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3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669篇
安全科学   249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1497篇
基础理论   264篇
污染及防治   271篇
评价与监测   122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以永定河北京段2019~2020年的生态补水为例,通过室内混合实验和淋滤实验研究河水下渗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学指标的种类与下渗前相比无变化,水-岩相互作用对指标浓度的改变作用也比较有限,指标的浓度水平总体上介于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下渗水对地下水质量的改变作用从根本上取决于河水与地下水的质量差异和河水的补给量...  相似文献   
992.
以安徽沿江为实证,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了高速公路网构建对节点区内联系及区外联系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节点总体可达性格局的变动;随后对总体可达性的变动幅度及其相对可达性变动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沿江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显著提高了区域整体可达性,且促进了可达性的均衡化;区内联系可达性、区外联系可达性及总体可达性三者格局特征不同,路网构建所形成的影响也各有差别;东部及北部地区可达性变动幅度小于西南部地区;根据可达性系数的变化幅度及方向,可将节点归为相对可达性下降、相对可达性稳定及相对可达性上升3类。  相似文献   
993.
采用聚乙烯亚胺(PEI)改性氨基化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NH2)制备了UiO-66-NH2/PEI,利用XRD、SEM和FT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吸附水中的U(Ⅵ)。考察了UiO-66-NH2/PEI吸附U(Ⅵ)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UiO-66-NH2/PEI对U(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PEI与UiO-66-NH2质量比为30%、溶液pH为6、吸附剂投加量为80 mg/L、吸附时间为120 min、初始U(Ⅵ)质量浓度为10 mg/L时,UiO-66-NH2/PEI对U(Ⅵ)的去除率达98.2%(303 K下);UiO-66-NH2/30%PEI对U(Ⅵ)的吸附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达452.49 mg/g。  相似文献   
994.
李月  冯霞  吴路华  罗光杰  罗红芬 《环境科学》2024,45(5):2793-2805
揭示贵州高原喀斯特县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平衡喀斯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9年、2003年、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InVEST模型阐明普定县近30年生境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探测.结果表明:①耕地和林地是普定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了地表覆盖景观基质.2003~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其中林地的增幅最大,达86.42%,耕地是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157.57 km2,主要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②1989~2020年普定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由0.60上升至0.73,空间上由东北部向西南部大体呈现出“高-低-高”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林地和草地区,低值区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建设用地,生境质量等级上升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及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③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首要因素,解释程度为91.00%.在交互作用探测中,任意两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年均降水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达到96.00%,其与岩性因子的交互作用达到94.00%,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主导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1989~2020年普定县生境质量总体较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境质量关系密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提高普定县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总结了洪泽湖湿地的11种生态服务功能,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容性分析方法,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6个功能区:重要物种栖息区、湖体水产养殖区、水产品精养区、水源供应区、社会文化功能区和污染物降解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哨兵-3"卫星OLCI影像数据,基于其619,665,681,709,753和885 nm中心波长对应的6个波段构建的最大特征峰高度(MPH)算法,采用SNAP 7. 0遥感专业软件,计算了典型日期太湖MPH算法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浮藻区、藻水混悬区、水草区的分布。结果表明:(1) MPH算法能够精确地识别太湖水草和蓝藻;(2) MPH算法能够提取稠密铺集水表层的"浮藻区",并区分出藻密度较小、水华现象轻微~轻度、蓝藻主要浸没在水面以下的"藻水混悬区"。与MODIS、VIIRS等常用的蓝藻水华遥感传感器相比,OLCI展现了更出色、更精细化的水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可提高蓝藻水华预警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97.
于2018年1—12月,采集太湖湖滨及湖面共计9个点位600多个干湿沉降样品,估算了N、P干、湿沉降率以及全太湖2018年N、P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8年太湖TN和TP月湿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61. 2和7. 1 kg/(km~2·月),TN和TP月干沉降率均值分别为103. 6和4. 5 kg/(km~2·月)。TN和TP年干沉降率空间分布规律为:湖面之上开阔水域处的TN和TP年干沉降率大于其他湖滨点位,TN和TP总沉降通量为7 702和333 t/a。2018年相比于2002—2003年,TN和TP总沉降通量分别降低了22. 6%和53. 8%。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湖北省仙桃、监利、竹溪3地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分别研究5类自然灾害频率与损失度对于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程度,建立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地区水灾和旱灾情况最为严重,其发生频率与损失度均对农户投保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病害和虫灾损失度对农户投保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生频率对农户投保意愿的作用不明显;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比,损失度对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更大;农户投保意愿与实际投保行为存在明显背离之处,旱涝保收地区存在投保过度现象,灾害严重地区存在投保不足现象。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旱涝保收地区应适当削减农业保险投入;农业保险应向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倾斜;以赈灾的形式解决严重自然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999.
Li  Xiaoping  Cai  Yue  Liu  Dongying  Ai  Yuwei  Zhang  Meng  Gao  Yu  Zhang  Yuchao  Zhang  Xu  Yan  Xiangyang  Liu  Bin  Yu  Hongtao  Mielke  Howard W.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9,26(6):5564-557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Utilization of microbes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s to remediate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PTMs) from soil. In this study, a systematic...  相似文献   
1000.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与灰尘粒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研的基础,按照四分法采集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壤与城市灰尘样品共计306个,利用激光粒度仪和ArcGIS分析了城市土壤与灰尘样品的全粒径(0.02~2 000μm)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与灰尘在小粒径范围内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城市土壤粒径主要集中在10~50μm,城市灰尘集中于100~250μm;城市重工业对城市土壤和灰尘小粒径颗粒分布影响更大,而城市商业、居住等为主的人类其他活动行为对大粒径颗粒影响更为显著。乌鲁木齐城市土壤可能对城市灰尘PM_1、PM_(2.5)、PM_(10)粒径分布的贡献比较突出,应从城市土壤、城市灰尘、颗粒物粒径空间分布、气象等因素综合考虑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