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49篇 |
免费 | 1327篇 |
国内免费 | 28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75篇 |
废物处理 | 135篇 |
环保管理 | 614篇 |
综合类 | 6535篇 |
基础理论 | 1192篇 |
污染及防治 | 578篇 |
评价与监测 | 625篇 |
社会与环境 | 598篇 |
灾害及防治 | 3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631篇 |
2021年 | 631篇 |
2020年 | 756篇 |
2019年 | 496篇 |
2018年 | 470篇 |
2017年 | 584篇 |
2016年 | 441篇 |
2015年 | 488篇 |
2014年 | 461篇 |
2013年 | 637篇 |
2012年 | 780篇 |
2011年 | 702篇 |
2010年 | 673篇 |
2009年 | 597篇 |
2008年 | 613篇 |
2007年 | 590篇 |
2006年 | 565篇 |
2005年 | 429篇 |
2004年 | 316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170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81.
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2个品种(雁荡毛峰和知仁早茶)为研究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下,10~100mg·L-1质量浓度的铝可显著提高茶多酚的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50mg·L-1质量浓度下雁荡毛峰茶多酚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80%,知仁早茶提高了100.6%;10~50mg·L-1质量浓度的铝可提高咖啡碱、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但100mg·L-1质量浓度下显著降低了咖啡碱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雁荡毛峰降低了5.3%、25.8%,知仁早茶降低了2%、7.2%;不同质量浓度的铝对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影响不大;低质量浓度的铝处理降低茶树的丙二醛质量分数,而高质量浓度的铝处理(100mg·L-1)提高了丙二醛质量分数。结果证明水培条件下,10~50mg·L-1铝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100mg·L-1质量浓度会降低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882.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生长的磷营养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无磷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磷,对经过磷饥饿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进行一次性培养,比较研究磷饥饿下两种藻对外源磷的生长反应,并应用Monod方程计算了两种藻的营养动力学参数(Umax、Ks)。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现存量快速增加的磷质量浓度在0.020~0.200mg·L-1之间,比生长速率快速增长的磷质量浓度在0.00~0.200mg·L-1之间,斜生栅藻现存量快速增加的磷质量浓度在0.02~4.00mg·L-1之间,比生长速率快速增长的磷质量浓度在0.020~0.500mg·L-1之间。无论在现存量上还是在生长速率上,铜绿微囊藻适宜的磷质量浓度都比斜生栅藻的低。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生长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229/d、0.026mg·L-1;斜生栅藻的最大生长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395/d、0.031mg·L-1。生长动力学参数表明:当磷缺乏的情况下,铜绿微囊藻容易形成优势,当磷丰富的情况下,斜生栅藻容易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883.
几种植物对潜流型湖滨湿地中氮磷的处理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湖滨带是连接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过渡区,是湖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在河流的入湖口建造湖滨湿地,可有效净化入湖水中携带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极为复杂,其中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植物是构建湿地系统的关键。以云南省抚仙湖北岸的湖滨湿地——马料河潜流型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美人蕉(Cannaindica),菖蒲(AcoruscalamusLinn),伞竹(Cyperusalternifolius),香蒲(Typhaelatifolia)四种不同植被系统的潜流型湖滨湿地去除污水中营养盐的效果,为抚仙湖湖滨带人工湿地的合理优化选择植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四种植被系统的潜流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是由于湿地长期运行而疏于管理,植物没有定期收割翻新,四种植物的氮磷去除率差别不太大,去除效果均不太佳。其中,美人蕉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分别是30.4%,19.13%,其次为香蒲和伞竹,效果较差的是菖蒲。并且实验表明,暴雨对四种植物湿地氮的去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连续几天的暴雨情况下,四种植物系统氮的去除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884.
885.
