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篇 |
免费 | 285篇 |
国内免费 | 26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8篇 |
废物处理 | 23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628篇 |
基础理论 | 149篇 |
污染及防治 | 160篇 |
评价与监测 | 45篇 |
社会与环境 | 37篇 |
灾害及防治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632.
Jia Liu Yunshan Ge Xin Wang Lijun Hao Jianwei Tan Zihang Peng Chuanzhen Zhang Huiming Gong Ying Hu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7,29(7):238-248
In this study, the particle size-resolved distribution from a China-3 certificated light-duty diesel vehicle was measured by using a 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 (PEM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vehicle specific power (VSP) and high-altitude operation,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at 8 constant speeds, which ranged from 10 to 80 km/hr at 10 km/hr intervals, and two different high altitudes, namely 2200 and 3200 m.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umbers of particles in all size rang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VSP increased when the test vehicle was running at lower speeds (< 20 km/hr), while at a moderate speed (between 30 and 60 km/hr), the particle number was statistically insensitive to increase VSP. Under high-speed cruising conditions, the numbers of ultrafine particles and PM2.5 were insensitive to changes in VSP, but the numbers of nanoparticles and PM10 surged considerably. An increase in the operational altitude of the test vehicle resulted in increased particle number emissions at low and high driving speeds; however, particle numbers obtained at moderate speeds decreased as altitude rose. When the test vehicle was running at moderate speeds, particle numbers measured at the two altitudes were very close, except for comparatively higher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anoparticles measured at 2200 m. 相似文献
633.
634.
危险废物管理是固体废物管理的重点,危险废物的豁免管理制度是降低危险废物总体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研究了国内外危险废物豁免管理制度,结果表明,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美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类型分为类别排除、小量产生者有条件豁免、低风险豁免、混合和衍生条件下的豁免及废物产生源个体豁免等五种类型;欧盟也有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但在技术体系上还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我国危险废物豁免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体系。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危险废物豁免管理的经验,开展我国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我国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35.
对东昌湖表层沉积物,应用Ruban等在欧洲标准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淡水沉积物磷形态分离法(SMT)测定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无机磷(IP)、有机磷(OP)和总磷(TP),分析TP与总氮(TN)和总有机碳(TO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东昌湖表层沉积物的总磷含量在428.67—933.95 mg·kg-1之间,平均含量为597.78 mg·kg-1;沉积物的磷以IP为主,占TP的70.06%—91.08%,以OP为辅,占TP含量的12.31%—26.40%.IP中以Ca-P为主,占TP含量的64.67%—94.51%,Fe/Al-P仅占TP的2.57%—10.40%,从各形态磷占TP的百分比来看,Ca-P>OP>Fe/Al-P.东昌湖表层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潜力不大.东昌湖沉积物TP含量与梁子湖、太湖、洪泽湖、东湖和南四湖的TP含量相当,低于玄武湖和滇池;Fe/Al-P含量比我国其它湖泊要小1—2个数量级;Ca-P含量较国内其它湖泊的Ca-P含量高.表层沉积物的TP与TN、TO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TP分布受到TN和TOC的输入影响. 相似文献
63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27Al-NMR对Al13形态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在层析法分离中,随着洗脱时间的延长各种铝形态按分子的大小依次被洗脱下来,因此,截取中间组分即可得到最高含量为99%以上的纳米Al13形态;通过对水解过程的研究可以推断,各种铝形态最终水解产物的粒径多集中在20μm和100μm附近,不同的铝形态到达最终水解产物的速度各不相同,具有最高Alb含量的纳米Al13形态具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7.
紫外线辐射对小麦和燕麦竞争性平衡的影响--小麦和燕麦生物量结构与冠层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模拟15%臭氧层减薄条件下讨论了紫外线辐射增强对大田中小麦和燕麦在单独种植与混合种植时的生物量结构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紫外辐射使两物种的生物量减少,使节间缩短,叶片着生高度下降,但使根冠比和单株有效穗数增加。两物种在单种和混种时对紫外辐射的反应有所不同,种间竞争有时加强紫外辐射的影响,但有时则又能抵消其作用。紫外辐射使竞争性平衡向有利于小麦的方向发展,这一改变可以部分地由两物种的生物量及冠层结构对 相似文献
638.
热等离子体技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经济性不佳已经成为阻碍热等离子体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回收废热预热垃圾、提升终产物附加值以及增加可燃物含量3个途径来提高热等离子体技术的经济性,并对上述建议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论认为,只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地降低热等离子体垃圾处理技术的运行费用,并促进该技术在未来实现更多的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639.
本研究对餐厨废水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并利用纳米零价铁供氢及嗜氢产甲烷菌的代谢作用来提高CH4含量,以实现沼气异位生物提纯。实验中比较了单向式、往复式、循环式3种气体循环方式对厌氧消化-沼气提纯耦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气体循环方式均可提高CH4含量,其中循环式可获得最大甲烷含量为93.87%,累积沼气(CH4)产量为167.44 (157.18) mL·g−1(以VS计);纳米零价铁可降低沼气提纯体系内ORP,气体循环促进了COD和VFAs的降解,CO2循环有利于维持体系内酸碱平衡,富氢值表明H2传质效率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产甲烷菌类型已向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演替,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linea相对丰度最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纳米零价铁供氢的沼气异位提纯和气体循环可以提升厌氧消化性能,提高CH4含量。 相似文献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