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61篇 |
免费 | 1017篇 |
国内免费 | 39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54篇 |
废物处理 | 523篇 |
环保管理 | 875篇 |
综合类 | 7377篇 |
基础理论 | 172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823篇 |
评价与监测 | 690篇 |
社会与环境 | 768篇 |
灾害及防治 | 4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266篇 |
2022年 | 678篇 |
2021年 | 653篇 |
2020年 | 664篇 |
2019年 | 522篇 |
2018年 | 501篇 |
2017年 | 663篇 |
2016年 | 691篇 |
2015年 | 785篇 |
2014年 | 907篇 |
2013年 | 1051篇 |
2012年 | 1016篇 |
2011年 | 993篇 |
2010年 | 801篇 |
2009年 | 743篇 |
2008年 | 815篇 |
2007年 | 652篇 |
2006年 | 605篇 |
2005年 | 421篇 |
2004年 | 331篇 |
2003年 | 351篇 |
2002年 | 345篇 |
2001年 | 269篇 |
2000年 | 293篇 |
1999年 | 189篇 |
1998年 | 178篇 |
1997年 | 138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does not focus on adaptation or mitigation policy directly but on an allied opportunity that exists for the Pacific
Islands via the auspices of the Climate Convention, because the existing very costly energy systems used in the Pacific Island
region are fossil-fuel dependent. It is argued here that efforts can be mad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ystems that
ar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because Pacific Island nations are eligible to receive assistance to introduc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pursue energy conservation via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limate Conven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rough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via joint implementation.
It is contended that assistance in the form of fina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ould provide sustainable benefits in improving the local Pacific Island environments. It
is also emphasized that mi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not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s they contribute
very little on a per capita global scale and a tiny proportion of total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相似文献
2.
从综合治理,合理利用采出污水的长远利益出发,针对东部油田高含水阶段的新特点,提出地面高效处理,地下控水稳油相结合的治理策略,探讨了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讨论了采出污水回注利用中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4.
5.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作者在研究总结国外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趋势,论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创造性的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应该创建的中国式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本文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部极旱荒漠带 ,以保护世界濒危物种———野双峰驼为主要对象 ,同时也保护当地特有的地貌、盐泉、丝绸之路遗迹及其他珍稀动植物物种 ,面积 7 8× 10 4km2 。该保护区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大作用。由于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该保护区的影响逐渐扩大 ,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安全 ,急需加强宣传、建卡、检查、巡护等保护管理措施 ,同时需要提高周边贫困社区人民生活水平 ,强化管制非法采矿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2020~2022年阳泉市的PM2.5监测数据、NCEP数据及对应时刻天气形势分析的气象资料,采用 HYSPLIT4 后向轨迹模式,引入多站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MS-PSCF)和轨迹密度分析法(TDA),对阳泉市PM2.5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分区域、分级别研究. 结果表明:①阳泉市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阳泉和平定,盂县相对较轻,阳泉和平定的不同污染等级天数占比及PM2.5浓度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均要明显比盂县高,PM2.5分布特征与本地特殊地形密切相关. ②小风天气下不同污染等级PM2.5污染次数最多、PM2.5浓度最高;东西向区域输送对阳泉和平定PM2.5污染次数和PM2.5浓度影响明显,且偏东风贡献显著;盂县中度以上天气以本地污染源影响为主. ③中度以上污染天气生成维持的地面形势主要有4种,暖低压型(22%)、高压前部(底部)型(54%)、高压后部型(14%)和均压场型(10%),高压前部(底部)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地面形势;高空形势主要有2种,平直西风气流型(78%)和西北气流型(22%),平直西风气流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高空形势. ④MS-PSCF和TDA分析法得出的PM2.5不同污染等级的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结果具有一致性,PM2.5主要传输通道为东北、东南和西北通道,东北和东南通道为短距离传输,是造成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路径,西北通道与西北沙尘传输通道一致,属于长距离传输;PM2.5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位于河北中西部与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其与山东西南部交界处、山西东南部.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不同深度浮游细菌群落组成、 氮磷循环功能及其驱动因素尚未清晰. 选取丹江口水库5个生态点位,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表层、 中层和底层垂直分布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分析预测氮磷循环功能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主要由变形菌门、 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等优势种群组成,不同深度来源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水温(T)、 氧化还原电位(ORP)、 溶解氧(DO)和Chla是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氮循环功能基因分析表明,主要涉及生物固氮过程、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等7个主要途径的gltB、 glnA、 gltD、 gdhA和NRT等39个氮循环功能基因. 磷循环功能基因分析表明,主要涉及有机磷矿化、 无机磷溶解、 调节等6个主要途径的pstS、 ppx-gppA、 glpQ和ppk1等54个磷循环功能基因. 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深度是影响氮磷循环功能基因组成和丰度的主要因素,表层和底层氮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高于中层样品. 奇异球菌属、 嗜氢菌属、 Limnohabitans和棍状杆菌属等是氮磷循环的关键物种. DO、 pH、 T、 总溶解性固体(TDS)、 电导率(EC)和Chla与氮磷循环功能基因显著相关,以上环境因子随丹江口水库深度增加浓度降低或升高,导致浮游细菌氮磷循环功能基因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通过揭示丹江口水库不同深度浮游细菌群落组成、 氮磷循环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丹江口浮游细菌生态功能和多样性保护发挥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Chenchen Li Lijie Yan Yiming Li Dan Zhang Mutai Bao Limei Do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1,15(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