UV-B辐射与酸雨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雨和紫外辐射的增强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生菜(lactuca)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UV-B(280~320nm)辐射与模拟酸雨(AR)的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的增加降低了生菜植株的蒸腾速率、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的质量分数,且下降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UV-B辐射的增加提高了生菜叶片中类黄酮的含量,其增加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酸雨对生菜的蒸腾速率、叶绿素的质量分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酸雨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大.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的增加,叶片中的水的质量分数持续降低,而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存在一个使品质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酸雨使得生菜中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随着酸雨酸度增强,植株中水质量分数持续降低;酸雨使生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先减小后增加。在UV-B和酸雨的共同作用下,只有对类黄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他指标表现不明显,但是可以看出复合作用下指标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一因子的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和酸雨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6.
鼎湖山锥栗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实验分为无处理组、鸟类取食组、排除鸟类取食组、排除哺乳动物组和种子袋法。结果表明,扩散前种子主要受栗实象甲(Curculiodavidi)取食和病原体感染,其取食率在鼎湖山3种林型之间显示了较大差异。排除实验的研究表明,锥栗种子在扩散后承受啮齿类、鸟类等动物取食和病原体感染致死的巨大压力,其中无覆盖处理实验组的种子取食平均比例高达93.3%,鸟类对种子取食率约为80%,排除鸟类实验组中的种子平均取食率为92.4%,非哺乳动物对种子的取食在3个林型有差异,但不是显著性的。因此,巨大的种子死亡或丧失是锥栗自然更新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7.
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对金属N i2 进行了结合肽筛选,经5轮生物淘洗、噬菌体扩增和DNA测序,获得8条多肽序列,分析发现其中富含组氨酸(4~6个/肽).结果表明,组氨酸的存在对蛋白质和金属N i2 的结合起着关键作用.图1表1参11 相似文献
888.
嗜肺军团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淡水生态环境中的条件性胞内致病菌,其不同的分化形态与菌体的存活、感染力和毒力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不同分化形态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嗜肺军团菌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下感染嗜热四膜虫BF1株的条件以及胞内增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胞内的军团菌比大肠杆菌有更强的抗消化能力,30℃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嗜肺军团菌即使在MOI等于100的情况下仍然在24h内被四膜虫消化殆尽,而平板培养至稳定期的菌体即使MOI只有50即可实现胞内增殖,并在18h内使宿主数量急剧下降.饲喂军团菌后,四膜虫都有一个数量先上升的过程,然后依MOI的不同呈现稳定或下降的趋势.本文还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描述了一定MOI下四膜虫对稳定期菌体的消化和形态变化的动态过程.图7参14 相似文献
889.
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大田生长的两种番茄(早熟型“同辉”和晚熟型“霞光”)某些繁殖特性(最大开花数、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果实产量、果实品质以及子代种子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同辉”开花数在高辐射下增加,“霞光”开花数在低辐射下减少;“同辉”果实产量在两种辐射下都明显增加,而“霞光”果实产量只在低辐射下增加;辐射抑制了“同辉”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而只是降低了“霞光”的花粉萌发率;强辐射造成两种番茄果实番茄红素下降。经过一季的增强UV-B辐射处理,“同辉”种子数量增加,低辐射下种子明显变小;“霞光”种子数量减少,且明显变小.就开花数、果实产量和种子质量而言,早熟的“同辉”品种更具抗性,而晚熟的“霞光”更敏感.图3表1参29 相似文献
890.
对瓦屋山宝兴树蛙3个不同海拔分布(A:山下;B:山腰;C:山上)的异质种群鸣叫的时频参数进行分析,发现三地鸣叫各参数互相重叠,无明显界线.常规统计分析不能使三地的鸣叫聚类为各自的组.使用时延神经网络对三地宝兴树蛙鸣叫的时频参数进行有指导聚类,发现三种群鸣叫有地区性差异,并表现出由个体交流引起的山腰种群群体特征的不显著.推测差异可能是因为长期地理隔离所导致.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结果,对各种群间的个体交流情况进行了初步估计.图6表1参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