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6篇
  免费   1763篇
  国内免费   3323篇
安全科学   1643篇
废物处理   152篇
环保管理   896篇
综合类   8447篇
基础理论   1404篇
污染及防治   239篇
评价与监测   630篇
社会与环境   773篇
灾害及防治   448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746篇
  2021年   737篇
  2020年   898篇
  2019年   575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590篇
  2016年   476篇
  2015年   680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738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879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803篇
  2008年   775篇
  2007年   787篇
  2006年   738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实验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了生物炭和AlCl3改性生物炭,研究了2种生物炭分别调理污泥后的脱水效果,并探讨了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2种生物炭调理后,污泥比阻(SRF)、泥饼含水率(MC)、污泥沉降体积指数(SV30)、毛细抽吸时间(CST)均下降,污泥净产率(YN)升高,说明污泥脱水性能得到了改善,且AlCl3改性生物炭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生物炭.当AlCl3(溶液浓度3mol/L)改性生物炭的用量为3g/L时,调理后的污泥SRF,MC,SV30,CST分别降低至1.3×1012m/kg,81.9%,78.6%,35s,YN增加至17.8kg/(m2·h).分析原因:一方面,经过生物炭调理后,泥饼中会形成一定的骨架结构,使得污泥中的水和EPS能够更容易地释放;另一方面,经过AlCl3改性后,改性生物炭携带的正电荷(Al3+)能够与污泥颗粒所带的负电荷发生电中和作用,使得污泥颗粒更容易聚集,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982.
选取中国6大城市群中的11座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域,将监测站点划分为城区、郊区和乡村站,进而分析各城市间PM2.5浓度的城乡差异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的城区、郊区、乡村站间PM2.5日变化皆较为相似.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城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郊区7.8%~9.7%,高于乡村11.3%~16.9%,而粤港澳大湾区和内陆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郊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城区2.6%~11.2%,高于乡村16.7%~26.5%.各城市间城乡PM2.5浓度差值的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可呈单峰(如上海)或双峰(如杭州)变化,极值可出现在白天(如广州),亦可在夜间(如深圳).PM2.5的排放与传输扩散共同对11城市城乡PM2.5浓度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83.
万玉山  温馨  杨彦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4):1765-1775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斑马鱼(Zebrafish)作为受试生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死亡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为效应指标,采用基准剂量(BMD)法推导四溴双酚A (TBBPA)和镉(Cd)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不同生物体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试验剂量范围内,蚯蚓、斑马鱼TBBPA、Cd暴露剂量与死亡率、SOD、CAT活性效应指标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单一暴露下,CAT、SOD活性指标最敏感,蚯蚓和斑马鱼的TBBPA安全阈值分别为0.95,0.44mg/L,Cd安全阈值分别为71.17,0.42mg/L.联合暴露下安全阈值小于单一暴露.蚯蚓、斑马鱼TBBPA安全阈值分别为0.33,0.024mg/L,Cd为6.45,0.176mg/L.  相似文献   
984.
万伦来  李康玮  娜仁  杨峻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473-4480
为揭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的阈值效应,在构建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阈值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3个维度分析估算了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阈值,并探究了1990~2016年该地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时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作用存在显著的阈值效应,其中,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3大胁迫因子的胁迫阈值分别为1803.19hm2、33253.23×104t和888.81×108m3.1990~2016年淮北市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胁迫作用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9年该地区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均未超过阈值范围,生态系统服务运行状况良好;但是在2010年之后,由于该地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资源破坏超出阈值范围,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出现恶化趋势,不过2015年以来恶化趋势有所减缓.因此,该地区必须加快绿色矿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着力防范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胁迫作用超出阈值范围,以保障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5.
草海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草海湖是典型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属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的上源湖泊,研究其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对该区域及下游的水质监控与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7月采集贵州草海湖柱状沉积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法和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法分析沉积物中Zn、Cd、Ni、Fe、V、Cr、Pb、Cu、As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湖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质量分数平均值表现为w(Fe)(31 400.00 mg/kg)> w(Zn)(219.18 mg/kg)> w(V)(59.76 mg/kg)> w(Cr)(56.16 mg/kg)> w(Pb)(54.01 mg/kg)> w(Ni)(33.58 mg/kg)> w(Cu)(20.35 mg/kg)> w(As)(15.41 mg/kg)> w(Cd)(0.84 mg/kg).表层(0~10 cm)沉积物中w(Fe)、w(Cr)、w(V)、w(As)、w(Cu)、w(Ni)分布较均匀,其元素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土壤侵蚀等自然源;w(Zn)、w(Cd)、w(Pb)分布相对离散,主要来源于农业、炼锌业和交通运输等人为源;在垂直(0~25 cm)方向上,w(Pb)、w(Cu)、w(V)、w(Ni)以波动型为主,w(Zn)、w(Cd)、w(As)主要为稳定型,w(Cr)和w(Fe)为富集型.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草海湖沉积物中元素Zn、Pb均为偏中度污染、Cd为中度污染,其潜在生态风险高低表现为下游 > 上游 > 中游.研究显示,草海湖下游区域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Cd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重金属的质量分数主要受土法炼锌和农业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6.
