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378篇
安全科学   171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76篇
综合类   904篇
基础理论   137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采集了珠三角地区2014—2015年冬、夏两季的环境空气PM_(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US EPA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重金属元素Pb、Cu、Zn、Cd、As、Ni、Cr的浓度分别为11.1~183.0、48.5~406.0、110~1218、0.2~14.4、3.5~77.0、0.38~18.90、2.89~93.20 ng·m-3,浓度大小顺序为:ZnCuPbAsCrNiCd;除As外,其余重金属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元素As经皮肤黏滞及口腔摄入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在安全范围内,但经呼吸途径暴露存在非致癌风险;Cu、Zn、Cd、Cr经3种途径暴露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元素Pb、As、Cd、Cr经皮肤黏滞及口腔摄入的致癌风险均值尚在安全值范围内,但经呼吸暴露存在致癌风险;元素Ni经3种途径暴露不存在致癌风险.对于综合危害指数(HI),除As外,其他金属元素的HI值均低于安全值,各金属元素的HI值大小顺序为:AsCdNiCr.研究表明,在珠三角区域环境空气PM_(2.5)中,元素As、Cr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92.
为探索粘质沙雷氏菌对重金属U(Ⅵ)、Co(Ⅱ)、Cr(Ⅵ)的耐受性,考察不同浓度的单一重金属及混合重金属条件下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情况,并初步研究电子供体乙醇的添加对粘质沙雷氏菌去除Cr(Ⅵ)的影响,同时采用SEM-EDX技术分析粘质沙雷氏菌与Cr(Ⅵ)作用后形貌及元素组成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对单一重金属Co(Ⅱ)、U(Ⅵ)及其混合重金属耐受性较强,当Co(Ⅱ)和U(Ⅵ)-Co(Ⅱ)的浓度≤50mg/L时均能促进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且菌浓度最大增加量分别为12.3%和19.9%;在150mg/L U(Ⅵ)浓度下,粘质沙雷氏菌生长良好;Cr(Ⅵ)对粘质沙雷氏菌的生物毒性表现较强,当Cr(Ⅵ)的浓度为10mg/L时,粘质沙雷氏菌生长便受到抑制,乙醇的添加略提升了粘质沙雷氏菌对Cr(Ⅵ)的耐受能力和去除作用;SEX-EDX分析显示,粘质沙雷氏菌与Cr(Ⅵ)作用的机理主要是细胞分泌物与Cr(Ⅵ)的结合。  相似文献   
993.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基于LES理论,以合肥地铁车站为原型,建立了地铁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流动的三维数学模型,利用FDS软件对地铁车厢内部火灾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车厢内空调开启的情况下,火源面积大小以及车厢门开启与否对车厢内温度和烟气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假定的条件下,随着火源面积的增加,车厢内的温度增加、能见度降低也即烟气浓度增加;车厢门关闭时,在火灾开始50s后,车厢内温度和能见度均达到威胁乘客生命安全的水平;车厢门开启后,由于车厢内压强大于外环境压强,着火车厢内烟气迅速向车厢外部溢出。该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车厢火灾人员的安全疏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建立了高温水解-溴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煤中溴含量的方法,优选并确定高温水解提取煤中溴的最佳条件:煤样取样量0.80 g、高温水解温度1 100 ℃、停留时间25 min、氧气流量为0.2 L/min、水蒸气通量为0.9 m L/min、吸收液为10 g/L的Na OH溶液。研究表明在此优化条件下吸收液中的溴全部以Br-形式存在,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消解液中Br-的量时,选择TISAB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作为本方法的离子强度调节剂,测试温度为25 ℃、响应时间约为1 min。在此条件下,用岩石标准样进行验证,多次测定其误差均在标样规定的误差限内。本方法可消除试剂的基质效应和管道记忆效应,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经济、简便和不需要贵重仪器等优点,因而能广泛用于煤和其它地质样品中溴含量的日常分析。  相似文献   
996.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过程中能够大量产生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而被视为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释放源.采用基于污染物削减量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4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清单,并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_2-eq计)为7 348.60 Gg,CO_2、CH_4和N_2O排放量分别为6 054.57 Gg、27.47 Gg(769.08 Gg,以CO_2-eq计)和1.98 Gg(524.95 Gg,以CO_2-eq计);各省份间排放量差异明显,华东地区排放量较高,西北地区排放量较低,西藏几乎没有排放,2005~2014年这10年间中国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增长了229.4%,CO_2、CH_4和N_2O的涨幅分别为217.9%、217.9%和520.3%;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污水处理量与当地城镇污水厂温室气体释放量相关性最大,人均蛋白质供应量与城镇污水厂N_2O产生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公共安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职责与功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高等学校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反思其经验与不足,旨在为我国高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经济增长造成环境变化;收入水平和环境质量共同影响着人口健康;人口健康状况又影响着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描述兰者之间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使用省区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省区层面上经济、环境与人口健康的相互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污染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经济增长对人口健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工业污染对人口健康有显著的负影响;人口健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教育状况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人口健康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发展教育事业和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铁炭曝气微电解预处理纤维素发酵废水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pH 4-5,铁屑用量150g·1-1,铁炭比1:2,反应时间1h,曝气量30ml·min-1.在此条件下,CODCr去除率达25%左右,色度去除率达87.5%,有效地去除了影响乙醇发酵的四种抑制剂(乙酸、糠醛、乙酰丙酸、5-羟甲基糠醛),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考察了活性炭粒径大小、Cu的加入对微电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20-100目的活性炭有利于铁炭反应,铜的加入形成了铜-铁-炭双电解反应,提高了微电解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在考虑隐含能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都按我国的能耗效率对进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我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1999-2005年是一个微弱的能源净进口国,而1997。1998和2006年却是能源净出口国;按照日本的能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则是一个更大的能源净出口国,每年能源净出口量在10000-50000万t标煤之间,其中1997-2002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之后该数字迅速增长,2006年更高达18.8%。可见我国进口的能源(包括进口产品中的隐含能)又以出口产品的形式输出到了国外。从能源净消费的角度看我国并没有多消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产品进口增加较快,但我国快速增长的净出口使这些能源又“隐含”在产品中离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