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44篇
  免费   3890篇
  国内免费   8001篇
安全科学   4100篇
废物处理   381篇
环保管理   2033篇
综合类   18778篇
基础理论   3237篇
污染及防治   1625篇
评价与监测   1580篇
社会与环境   1665篇
灾害及防治   936篇
  2024年   306篇
  2023年   836篇
  2022年   1775篇
  2021年   1825篇
  2020年   2158篇
  2019年   1449篇
  2018年   1357篇
  2017年   1675篇
  2016年   1355篇
  2015年   1524篇
  2014年   1305篇
  2013年   1709篇
  2012年   2191篇
  2011年   2095篇
  2010年   1962篇
  2009年   1800篇
  2008年   1640篇
  2007年   1635篇
  2006年   1614篇
  2005年   1187篇
  2004年   840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向北京市沙河水库投放大型溞(Daphnia magna),利用其摄食藻类、促进悬浮颗粒态污染物沉降的特性,以提升水体的透明度,为后续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创造条件,并探索大型溞的投放密度,以及投放后对水质及底泥主要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沙河水库投加大型溞的最佳密度为5~15 ind·L−1;在该条件下,水体透明度可在3~5 d由40 cm提升至100 cm,浊度由19.7 NTU降至3 NTU,藻密度由2.4×106 cell·mL−1降至(4~6)×104 cell·mL−1;大型溞可在沙河水库长期存活,并可长期抑制藻类、维持水体的透明度;水体COD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大型溞的分泌物促进了悬浮颗粒态氮、磷的沉降,使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54.9%;由于投溞后藻类浓度迅速下降,藻对NH3-N的吸收量降低,使水体NH3-N升高了32.2%;底泥中有机质、TN、TP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针对于湖库水体透明度低的问题,应投放适宜密度的大型溞,调整水质状态,并结合水中藻类、底泥污染物等条件,综合考虑有效改善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2.
对原位热修复场地表层土壤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纳米中空陶瓷微珠水性隔热涂料是一种新型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低,可作为原位热修复修复场地的表面阻隔材料.通过现场实验,探究了该涂料的隔热性能及其受施工方法、实验区域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加热井热影响区域内,新型隔热材料的温度梯度最高可达13600℃·...  相似文献   
873.
采用序批实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甲烷供应、初始硝氮浓度和pH值)对厌氧甲烷氧化型反硝化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对不同pH下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当甲烷供给充足时,系统反硝化效果明显;随着初始硝氮浓度的升高,系统平均脱氮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适当增大硝氮质量浓度(<30 mg·...  相似文献   
874.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丰度和多样性受到广泛关注.系统介绍了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菌群中电子传递体的种类和数量来表征其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方法——醌指纹法.综述了醌指纹法的原理和检测分析手段,归纳了醌指纹法在废水处理、水体、土壤和堆肥环境场景中的应用,此外还分析了醌指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醌指纹法在未来微生物治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5.
针对混合型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波动大、C/N低、总氮稳定达标困难等共性问题,开发出适宜于低C/N、贫营养等苛刻环境条件的高效脱氮菌剂.现场中试结果表明:经过脱氮菌强化后,生化系统脱氮效率提升8.5百分点,出水平均总氮较强化前下降3 mg/L,出水水质稳定性明显提升,生物强化效果显著.在不补加碳源条件下,深度处理出水总氮完...  相似文献   
876.
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具备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潜力。以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为底物,通过链延长工艺生产中链脂肪酸,可有效提升产物的经济价值,因而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方法。梳理了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链延长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有机废物在厌氧发酵链延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学术界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混合有机废物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可以实现氮源和碳源的相互补充,其获得的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更高,这对后续的链延长产中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77.
