR率的增大,气相PAHs所占比例先减小后增大,颗粒相PAHs所占比例则先增大后减小,总PAHs的排放在整体上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加入EGR后,GDI汽油机尾气的毒性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88.
目的研究熔渗温度和熔渗时间对复合材料密度和弯曲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和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熔渗用低密度C/C复合材料,以Si0.9-Zr0.1合金为熔渗金属,采用反应熔渗法(RMI)制备C/C-SiC-ZrC复合材料。测试C/C-SiC-ZrC复合材料的开孔率、密度、弯曲强度,分析试样的相组成。结果熔渗温度为1450℃时,复合材料的密度仅有1.97 g/cm3,弯曲强度仅为153 MPa;当熔渗温度升高到1550℃时,密度和弯曲强度分别升高到2.39 g/cm~3和260 MPa;而当熔渗温度升高到1650℃时,密度和弯曲强度又分别降为2.18 g/cm~3和208 MPa。1.5 h熔渗时复合材料的密度值最大,为2.46 g/cm~3,相对0.5 h熔渗的最小值提高了5.1%;1.0 h熔渗时复合材料材料的弯曲强度最高,达到了260 MPa,相对于1.5 h熔渗的最低值仅提高了3.2%。结论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弯曲强度随熔渗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密度随熔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弯曲强度随熔渗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但密度和弯曲强度随熔渗时间的延长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89.
本文介绍了我国核工业领域传统的低放废液处理工艺及新兴的低放废液膜处理工艺,针对现有某设施工艺的缺点及膜处理工艺的优点,提出了传统低放废液蒸发处理工艺优化改进的实验流程,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低放废液节能、环保的排放要求及现场的条件需求,为后续工程优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0.
以不同碳源(PBS、PHB和陈米)条件下的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投加PBS和PHB后,系统对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为PBS-14.29%~96.55%和PHB-57.89%~96.55%,而投加陈米后,出水NH3-N浓度比原水有所增加,均小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投加PBS和PHB的TN去除效果不佳,去除率分别为-35.49%~69.42%和-26.12%~64.64%,而投加陈米后对TN的去除效果显著,TN去除率为33.43%~93.37%。结果表明,采用陈米作为低C/N污水生物处理中反硝化的碳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