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60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546篇
基础理论   203篇
污染及防治   387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超声辅助的条件下,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镍/镁铝水滑石/活性炭复合材料(nano-Ni/MgAl-LDHs/AC),并将其用于染料的催化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分为2个步骤,首先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共沉淀法在活性炭载体上制备镁铝水滑石(MgAl-LDHs);再通过抗坏血酸的还原作用将纳米镍沉积到MgAl-LDHs/AC表面。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仪(XRD) 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表征了所制备样品。MgAl-LDHs分布在活性炭表面,呈现花状平板结构,粒径大小为(80±30)nm,纳米镍修饰在MgAl-LDHs/AC表面,平均粒径40 nm。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对甲基橙、孔雀绿和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962.
963.
在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中,过高浓度的游离氨(FA)会抑制氨氧化菌(AOB)的活性,降低系统亚硝化速率和脱氮效率.采取分点进水的方法,合理分配进入系统各单元的基质,降低反应器营养负荷和FA浓度,以期减少FA对AOB的抑制,提高脱氮效率.结果表明,通过控制DO浓度小于1.0 mg·L-1,成功实现了稳定的短...  相似文献   
964.
为了阐明不同补给水源的城市人工湖中异养菌耐药状况和耐药菌种属分布特征,选取分别以地表水和再生水为补水来源的XQ湖和FQ湖为代表进行研究。从2018年4—11月逐月采集水样,考察了各水样中对氨苄西林(AMP)、磺胺甲恶唑(SMZ)和四环素(TET)这3种不同种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异养菌含量,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表型、耐药菌株的种属分布以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处人工湖中的AMP耐药菌和SMZ耐药菌含量约为10~2~10~4CFU·(100 m L)~(-1),而TET耐药菌含量则约10~1~10~3CFU·(100 m L)~(-1)。分离出的84株耐药菌归属于19个种,其中蜡状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维氏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鸟氨酸拉乌尔菌为2个湖共有耐药菌。71.4%的耐药菌都是对AMP单一耐药,以蜡状芽孢杆菌为主。由于具有固有耐药性的细菌在分离出的耐药菌中占比很低,获得性耐药很可能在城市人工湖中异养菌耐药性的发展上发挥了主要贡献作用。地表水补水的XQ湖和再生水补水的FQ湖在总异养菌含量、耐药菌含量和检出率上均无显著差异。分离来源对16株耐药性气单胞菌的聚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65.
采用小麦和大麦为受试作物,以其在受试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培育3 d后获得的根伸长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了12种酚类化合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所设浓度范围内,酚类对作物根伸长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小麦对受试酚类的IC50范围为:12.92~231.76 mg·kg-1,其中邻苯二酚只在最高浓度500 mg·kg-1时对小麦的毒性效应显著。大麦对受试化合物的IC50范围为:7.15~478.31 mg·kg-1。小麦对3-甲基酚、双酚A、2-萘酚和壬基酚相对敏感,而其它8种化合物则是大麦相对更敏感。酚类化合物对小麦和大麦的毒性强度整体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66.
大气中颗粒物和多环芳烃对环境与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我国10个城市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PM10)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分离、气质联用仪分析的方法测定了27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析其谱分布及空间分布,并通过呼吸暴露途径估算了癌症病发增量(ILCRs)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F)。结果表明,27种物质的总浓度为13.72~2 002 ng·m-3;在10个城市中晋中总浓度最高,厦门最低。PAHs空间污染水平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沿海城市浓度相对较低的趋势。温度与总浓度有相关性。在27种PAHs中,占主导地位的单体为荧蒽(FLA,7.56%~19.8%),芘(PYR,6.72%~13.8%),艹屈(CHR,12.8%~19.6%)和苯并(k)荧蒽(Bk F,8.59%~15.5%),4者占到多环芳烃总浓度的42.1%~64.3%。根据研究区域苯并[a]芘(Ba P)人口加权浓度估算ILCRs范围为8.94×10-6~4.77×10-4,据此计算的PAFs为0.487%~13.2%,均值为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上述研究结果为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67.
采用土培的方法,以广西桂林市未受污染土壤(CK)为对照,研究了贺州市某锰矿区的未开采区(U)、探矿区(P)、恢复区(R)、采矿区(M)土壤和尾砂(W)对锰超富集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的生长、锰的吸收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从CK~W处理,木荷根茎叶中Mn含量依次增加,木荷的株高和株重随锰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一定浓度的锰能促进木荷的生长,增加木荷的生物量。植株Mn含量的增加引起了木荷生理特征的变化,显著增加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及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P0.05),降低了叶片中铵态氮的累积(P0.05),抑制了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P0.05),在R和M处理时NR、GDH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15和1.34倍,在W处理时GS、GOGAT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6.1%、43.1%;硝态氮在U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从U-W处理呈下降的变化趋势。Mn处理同时还引起了木荷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随着Mn处理浓度的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苹果酸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为了适应锰胁迫,木荷可通过改变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维持体内的渗透压和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68.
以辽河干流实际水文资料为依据,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综合实验基地实验池,通过模拟不同浪高条件,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生态浮岛的稳定性差异,确定适合于辽河生态浮岛建设的合适类型。结果表明,各位移指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及均值比较分析,立桩式浮岛稳定性最优,索道式浮岛次之,沉坠式浮岛稳定性较差;绳索张力和沉坠位移指标经比较分析,索道式浮岛较立桩式浮岛稳定,沉坠式浮岛稳定性较差。综合考虑各项分析结果,本研究选择索道式和立桩式作为辽河生态浮岛野外段建设预实验的固定方式,经河流实际水文及其他条件检验后,选择一种最优的固定方式,指导大规模建设。  相似文献   
969.
藻红外辐射测试环境重金属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毒性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敏感藻是指藻红外测试中对毒物响应的温差大、种类多、时间快、剂量低的特殊藻类,为探寻对重金属急性毒性响应的敏感藻,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进行了8种藻对10种重金属的温度响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响应温差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最大,为0.24 ℃,高出8种藻的0.19 ℃总平均温差0.05 ℃;较好药品响应率短线脆杆藻最高,为80%;平均响应时间短线脆杆藻居中,为4.65 min,低于8种藻的总平均响应时间5.21 min;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的灵敏度在0.06~7.0 mg?L-1之间,发光细菌在0.07~15.3 mg?L-1之间,表明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响应的剂量低.根据敏感藻的定义和分析结果,确定短线脆杆藻为本试验的敏感藻.  相似文献   
970.
This study describes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variability in population parameters in the barnacle Chthamalus montagui Southward in three localities of northern Spain and evaluates whether density-dependent settlement may regulate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sampling design considered two spatial scales, localities and sites within localities, and two temporal scales, years and six month intervals. Density, amount of free space, mortality, growth rate and magnitude of settlement (both absolute and per unit of free space) were obtained from photographs of permanent quadrats and from direct counts in the field. The number of settlers in scraped and untouched quadrats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ce of conspecifics in settlement. Significant variation at the two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was found for most parameters. Larg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adult mortality rate, density, and settlement were observed. Patterns of mortality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differences in density among localities. Differences in settlement among localities were maintained through time. We suggest that magnitude of settlement is regulated by persistent features such as topography or local water circulation. We assume that early post-settlement mortality does not differ among localities. In the absence of differential mortality, settlement determines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within localities. Within localities, settlement was independent of density and free space. No consistent evidence was found on preferential settlement at the vicinity of conspecific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density-dependent settlement is not relevant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populations of C. montagui in the northern Spain. Regulation might occur by density-dependent processes within the adult frac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or the larval phase before settl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