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33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41.
运用GMS模型对某垃圾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洛阳市某垃圾场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和地下水污染监测,用综合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运用GMS模型选择垃圾场的特征污染物对垃圾场周围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影响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进行污染预测,为垃圾场水土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2.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柠条、沙棘、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耕期延长,100cm深土层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退耕10a 0~40cm浅层土有机碳库既有显著增加,40~100cm深层有机碳库到退耕20~40a才显著提高.3种还林地碳库活度和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并未随土壤有机碳库增加而持续增长,而是在各土层间分别维持在0.35~0.75和0.25~0.42;碳库管理指数不仅随退耕期延长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一致, 即在浅层土呈直线快速增加,在深层土以指数函数相对缓慢增长,而且与有机碳库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对比其他碳库指标,到退耕40a时仅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在不同林地差异变化一致,均为刺槐>沙棘>柠条,说明碳库管理指数能够良好的指示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相似文献   
843.
镍/铁二元金属对莠去津脱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考察Ni/Fe二元金属对莠去津的催化还原特性,分别以Fe粉和Ni/Fe体系作为还原和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对莠去津的脱氯特性进行比较,并讨论了pH值,Ni/Fe配比以及金属添加量等因素对莠去津脱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e粉比较,Ni/Fe体系对莠去津具有很明显的催化脱氯特性.在pH=2时,1.22%(W/W)Ni/Fe体系30min对莠去津的脱氯效率大于90%,相同条件下用Fe粉还原时,90min脱氯效率仅为22.21%通过Fe粉和Ni/Fe表面形态的比较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对Ni/Fe体系的催化还原脱氯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44.
提出了“Fe^2 螯合剂吸收.铁粉还原.酸吸收”回收法脱除烟气中NOx的新工艺.通过对脱氮后气、液相组成的分析,重点研究了脱氮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处理后气体中没有产生N2O,脱氮液中也没有NO2^-和NO3^-形成,脱氮过程中NO全部被铁粉还原成了氨;在无氧的条件下,脱氮量与铁粉消耗量的比值(摩尔比)为2/1,在有氧的条件下,脱氮量与铁粉消耗量的比值为1/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脱氮的化学反应.同时还确定了本实验的在反应条件下脱氮液中氨的平衡浓度。  相似文献   
845.
污水处理厂削减耐药菌与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佟娟  魏源送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1):2650-2659
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并使抗性广泛传播.污水处理厂既是耐药菌(antibiotic resistance bacteria,ARB)与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的储存库,排放的污水与污泥是向自然环境中传播抗性的重要污染源,也是削减ARB和ARG及控制抗性传播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天然水体中的耐药菌和抗性基因污染现状,分析了近年来耐药菌与抗性基因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转归与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将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耐药菌和抗性基因的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6.
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库作为大气库中CH4的重要来源而备受关注.为探究亚热带河口区水库溶存CH4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11月(秋季)、2019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分别对文武砂水库表层水进行高精度多空间点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CH4浓度在研究期间的变化范围为0.03~27.35μmol·L-1,呈现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季的时间变化特征(p<0.01);在空间变化上,外源输入强度大的库区水体溶存CH4浓度显著较高,且呈现出由库区沿海区向中心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库表层水体CH4浓度与水温、DO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与水体盐度和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结果证实亚热带水库是一个重要的CH4排放源,库区周边的废水排入等因素影响了CH4...  相似文献   
847.
铁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空气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的双重约束下,厘清铁路运输CO2和污染物排放趋势,对于交通领域的减污降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燃料生命周期法分析了中国火车2001~2018年的CO2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情景分析评估了2019~2030年的铁路排放趋势.结果表明,随着铁路电气化进程的推进、内燃机车新车投入使用和燃油标准的不断升级,铁路运输燃料生命周期的CO2和污染物排放整体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而其上游阶段的排放占比逐年升高.2018年铁路运输的CO2、NOx、CO、BC和SOx排放总量分别为3780.29万t、11.98万t、3.94万t、0.20万t和3.08万t.情景分析表明,加快电力结构改善和降低单位运输能耗分别是降低铁路CO2、SOx和NOx、BC、CO排放的最佳单一控制手段.积极应对铁路减污降碳工作的综合情景下,CO2、NOx、CO、BC和SOx的减排率可分别达35%、37%、39%、32%和45%.电力结构改革和铁路电气化进程的停滞均会造成铁路运输排放总量的显著增加,铁路减污降碳工作仍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48.
催化臭氧化降解磺基水杨酸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3种固体催化剂催化臭氧化降解磺基水杨酸.结果表明,MnO2和V2O5催化活性并不明显,而自制的钒氧化物(VO)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臭氧化性能.在本实验条件下与单独臭氧化相比,30min后VO/O3体系的COD和TOC去除率由原来的58%和25%提高到86%和61%.VO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是催化臭氧分解产生了高活性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等).  相似文献   
849.
针对现有的污泥热值分析方法所需仪器复杂、检测步骤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污泥热值检测系统,考察了该系统用于污泥热值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污泥为底物的MFC运行良好,在最佳外阻(300Ω)下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出功率.MFC可在较短的时间内(2~14h)完成启动,并在最大电流下持续稳定运行56h以上.污泥热值与MFC的产电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由此确定出估算污泥热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准确估算污泥热值.  相似文献   
850.
排水活动是河口区养殖塘鱼、虾捕获后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为探讨排水活动对河口区养殖塘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采用静态(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对初冬时期闽江河口区的未排干和排干养殖塘温室气体(CH_4和N_2O)通量日变化特征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1)未排干与排干养殖塘CH_4通量范围分别介于0.04~0.10 mg·(m~2·h)~(-1)和14.04~33.72 mg·(m~2·h)~(-1),均值分别为(0.07±0.01)mg·(m~2·h)~(-1)和(24.74±2.33)mg·(m~2·h)~(-1),均表现为大气库中CH_4释放源,呈现夜高昼低的特征;(2)未排干养殖塘N_2O通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介于-0.027~0.011 mg·(m~2·h)~(-1)和(0.002±0.004)mg·(m~2·h)~(-1),整体上呈现昼低夜高的特征,而排干养殖塘N_2O通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介于0.59~1.76 mg·(m~2·h)~(-1)和(1.07±0.15)mg·(m~2·h)~(-1),整体上呈现昼高夜低的特征.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揭示,排干初期的河口区养殖塘排水活动不仅显著增加温室气体(CH_4和N_2O)排放强度,也可以显著改变养殖塘温室气体通量的日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