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525篇
安全科学   286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1262篇
基础理论   222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通过一维模拟柱实验,研究了分层非均质含水层下不同介质组合对原位空气扰动技术修复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曝气流量为0.1 L/min,分层非均质的介质渗透系数在同一数量级时,分层情况的改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当分层非均质的介质渗透系数不在同一数量级时,下层渗透系数变大会使砂柱上层污染物浓度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更加明显,而下层渗透系数变小会使砂柱上下层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相差不大.分层情况下不同介质组合影响苯的平均去除效率,在分层非均质条件下,气流由低渗透介质进入高渗透介质,污染物的去除速率相对更快,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率主要取决于分层非均质上层介质,其污染物平均去除效率曲线与分层非均质上层介质均质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22.
太湖藻型湖区CH4、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明确太湖藻型湖区温室气体CH_4、CO_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改进的静态箱法,对太湖梅梁湾春、夏季的CH_4、CO_2通量进行观测,并分析其影响要素.主要结果为:观测地点春、夏季CH_4、CO_2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态.春季,CH_4通量白天大于夜间,夏季夜间大于白天;春、夏季,CO_2吸收通量均白天大于夜间.梅梁湾藻型湖区春、夏季为CH_4源,且CH_4释放通量在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春、夏季的平均通量分别为4.047 nmol·(m~2·s)~(-1)和40.779 nmol·(m~2·s)~(-1);该区域春、夏季为CO_2汇,且春季CO_2吸收大于夏季,春、夏季的平均通量分别为-0.160μmol·(m~2·s)~(-1)和-0.033μmol·(m~2·s)~(-1).在小时尺度上,CH_4释放通量与气温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r=0.34,P0.01),当风速6 m·s-1时,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CO_2吸收通量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14,P0.01;r=0.33,P0.05),与气压和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1;r=-0.35,P0.01);CO_2释放通量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5),与太阳辐射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在日尺度上,CH_4释放通量与水温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r=0.78,P0.01).  相似文献   
923.
不同钝化剂对Cd污染农田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技术,同时探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生态安全性的影响,选取钙镁磷肥、石灰、牛粪和赤泥4种常用的钝化材料,开展Cd污染农田土壤的钝化修复试验.通过浸出试验评估其钝化修复效果,并从农田土壤功能角度出发,探讨不同钝化材料对土壤w(有机质)、w(碱解氮)、w(有效磷)、w(速效钾)和土壤脲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钝化剂处理污染土壤后,Cd的浸出浓度明显下降,钙镁磷肥、石灰、牛粪和赤泥对Cd的钝化率达85.0%以上,钙镁磷肥和石灰在为期1 a的养护时间中持续保持较好的钝化效果.不同钝化处理后,土壤pH均有所增加,增幅在2.36~7.51之间,其中石灰的影响最大.与钝化处理前相比,添加牛粪后土壤w(有机质)增加了71.0%,添加其他钝化剂后w(有机质)无明显变化,另外,添加牛粪后,w(碱解氮)、w(有效磷)、w(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和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因此,有机材料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指标等级,而无机材料对土壤养分等级影响不大.研究显示,钙镁磷肥、牛粪和赤泥既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提升了土壤的种植功能,满足了农田土壤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农田土壤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4.
为研究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移动式采样法收集石家庄市不同类型铺装道路积尘,使用ICP-MS和ICP-OES分析测定PM2.5中Cr、Zn、Mn、Cu、Pb、Ni、Sn、As、Sb、Co、Mo、Cd、Al、Mg、Ca、Fe共16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之和依次为支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与车流量、车辆类型、道路类型等影响因素有关,w(Mg)、w(Ca)、w(Cr)、w(Cu)、w(Ni)、w(Zn)、w(Pb)、w(Sn)、w(Sb)、w(Mo)、w(Cd)的平均值均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是背景值的1.2~40.5倍,其中Cr、Zn、Cu、Pb、Sn、Sb、Mo、Cd等元素中,除Pb的富集因子(9.38)接近10外,其他均高于10,来源于人为污染.Igeo(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r、Sn(Igeo为4~5)达到强-极强污染水平;Cd、Cu(Igeo为3~4)达到强污染水平;Sb、Mo、Zn(Igeo为2~3)为中-强污染水平,Pb(Igeo为1~2)为中污染水平.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中金属元素来源可分为四大类:As、Mo、Zn、Cd、Ni、Pb主要来自机动车和大气中的燃煤沉降;Mn、Co、Sb来自于自然来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焊接材料及轴承的磨损;Cr、Cu、Sn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沉降和机动车刹车片磨损;Al、Ca、Mg、Fe主要来自绿化带或机动车携带的土壤尘.研究显示,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   相似文献   
925.
