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3篇 |
免费 | 862篇 |
国内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3篇 |
废物处理 | 203篇 |
环保管理 | 238篇 |
综合类 | 1807篇 |
基础理论 | 623篇 |
污染及防治 | 1163篇 |
评价与监测 | 121篇 |
社会与环境 | 158篇 |
灾害及防治 | 1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69篇 |
2015年 | 235篇 |
2014年 | 229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264篇 |
2010年 | 194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201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上海地铁车站恶臭气体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和漕宝路站的臭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嗅沉测试和公众调查方法对恶臭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广场站的IAQ以3级(明显)为主、漕宝路站以2级(轻微)为主,污染程度与人流量和通风状况相关,漕宝路站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人民广场站。 相似文献
302.
土壤生物的学习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神经高级活动,对土壤中的神经毒性污染物生态风险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试验装置,基于蚯蚓对白光刺激的厌恶本性,通过振动-白光配对刺激,对蚯蚓进行学习训练,使蚯蚓领会借助加速移动阻止白光刺激的策略,通过蚯蚓到达移动位移阈值的时间测定,对蚯蚓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试,建立了蚯蚓的学习行为测试方法。采用建立的测试方法,对土壤中东莨菪碱和毒死蜱诱导下蚯蚓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3 mg·kg-1东莨菪碱与4~12 mg·kg-1毒死蜱污染处理均对蚯蚓的学习能力造成了损伤,污染浓度越高,蚯蚓的学习能力损伤越严重。该测试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土壤污染导致的蚯蚓学习行为变化,有望用于低浓度神经毒性农药污染土壤的神经毒性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03.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 (1 999)》等相关资料 ,对江苏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实现江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04.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5.
以纹缟虾虎鱼为受试生物,分别进行了Cu~(2+)、Cd~(2+)和氨氮为环境因子的急性毒性实验和氨氮慢性暴露实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纹缟虾虎鱼对3种污染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u~(2+)、Cd~(2+)和氨氮对纹缟虾虎鱼的EC50分别为4.527、40.408和63.182mg·L~(-1)。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氨氮暴露能够引起纹缟虾虎鱼肝组织结构退化,组织细胞畸变,其损伤程度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加剧。氨氮暴露对肠管未见明显影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纹缟虾虎鱼对Cu~(2+)、Cd~(2+)和氨氮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3.33%、96.27%和90.48%,均表现为不敏感。在Cu~(2+)、Cd~(2+)和氨氮对海洋生物的敏感性排名中,纹缟虾虎鱼分别在第31/35、32/32和19/20位。在8~12种海洋鱼类中,纹缟虾虎鱼对上述3种污染物的敏感性都处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06.
2,4,6-三硝基甲苯(TNT)是1种硝基芳香族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全面了解微生物对TNT胁迫的细胞反应,对于开发合理的TNT修复技术是必要的.本研究以蜡样芽孢杆菌T4为研究对象,筛选细菌最适的生物刺激因子,分析外源营养物质刺激对细菌生长及TNT转化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技术,揭示微生物对TNT的降解和耐受机制.结果显示,该细菌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粉.当TNT浓度为100 mg·L-1时,培养基中葡萄糖和酵母粉浓度分别为9.08 g·L-1和0.94 g·L-1.在泥浆反应体系中接种TNT降解菌,TNT的降解率达到96.91%~97.73%.此外,共鉴定到892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39个差异代谢物.组学联合分析表明,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和膜转运途径参与了细菌对TNT的降解及耐受过程. 相似文献
307.
有机污染物在被动采样材料与环境介质之间的平衡分配系数(KP),是测定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参数,但KP值大部分都需要经过繁琐的实验测定获取,无法逐个测定数量繁多的污染物,因此需开发一种预测KP值的方法。为此,搜集整理了一些多环芳香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空气分配系数(KPA)的实测值,基于理论线性溶解能(TLSER)和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分别构建了预测KPA值的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adj2分别为0.927和0.956,交叉验证系数QLOO2分别为0.915和0.946,外部系数Qext2分别为0.913和0.960。结果表明,2种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并解释了模型的机理。所构建的2种模型均可用来预测应用域内有机污染物的LDPE膜-空气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308.
以236份云南地方粳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梗稻Oryza satica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F5、BC1F4、BC2F3和BC3F2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7.8℃(冷害)条件下,对亲本及其后代进行孕穗期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亲本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杂种后代,不同世代间总体趋势为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其性状间相关性减弱.在亲本及其杂种后代间耐冷指标性状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与结实率均呈较高的(≥0.370)极显著(n=236,R0.01=0.181)相关.②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等耐冷性状在亲本强弱耐冷系统群间的差异明显,表现为亲本耐冷性强的材料秆和穗较长、穗粒数较多,同一性状变异程度减小.但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这些性状的平均值逐渐趋同于轮回亲本,差异减小.③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与结实率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亲本和F5的差异较大,而BC2F4、BC2F3和BC3F2的差异较小,且趋同于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在BC3F1即可获得耐冷性状表现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309.
为探究镉(Cd)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5和0.5 mg·L-1) Cd处理对单环刺螠相关免疫生理指标及主要组织中Cd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血细胞密度(density of hemocyte, DHC)先升后降再升,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力先升后降,溶菌酶(lysozyme, LSZ)活力先降后升再降,至处理96 h,处理组DH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除低浓度胁迫组(0.005 mg·L-1)PO活力与对照组相近外,其他处理组的PO和LSZ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过氧化氢(H2O2)含量先升后降再升,至胁迫96 h,各处理组SOD活力、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Cd胁迫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显著,Cd的短期胁迫可刺激DHC、PO和LSZ升高,免疫力增强,而高浓度Cd的胁迫时间较长会造成机体解毒能力下降,持续刺激机体产生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升高,可作为单环刺螠在Cd长期胁迫下的免疫检测指标。不同胁迫浓度组单环刺螠肌肉和消化道中的Cd含量随胁迫时间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P<0.05),其蓄积量水平为:消化道>肌肉,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310.
贵州省煤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贵州省四大煤田不同层位、不同煤种中Hg,As,Se,Pb,Cd,Tl,Zn,Sb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贵州省原煤中Hg,As,Se,Pb,Cd,Sb等元素的含量高于地壳克拉克值;Tl,Zn等的含量低于地壳克拉克值;另外,除了Pb,Zn外,贵州省原煤中Hg,As,Se,Cd的含量远远高于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微量元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Hg,As,Sb可能主要分布于煤的黄铁矿中;Zn和Se可能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Cd可能部分存在于硫化物中,部分存在于硅酸盐矿物相中;Pb可能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相中;而Tl在煤中的赋存形式较复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