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2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1534篇
安全科学   434篇
废物处理   99篇
环保管理   292篇
综合类   2909篇
基础理论   607篇
污染及防治   475篇
评价与监测   235篇
社会与环境   260篇
灾害及防治   12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36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真实规模的试验台对应用于烟气湿法脱硫洗涤塔中的孔板结构进行了脱硫、脱水效果的试验研究 ,得出了孔板结构与其他结构的脱硫效率间的差异 ,比较了不同结构孔板的脱水效率 ,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2.
The degradation of fulvic acid(FA) by nanoparticle TiO2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photocatalysis(SMPC) reactor was studied. In this reactor,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co-occured. The continuous air supplier provided O2 for the photocatalytical reaction and mixed the solution through an airflow controller. The particle TiO2 could automatically settle due to gravity without particle agglomeration so it could be easily separated by microfiltration(MF) membrane. It was efficient to maintain high flux of membranes. The effects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 o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rate of FA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hotocatalyst at 0.5 g/L and airflow at 0.06 m^3/h were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the removal of fulvic aci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higher in acid media than that in alkaline media.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iltration duration on permeate flux rate of MF with P25 powder and with nanoparticle TiO2 were compa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rmeate flux rate of MF was improved and the membrane fouling phenomenon was reduced with the addition of nanoparticle TiO2 catalys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25 powder. Therefore, this submerged membrane photocatalysis reactor can faciliat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43.
常温酸性腐蚀对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盐雾腐蚀试验对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热障涂层进行了常温腐蚀,研究了常温酸性盐雾腐蚀对热障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高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温酸性腐蚀使热障涂层表面变得粗糙不平,产生了较大的裂纹.经过150次高温循环氧化后,顶层氧化锆晶粒排列疏松,裂纹进一步扩展,中间层--粘结层氧化速度加快,生成了疏松的TGO层.TGO的体积膨胀效应使得陶瓷/粘结层界面结合力降低,缩短了涂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4.
膜生物反应器去除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采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进行去除模拟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荆(LAS)的实验,结果表明:MBR对阴离子表面活性荆的去除率高于90%.同时考察了阴离子表面活性荆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确定其适宜降解条件为:气体流量为0.3m3/h、活性污泥浓度为6948mg/L.初步探讨了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机理,研究表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且生物降解对其去除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城市污水高效低耗生物脱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活性污泥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可以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NH4^ -N。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7.5h、回流比为1.5、无外加碳源时,COD的去除率大于90%,NH4^ -N的去除率大于99%;平均出水COD小于40mg/L,NH4^ -N小于1mg/L,TN的去除率60%左右;反硝化过程的适宜C/N为4~5。  相似文献   
46.
ABR工艺预处理木薯酒糟废水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薯酒糟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含量大、pH呈酸性、可生化性能较差 ,通常直接采用固液分离—厌氧 (UASB)—好氧曝气生化法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而采用ABR工艺进行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木薯酒糟废水迄今为止未见报道。经绵阳市酒厂废水治理工程证明 ,强化ABR预处理工序是保证后续处理措施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7.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通过改变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来选择絮凝剂产生菌“Dfjm-1”高效低廉的培养基 ;通过改变培养基初始 p H值、培养温度、培养过程中的通气量等因素 ,得出“Dfjm-1”菌株产生絮凝剂的最佳条件。Dfjm-1产生絮凝剂的最佳因素为 :培养基初始 p H值为 6.5~ 7.0 ,培养温度为 3 0℃ ,培养时间为 60小时左右 ,通气量为 :早期 :2 50 r/ min;中期 1 50 r/ min;后期 1 0 0~ 1 50 r/ min  相似文献   
48.
小诺霉素发酵废水好氧生物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一申  朱敏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4):26-29,35
对具有强抑制性污染物的抗生素小诺霉素发酵废水,选择活性污泥、粉末活性炭(PACT)、纯氧曝气等3种好氧生物处理法进行了比较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小诺霉素发酵废水的生物降解呈抑制动力学,采用Marquart方法对动力学模式进行参数估计。PACT能够有效地降低降解过程中微生物受到的抑制作用,从而明显地改善了生物处理过程动力学。  相似文献   
4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材料合成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模板分子,以四乙氧基硅烷为交联剂,以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在强极性体系甲醇和水中对模板分子的吸附进行表征,以论证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吸附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0.
瓦里关山大气CO2及其δ13C本底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1991— 2 0 0 1年期间实测资料 ,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 ,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瓦里关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自然生态系统源汇的周期性季节特征 ,而海洋的作用相对较弱 ;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浓度范围与所处纬度带平均状况基本吻合 ,年平均值以及年际间涨落与全球水平的一致性反映出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排放对大气圈的全球性影响 ;瓦里关站提供的主要温室气体本底观测资料 ,既能体现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又具有全球代表性 ,配合以其它相关资料 ,还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内陆高原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的成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