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湿地水鸟的栖息地质量及栖息地间的连接,对水鸟类的迁徙、繁殖产生较大干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近几十年来湿地栖息地质量及连接度的变化,采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最大熵模型),基于京津冀地区雁鸭类的出现点和环境因子反演其潜在栖息地,并根据图论法原理,利用ECA指数(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等效连接指数),度量1980-2015年潜在栖息地连接度的变化.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京津冀雁鸭类潜在栖息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6 898 km2减至2015年的3 764 km2,减少了45.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降幅最为明显,为50.5%;2009-2015年高适宜区有增加趋势.②1980-2015年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的连接度下降速率大于2000年以前;潜在栖息地连接结构的空间分布有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连接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为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研究显示,区域气候趋暖变干、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潜在栖息地面积与连接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近些年保护区的建立及生态补水措施等生态保护政策对高适宜区的退化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87.
为探究肥料生产场地的NH3-N(氨氮)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以我国某肥料生产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场地调查基础上,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NH3-N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以人体健康和场地地下水为保护对象分别讨论了土壤NH3-N风险控制目标值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目标场地土壤中w(NH3-N)为0.03~15 000 mg/kg,水平方向上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核心生产区及原辅料堆场,垂向上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随深度增加呈先逐步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富集于人工填土与原状粉质黏土交界处,粉质黏土阻碍NH3-N向下迁移,并随地层结构变化其迁移深度不同.②场地上层滞水和潜水中ρ(NH3-N)分别为19.10~3 320和0.03~219 mg/L,超标率分别为100%和57.89%,并且地下水与土壤的NH3-N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特征.③因NH3-N主要通过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产生暴露,并且仅有经呼吸暴露的毒性参数,故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经呼吸暴露途径的非致癌效应风险控制值计算模型来计算土壤NH3-N的控制目标,通过代入场地实测土壤Kd(土-水分配系数),得到居住用地下的土壤NH3-N控制目标值为9 195 mg/kg;若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安全,据三相或两相平衡模型耦合NH3-N在包气带衰减和地下水稀释作用,当目标场地地表无积水的入渗条件下得到的控制目标值为6 203 mg/kg;当地层从上至下呈饱和含水条件时,土壤NH3-N控制目标为811 mg/kg.计算值可用作不同场地进行土壤NH3-N风险管控的参考目标,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不同地块环境条件、不同受体和保护目标,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值对场地进行风险管控.此外,土壤和地下水的NH3-N污染控制均可考虑采用工程措施和制度控制来进行.   相似文献   
988.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性无机碳)、c(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和c(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颗粒性有机碳),并结合相关参数估算闽江不同碳组分的水平及垂直通量.结果表明:① c(DIC)、c(DOC)、c(POC)分别为230~892、112~209、14~183 μmol/L.②调查期间闽江总碳水平通量达46×1010 g/a,其中,DIC水平通量为29×1010 g/a,占总碳水平通量的63%;POC水平通量为6×1010 g/a,相当于DOC水平通量(11×1010 g/a)的55%.③不同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c(DIC)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升高,表明DIC输出受流域生态系统的供应限制;各月c(DOC)变化不大,表明流域DOC输出潜力较大;c(POC)在丰水期明显升高,枯水季较低;溶解态碳是河水碳组分的主要部分;年内各月DIC水平通量分配较均匀,有机碳水平通量集中在丰水期.④闽江竹岐水体pCO2(二氧化碳分压)为1 500~6 400 μatm(1 atm=101 325 Pa),是大气CO2的"源",闽江下游水-气界面CO2垂直通量约为DIC水平通量的2%,闽江下游河流DIC输出以水平输出为主.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闽江中典型流域和水域的碳组分调查,加强闽江碳组分输出的控制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89.
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兰州市AQI(空气质量指数)及常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模拟研究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以兰州市为受点的大气污染物输送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抵达兰州市气团的主要输送途径和每类路径所对应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并利用受体模型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和CWT(权重浓度轨迹分析法),分析了大气污染区域传输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输送来源和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在影响兰州市的气流轨迹中,污染轨迹多来自兰州市以西和以北方向,污染轨迹约占总轨迹的39.52%,说明外部污染物的输入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来向为西)的气团对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类轨迹虽仅占总轨迹的15.21%,但其中污染轨迹数占56.76%,是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传输路径;第4类轨迹(对应来向为东南)的气团最为清洁.研究显示,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强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兰州市本地及周边区域,中等强度潜在源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河西走廊等地区.   相似文献   
990.
武夷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开展水文调节功能服务价值评估是福建省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需求.采用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在充分考虑流域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基础上,精细化模拟了武夷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定量评估了2010年和2015年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种条件下武夷山市及下属各行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径流调节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市2010年和2015年径流调节量分别为5.73×108和5.21×108 m3,折合人民币分别为35.93×108和37.46×108元.②2010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13×108 m3;2015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09×108 m3.③星镇村和洋庄乡径流调节价值量明显多于其他行政区,均超过10.48×108元;崇安街道和新丰街道相对较低,均低于1.59×108元;其他几个行政区基本持平,在3.26×108~6.70×108元之间.研究显示,武夷山市区由于植被丰富,林地覆盖面积较大且密度较高,总体水文调节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有植被覆盖条件下在应对非极端气候时可以维持较好的径流调节能力,然而在极端特大暴雨事件中,现有植被种类的截留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短时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