为实现集成、高效的氮磷处理,提高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运行稳定性及功能集成性,搭建了一种新型的anammox-HAP颗粒污泥型膨胀床反应器。设置了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器,通过控制进入反应器中的钙、磷元素,以及调控反应器pH,探究了膨胀床反应器对氮、磷的同步去除能力,并对污泥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nammox-HAP颗粒污泥型膨胀床反应器在35、25、15℃条件下均可稳定运行,并能分别实现(44.90±0.32)、(17.12±0.97)、(8.79±0.14 ) g·(L·d)−1的氮去除速率,且总氮去除率稳定维持在85%以上;磷元素以HAP核的形式聚集在anammox颗粒内部,可在随剩余污泥排出的同时进行回收;anammox-HAP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明显高于一般厌氧或anammox工艺中的颗粒污泥,并与颗粒中的磷含量正相关。本研究阐释了anammox-HAP颗粒污泥型膨胀床反应器的特点,可为废水中氮磷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8.
针对秸秆类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过程中易产生物料分层、表面结垢以及存在“死角”等问题,通过改进横卧推流式中试厌氧反应器搅拌工艺,探索了连续运行条件下机械搅拌、前端气动搅拌和全程气动搅拌等3种单一搅拌方式对稻秸干法厌氧发酵产气规律、底物降解特性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进一步设置不同的搅拌频次优化了机械搅拌和前端气动搅拌组合工艺,综合考察了发酵效率和能源消耗情况。结果表明,在单一搅拌工艺条件下,稻秸干法厌氧发酵40 d总产气量呈现出“机械搅拌>前端气动搅拌>全程气动搅拌”的规律,分别为75.5、66.5和61.9 m3,对应的单位VS产气量分别为441.9、389.3和362.3 L·kg−1,这说明采用改进型框型叶片的机械搅拌可有效翻动物料,以促进其与发酵液的充分接触。在进一步优化“机械+前端气动”的组合搅拌工艺后发现,稻秸40 d产气量与单一机械搅拌模式较为接近,尤其是“机械搅拌(每天4次)+前端气动搅拌(每天4次)”的组合搅拌方式,单位VS产气量高达447.2 L·kg −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可达14.9%和15.1%;但从能源损耗角度来看,“机械搅拌(每天2次)+前端气动搅拌(每天4次)”的组合搅拌方式中能耗最低,仅为单一机械搅拌方式能耗的约40%。在稻秸干法厌氧发酵工程实际运行过程中,可根据厌氧发酵效率和能耗节省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组合搅拌工艺。本研究结果可为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工程中的搅拌方式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9.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应用中膜污染这一难题,构建了3套MBR系统对比研究了微纳米磁性粒子对MBR运行效能的影响,包括污染物去除效果、污泥混合液特性、膜污染情况等;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分析了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与MBR运行效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纳米磁性粒子的引入均未在污染物去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MBR出水COD浓度低于50 mg·L−1,出水NH$\ _{{4}}^{{ + }}$-N维持在5 mg·L−1以下,均可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GB 18918-2002);微纳米磁性粒子的引入均有效减缓了膜污染,并且微米尺度材料延缓效果更显著。膜污染组分分析表明:不同粒径磁性材料引入均有效降低了SMP、LB-EPS各组分浓度;同时有效减少了反应器中大分子物质含量,增加了小分子物质含量,因而降低了膜污染速率。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微纳米磁性粒子的引入可能抑制了应器中易引起膜污染的先锋物种Alphaproteobacteria的生长,有效延缓了膜污染,并且微米粒径材料抑制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磁活性污泥法调控MBR膜污染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0.
针对热脱附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存在能耗高的问题,采用添加Ca(OH)2实现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强化热脱附重质石油污染土壤,以降低能耗。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停留时间和Ca(OH)2添加量对重质石油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脱附温度为400 ℃、停留时间为30 min、加入1% Ca(OH)2时,石油污染土壤中TPH的去除率相比无Ca(OH)2热脱附的土壤提高了23.6%;土壤中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17.3%、29.3%、18.1%和46.7%,对沥青质的去除效果最佳。Ca(OH)2能够降低热反应活化能且增加活性位点是其显著促进土壤中重质石油烃的热脱附去除的主要原因。Ca(OH)2强化热脱附后土壤粘性降低,分散性增强,粒径变小,且在表面生成一层类焦炭的物质。该研究结果可为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