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刺猬肉的营养成分及其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野生动物刺猬的肉质营养成分及其品质进行了理化与感官检验。结果表明,刺猬肉的感官指标良好,其品质与营养成分可与常用动物媲美;油脂与常用动植物油脂相比,脂肪酸不饱和程度明显高于动物油脂,与多种植物油相当  相似文献   
32.
在进水口加设调流板、溢流堰上沿水流方向设置溢流槽两个方面对传统平流式沉淀池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平流式沉淀池。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调流板和溢流槽对泥砂沉淀效果的影响,得出新型平流式沉淀池可以大大提高泥砂的沉淀效率,出池水流平均含砂量最大降幅可达94.8%,特别是对细颗粒泥砂的沉淀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3.
让纳若尔油田采出水处理汽提脱硫工艺,高温工况下结垢严重,筛选合适的阻垢剂并对其进行应用评价,使脱硫塔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文章分析了汽提脱硫装置结垢原因,进行了常规阻垢剂筛选评价、新型合成阻垢剂性能评价、化学平衡防垢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场试运行实验投加有机复合酸离子调整剂A40mg/L、新型合成阻垢剂G-3为30mg/L,作为适合本工程的阻垢剂。  相似文献   
34.
讨论了橡胶在开垦种植、割胶、更新阶段对生物多样性、动物生存环境、水土流失、水源、气候、土壤和水质污染、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生态影响,提出了橡胶产业在发展中如何减少对生态影响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5.
风险评价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定评价准则、评价范围与目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等内容,阐述了风险评价在安全标准化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实际,指出了目前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在具体实施“风险管理”要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6.
黑龙江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黑龙江省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及其分布,揭示了地下水环境存在的天然水质不良、土壤盐渍化导致的原生盐溃化水环境问题及地下水污染、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筝导致的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分别从开发和推广节约用水的新技术及新工艺、对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评估和技术改造,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建立地下水水源保护工程及预警监测工程、完善地下水开采法律及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地下水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7.
水质监测中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 (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持证上岗”、“计量认证”、实验室现场考核和《亚洲地区实验室精度管理手册》编制过程及“监测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我国部分环境监测站在水质监测的实际操作、试样前处理、监测分析方法选择及数据分析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立我国质量保证指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种植密度和降水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和探讨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于1999~2000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市郊江宁县进行了不同播种量(0、90、180和270kg/hm2)的大田试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播种~越冬阶段的N2O排放不受播种量的影响,返青~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与播种量成正比.裸地条件下的N2O排放与播量为90kg/hm2下的排放无明显差异.造成该生长季内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返青~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随观测日前6d的加权平均降水量呈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39.
主成份分析在城市生态经济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态经济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看作多种生态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沿时序轴波动的轨迹.在这种多变量分析中,完全采用人工筛选变量的方法难以避免确定权重等过程所带来的主观干扰.PCA(主成份分析)采用一种特殊的转换降维方法,根据原始数据自身的特点综合成几个主导因子,并最大程度反应原始数据的信息量.本文根据天津市四十年18项生态经济指标,采用相关矩阵和PCA双重筛选过程,得到载荷量大于90%的前三个主分量,将其作为天津市生态经济动态评价的基础.结果表明:天津市解放后四十年每十年一次的经济周期上迭加了自然社会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城市生态经济动态发展的三大阶段,这种发展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投资机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40.
Regional ozone (O3) pollutio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China over the recent decade, but the contributions from urban pollution and biogenic emissions have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O3 probl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intensive field measurements of O3 and related parameters were conducted at a rural site downwind of Ji'nan, the capital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summer of 2013. Markedly severe O3 pollution was recorded, with the O3 mixing ratios excee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on 28?days (a frequency of 78%) and with a maximum hourly value of 198 ppbv. Extensive regional transport of well-processed urban plumes to the site was identified. An observation-constrained chemical box model was deployed to evaluate in situ photochemical O3 production on two episo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situ formation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46% of the observed O3 accumulation, while the remainder (~ 54%) was contributed by regional transport of the O3-laden urban plumes. The in situ ozone production was in a mixed controlled regime that reducing either NOx or VOCs w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of ozone formation. Biogenic VO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ozone form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t mixed effects of both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from urban zones and biogenic emission in rural areas on the regional O3 pollution in the NCP region, and may have general applicability in facilit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llution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