湘江流域主要支流土壤Cd污染空间分布与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土壤Cd污染超标问题,开展流域尺度下的土壤Cd空间分布与相关性分析,选定土壤污染热点区域——湘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流域内主要支流的汇水范围作为分析单元,研究各支流流域土壤w(Cd)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各支流流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土壤w(Cd)平均值表现为中游支流(0.29 mg/kg)>下游支流(0.19 mg/kg)>上游支流(0.17 mg/kg);湘江流域的土壤w(Cd)分布与相关污染企业位置相关性很高,沩水、浏阳河、渌江、涟水、洣水、蒸水、耒水、舂陵水和灌江流域土壤w(Cd)空间相关性较低(0.626 ≤ R ≤ 0.767),企业位置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潇水流域土壤w(Cd)空间相关性(R=0.889)较高,企业分布较为均匀,通过潇水流域的各向异性分析可知,土壤w(Cd)分布与企业分布方向一致.研究显示,湘江流域内土壤w(Cd)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各支流的土壤w(Cd)与相关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存在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926.
长江流域总磷污染:分布特征·来源解析·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长江流域总磷污染,开展总磷污染时空特征分析,选择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最严重的上游地区岷江和沱江为典型区,分析总磷来源,提出总磷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表明:2016年开始总磷成为长江流域主要污染因子,其中上游污染最重,中游污染最轻,总体呈降低趋势;长江流域枯/平水期总磷污染较重,丰水期污染较轻,说明流域主要污染负荷来自点源.总体来说,造成长江流域总磷较高的原因有:磷矿开采和磷化工的污染源高负荷排放,造成部分河段水质严重超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放影响河流水质;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不足;生态流量不足,加剧水污染问题;水污染治理导向不全面和污染源监管措施不系统,影响总磷水质同步改善.针对长江流域总磷污染特征,按照"分区控制、分类治理""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原则,提出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建议:①抓住长江流域上游重点片区,开展流域总磷污染整治. ②抓住磷化工、城镇生活和畜禽养殖等三类涉磷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控制磷污染负荷排放. ③抓住环境监管有效手段,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标准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27.
风浪扰动在湖泊和水库中频繁发生,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太湖风浪扰动对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利用室内摇床试验,设置不同的扰动强度(0、50、100、200、400 r/min)来模拟太湖风浪扰动,扰动时间为24 h,并测定不同扰动强度下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中,100 r/min组的ρ(Chla)、微囊藻数量、Fv/Fm(潜在最大光合效率)、ETRmax(潜在最大光合速率)、Ik(半饱和光强)和α(光能利用效率)增加最快,试验结束时分别为扰动前的3.29、10.75、1.20、2.30、2.21和1.21倍;并且扰动结束后,100 r/min组中3~10细胞群体细胞数量占比由25.80%降至20.70%,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10细胞群体细胞数量占比由0增至25.55%,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方差分析表明,试验第7~11天,100 r/min组的ρ(Chla)、水华微囊藻数量、Fv/Fm、ETRmax和α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第1~5天,400 r/min组的ρ(Chla)、ETRmax和Ik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显示,适宜的扰动强度(100 r/min)促进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光合活性,过高的扰动强度(400 r/min)则抑制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928.
航天器直接声场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得航天器的设计、制造与试验能够并行开展,同时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在最近十余年,国外发展了直接声场试验技术(DFAT)。这种新型的噪声试验技术与混响场试验相比更为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未来飞行器研制与试验,论述了DFAT技术的进展情况。从扬声器阵列的布置方式、控制技术的改进和DFAT技术目前所具备的能力现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DFAT试验系统的组成与发展,对近十年来国外开展的典型DFAT试验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在试验中发现的声场一致性、与混响场的差异、试验件结构响应和驻波等相关问题。对DFAT技术的后续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国发展DFAT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929.
为回收瓦厂坪铝土矿边角矿体并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本文基于简支梁、固定梁及两区约束理论,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瓦厂坪铝土矿采用旺格维利采矿法回收边角矿体时刀间矿柱的合理尺寸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刀间矿柱随采硐数目增加所受垂直应力和塑性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较合理的刀间矿柱尺寸为1.0 m,1.0 m刀间矿柱能够保护当前回采采硐,且靠近工作面的三到四对刀间矿柱部分发生塑性破坏,能起到临时支撑顶板作用。  相似文献   
930.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升高是造成目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土壤CO2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温度、湿度是土壤CO2最主要的气候影响因素,通过对植物夏季雨后次日对土壤CO2排放过程中的源(不同深度土壤CO2体积分数)、汇(大气CO2体积分数)和中间CO2气体交换通量(土壤CO2排放通量)、气温、土温以及表土湿度进行同步连续的昼夜观察,研究日和小时变化尺度上温度和土壤湿度对CO2地气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通量、大气CO2和土壤CO2体积分数的昼夜变化特征不一致,只有土壤CO2排放通量与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日变化尺度上随表土湿度增加而增加;表土湿度在日变化尺度和小时变化尺度上与草丛空气CO2体积分数正相关;土壤CO2体积分数则在日变化尺度上当表土湿度较小时与表土湿度正相关。气温主要影响土壤CO2向大气的扩散和对流过程,而不是昼夜尺度上影响土壤CO2体积分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