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39篇 |
免费 | 6511篇 |
国内免费 | 2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73篇 |
废物处理 | 262篇 |
环保管理 | 1191篇 |
综合类 | 11221篇 |
基础理论 | 2363篇 |
污染及防治 | 1529篇 |
评价与监测 | 873篇 |
社会与环境 | 984篇 |
灾害及防治 | 6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0篇 |
2024年 | 547篇 |
2023年 | 713篇 |
2022年 | 1203篇 |
2021年 | 1158篇 |
2020年 | 1209篇 |
2019年 | 953篇 |
2018年 | 890篇 |
2017年 | 1023篇 |
2016年 | 821篇 |
2015年 | 967篇 |
2014年 | 841篇 |
2013年 | 1064篇 |
2012年 | 1179篇 |
2011年 | 1147篇 |
2010年 | 1048篇 |
2009年 | 1009篇 |
2008年 | 968篇 |
2007年 | 932篇 |
2006年 | 900篇 |
2005年 | 697篇 |
2004年 | 533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289篇 |
2001年 | 265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献中筛选出可以用于检测中华鲟eDNA的特异性引物,于 2020 年 9 月在长江中下游选取 4 个中华鲟常出现的区域,进行各断面立体式采样;提取 16 个点位的eDNA,使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中华鲟进行eDNA的检测,以探究中华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 1 组可以检测中华鲟eDNA的引物,使用该引物成功检测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 4 种鲟类的eDNA,共计测得约 300 万条鲟类序列.依据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断面检测到的中华鲟eDNA的差异,发现宜昌江段断面的中华鲟eDNA最多,洞庭湖口断面最少,且表层和底层水体的中华鲟eDNA检出也有显著差异.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华鲟eDNA的检测,中华鲟eDNA的检测结果与中华鲟的历史调查和洄游特征较为吻合.不同水深条件中华鲟eDNA的检出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今后的调查中采用混合或者立体采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中华鲟e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932.
933.
934.
935.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36.
937.
Jinsong GUO Guohong YANG Fang FANG Yu QI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8,2(4):439-445
In this study, three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s (SBBRs) were operated for 155 day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modes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160-mg NH4
+-N/L was fed into the reactors.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reactor, the efficiency of the ammonium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total nitrogen (TN) removal reached 80% and 70%, respectively, with DO between 0.8–1.0 mg/L. Whereas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reactor, at the aeration/non-aeration ratio of 1.0, ammonium was always under the detection limit and 86% of TN was removed
with DO between 2.0–2.5 mg/L during the aeration time. Results show that CANON could be achieved in both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aeration pattern. However, to achieve the same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the DO needed in the intermittently-aerated sequential
batch biofilm reactor (SBBR) during the aeration perio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inuously-aerated SBBR. In addition,
the DO in the CANON system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aeration mode, and low DO was not a prerequisite to CAN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38.
1950s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盐碱地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以1950s中期1:100000地形图和2000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地学知识重塑1950s中期盐碱地分布状况,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式获取2000年盐碱地分布状况,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近50年盐碱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占90%以上)和呼伦贝尔草原,盐碱地由58.51×104hm2增至219.31×104hm2,吉林省盐碱地扩展最显著,盐碱地面积最大;②盐碱化程度从以轻度盐碱化为主发展为以中重度盐碱化为主;③气候变化、水利灌溉设施和道路网建设、过牧和滥垦、油田开采等多种因素导致东北盐碱地扩大,但在局部地区由于生态恢复和改良利用措施、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得盐碱地也有缩减。 相似文献
939.
水厂排泥水的处理技术:分离水回用 泥饼综合利用及铝盐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厂排泥水处理后,分离水的水质和回用、泥饼制砖和污泥用作水泥掺合料的方法和试验结果,以及铝盐回收的工艺。 相似文献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