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333篇
安全科学   186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843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61.
基于255 m气象塔天津地区污染天气高空风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天津地区地面、255 m气象塔和风廓线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天津污染天气分析中高空风特征,以期进一步提高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结果表明:高空风速和风向分析对污染天气趋势判断有重要作用,如冠层以上高度风速、300~1500 m风向对PM2.5污染程度的指示效果好于近地面同类数据;在选取高空风速指标时,应尽量避免边界层顶附近高度风速数据选取,如使用300 m和600 m风速和作为指标要好于300、600和900 m风速和作为指标.而其是否有利于污染扩散判断的临界阈值为10~15 m·s-1,小于10 m·s-1时水平扩散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于15 m·s-1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分析高空风向时,需要考虑输送高度和Ekman螺线的影响,与地面不同,300~1500 m高空风分析时,有利于出现污染天气的风向为西风、西南风和南风,而地面仅为南风和西南风;当1500 m高度呈现东风、偏东风和东南风时,天津地区受来自渤海的气流影响明显,污染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以良好为主.  相似文献   
862.
利用硫酸改性火山石对水中左氧氟沙星进行吸附,通过XRD、SEM和FT-IR等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共存盐类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然火山石经硫酸改性后孔隙结构更加丰富,抗pH和共存盐类干扰能力较强;当吸附剂投加量为25 g/L、pH为3.0、温度20℃、左氧氟沙星初始浓度为50 mg/L、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时,改性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吸附去除率可达99.46%;天然和改性火山石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和伪二级动力学;在20℃时,Langmuir等温方程式能更好地描述天然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行为,而改性火山石对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同时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863.
对蔬菜的重金属吸收特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了解重金属在植物中的迁移及富集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为减少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了Cu污染对菠菜的生长吸收以及生理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50mg/kgCu处理对菠菜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菠菜体内Cu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100mg/kg处理下Cu含量并无显著差别(P>0.05),菠菜对Cu的吸收对Zn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析显示POD酶活性变化可作为检测菠菜受到Cu污染的生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64.
在水处理过程中,常规工艺难以去除污染原水中的土腥味和霉烂味,产生这些嗅味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甲基异冰片(2-MIB)和土臭素(Geosmin)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给水处理中嗅和味的现状,水源水中嗅味物质去除方法及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865.
从气液传质的机理入手,将喷淋液分为喷淋液滴和喷淋液膜两种存在形式,进而基于双膜理论建立亚硫酸镁清液吸收SO2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新工艺过程建立亚硫酸镁湿法烟气脱硫喷淋塔实验台进行脱硫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脱硫效率与实验脱硫效率吻合得较好,模型可用于脱硫工艺的模拟计算;在合适的液气比条件下,亚硫酸镁清液法脱硫工艺的脱硫...  相似文献   
866.
为探究铁基纳米材料在苯甲酸厌氧互营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厚壁菌门的厌氧互营苯甲酸降解菌Sporotomaculum syntrophicum与产甲烷菌Methanospirillum hungatei的共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投加铁基纳米颗粒四氧化三铁(Fe3O4NPs)和三氧化二铁(Fe2O3 NPs)对苯甲酸厌氧降解转化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0mg·L-1的Fe3O4纳米颗粒对苯甲酸降解速率及产甲烷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Fe3O4纳米颗粒对苯甲酸降解及产甲烷速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添加Fe3O4纳米颗粒的质量浓度为600、800、1 000 mg.L-1时,第15天的产甲烷量分别减少了24.29%、44.13%和61.54%.低浓度和高浓度的Fe2O3纳米颗粒对苯甲酸的降解及甲烷的产生均无影响.质量浓度为10~1000mg·L-1的Fe3O4NPs和Fe2O3NPs均不能促进SS.syntrophicum与M.hungatei共培养体系的种间电子传递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导电材料强化厌氧纯菌降解苯甲酸,以及利用导电材料强化苯甲酸废水及木质纤维素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7.
海陵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首次分析了粤西海陵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Hg)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标准和瑞典学者H k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与危害指数方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该海域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其中Hg的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较重;洪、枯季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Zn相似文献   
868.
为了解泉州市山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水平,采用电离子耦合法(ICP-MS)测定了库区20个采样点不同分层的67个沉积物样品的w(As)、w(Zn)、w(Cd)、w(Pb)、w(Cu)、w(Cr),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库区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的评价. 结果表明,Cd是山美水库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同分区分层w(Cd)平均值为0.24~0.49 mg/k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不同分区w(Cd)存在差异,污染层的Ⅰ区、Ⅱ区显著高于Ⅲ区(P<0.05). Pb和Cu虽有累积但污染情况较轻. 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为入库河流承接的沿程生活、工业及农业污染物,部分来源为周边村庄的生活及农业污染物.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山美水库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轻度污染)>Cu(清洁)>Pb(清洁)>As(清洁)>Zn(清洁)>Cr(清洁). 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6种元素中,Cd的生态风险为“强”,其他重金属则是低或无生态风险. 研究显示,在开展底泥疏浚工作中,疏浚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需在底泥堆场采取防渗措施避免重金属对土壤及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869.
构建了针对再生水补给低C/N河湖水体的"释碳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塘"耦合生态净化系统,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耦合系统对主要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净化效能,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各单元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耦合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中TP、TN和CODCr的浓度分别为(0.07±0.03),(1.41±1.06)和(18.51±6.97)mg·L-1,其中,TP和CODCr可稳定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IV类水(湖库)标准,TN达标率为73%.10月下旬后出水中TN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反硝化细菌活性降低以及进水中C/N降低导致.本耦合系统可强化沙河水库中氮素的去除,不仅体现在释碳床的加入可补充湿地反硝化所需碳源,且自身的"夹心结构"可在内部实现缺氧环境,有利于反硝化的发生.加入释碳床前后,释碳塘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分别由23.1%±27.3%和38.3%±21.6%提高至25.3%±19.4%和47.4%±15.6%.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释碳床内部微生物优势菌属由嗜氢菌属和淀粉发酵菌属转变为纤维素降解菌属.耦合系统各单元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其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在3个单元均为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870.
2021年3月,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广州出现了连续3 d都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罕见现象.为进一步加深关于北方粗粒子气溶胶传输对广州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理解,本文利用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污染物与气象监测数据,结合富集因子法、特征雷达图和后向轨迹法分析了沙尘影响前后广州市大气污染特征的转变.结果表明:沙尘影响期间,(1)粗细粒子浓度比(PM2.5/PM10)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沙尘影响前的0.59降低至0.27,广州市的污染特征由标准型、偏钢铁型转变为偏扬尘型;(2)大气颗粒物中Si、Fe、Ca、Pb、Al、Cu、K浓度显著升高,增幅超过50%,这7种元素的富集因子也显著升高,说明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于粗颗粒气溶胶的长距离输送;(3)大气颗粒物中Zn和Mn浓度增长不明显,增幅均低于50%,V、Cr、Ni、As的浓度有所降低,这6种元素的富集因子也有所降低,说明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广州本地;(4)广州本次污染特征的转变受到源于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西部及南疆盆地的粗离子气溶胶远距离输送和本地生成的共同影响,反映了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不断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