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3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511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41.
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测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轻型机动车的稳态负荷工况测试和瞬态负荷工况测试,进一步研究轻型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浓度、发动机输出功率、机动车行驶速度的相关性。并提出了通过计算排放变化率/加速度比例系数来确定稳态工况与瞬态工况的相关关系的方法,这对于I/M检测制度有很重要的技术意义。  相似文献   
942.
珠江三角洲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封闭式采样法分析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速率,用源调查法推算出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通量,测定树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黎蒴、尾叶桉、南洋楹、大叶相思、荷木.经分析,所测树木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有萜烯类和异戊二烯,其中鉴定出的萜烯有a-蒎烯,b-蒎烯,蒈烯,莰烯,桧烯,柠檬烯,罗勒烯等.同时,按9km9km的网格精度估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面积分布数据,根据测定的排放因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首次对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出全年森林向大气中释放碳氢化合物19.6104t,占该地区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的57%.  相似文献   
943.
土壤氟污染及其危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土壤氟污染概述 1.涵义 接受外源氟的土壤不一定发生氟污染,因为一定限量的氟将有益于生命活动.因此,在缺氟地区,少量氟进入土壤无异于增加了土壤中的微量营养元素.大量氟进入土壤出现下述表征之一者可视为土壤氟污染:(1)土壤氟的小范围异常富集,  相似文献   
944.
悬浮颗粒对污水氯消毒“拖尾”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悬浮颗粒对二级出水氯消毒灭活大肠杆菌"拖尾"现象的影响规律.SS浓度越高,消毒拖尾区出现越早,灭活率越低.双对数回归对比表明,SS与灭活速度线性相关,浓度从6mg/L升高至85mg/L,总的灭活速度降低约10倍.采用多次拟合统计分析发现,SS浓度在10~55mg/L范围内,悬浮颗粒浓度与拖尾区起始时间及起始点对数灭活率线性相关(R20.99).在此范围内随SS浓度升高,拖尾起始点的时间由330min降低到55min,对数灭活率由5.8降低至0.8.有效去除SS不仅能够提高拖尾区灭活率,也可以提高消毒效率,降低消毒池的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氯投量及低pH值均能一定程度提高"拖尾"区灭活率.  相似文献   
945.
滇池柱状沉积物磷形态垂向变化及对释放的贡献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选取了滇池外海北部、中部和南部柱状沉积物样品,结合上覆水磷和柱状沉积物有机质数据,研究了有机质(OM)及粒径组成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态磷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1沉积物间隙水ρ(DTP)和ρ(SRP)均与OM、沉积物黏土(4.00μm)和粉砂粒(4.00~63.00μ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砂砾(63.00μ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其间隙水中磷的质量浓度,且黏土和粉砂粒含量的增加也会降低间隙水磷的质量浓度,抑制了沉积物磷的释放.2滇池沉积物潜在可移动磷(BD-P和NaOH-nrp)与黏粒和粉砂砾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砾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黏粒和粉砂砾可能对沉积物磷的移动能力提升,砂砾可能对沉积物磷的滞留能力提升.3在较短时间尺度内,外海北部沉积物磷以释放为主,中部和南部以滞留为主;在较长时间尺度内,外海北部和中部沉积物磷以释放为主,南部的以滞留为主.控制滇池沉积物磷释放需要考虑不同磷形态特征及有机质和粒径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以主要控制滇池北部沉积物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946.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相似文献   
947.
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在即,本研究简要回顾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普查技术、数据管理应用等不足。指出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与第一次普查相比有着迫切的管理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因此,建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是以适应未来环境管理要求为目的,重点放在污染源活动水平调查上;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延伸普查数据生命力;三是突破传统数据库限制,采用大数据技术维护数据生命周期;四是借普查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实现污染源信息动态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948.
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下植株根际、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phoC、phoD基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可为土壤磷库中难溶性磷素向植物根系可吸收的无机态磷酸根离子转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提高和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和稻壳秸秆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9.
机动车排放车载实验及模型模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研究机动车的排放特征及获得排放因子,是建立机动车排放清单和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的基础,而路上的机动车排放车载测试被认为是实验室台架测试的一个重要补充.本研究利用AVL DiGas 4000 light五气分析仪,在澳门典型路段上对7辆汽油轿车样本开展了尾气排放车载实验.研究发现安装电喷加三元催化转化系统的车辆(以下称电喷车)在气态污染物排放上比旧的化油器车有显著降低,化油器车HC、CO和NO排放的体积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7×10-6、1.57%和1477×10-6,而电喷车则分别为33×10-6、0.21%和131×10-6,约是前者的1/11~1/7.但电喷车在冷启动阶段会出现高排放;对电喷车的CO和NO排放浓度做算术平均,其绝对值主要由出现频率少的高浓度值所贡献.研究进一步估算了汽油轿车的排放因子,同时利用MOBILE5模型计算了澳门2000年汽油轿车的平均排放因子,模型计算值和实验数据估算结果的比值在59%~139%之间,如果仅比较年平均排放因子,这个比值则在68%~132%之间.结果表明,车辆采用电喷加催化转化系统,对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显著,但催化设备存在冷启动时起燃缓慢的问题;对电喷车的技术改进,减少其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将能进一步大大降低平均排放水平;应用修正的MOBILE5模型计算澳门地区汽油轿车的排放因子,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950.
半干旱山区采矿扰动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潞安矿区7个生产矿井中的8个试验工作面,采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开采沉陷值;对2004—2007年7个时相(分别为2004年7月8日、11月1日,2005年2月1日、8月26日,2006年5月22日,2007年4月9日和6月1日)的SPOT2/4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及波段运算,提取工作面开采沉陷前后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经离散傅立叶变换得到NDVI时间序列曲线,以研究采矿扰动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①试验工作面地表覆被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区具有空间相关性. 非采矿扰动区(伪不变特征区)森林冠层的NDVI最大值由2004年的0.619451增至2007年的0.739987,平均年净增加6.18%. 在采矿扰动区,虽然开采前地表NDVI最大值呈增加趋势,但开采当年却显著下降,年均降幅达11.91%. ②试验工作面地表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具有时间相关性. NDVI在开采前表现相对稳定,受开采扰动虽出现下降但却滞后4~6个月,并且持续1~2a,其后转入上升期. 常村矿的S1-1#、S3-2#、N1-4#,漳村矿的2101#、2102#、2201#,五阳矿的5100#,王庄矿的5210#等8个试验工作面NDVI最大值年均降幅分别为12.24%、27.81%、15.79%、19.19%、7.19%、21.48%、13.25%和1.66%,平均值为14.83%. 在气候、耕作、采矿扰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采矿扰动是半干旱山区采矿区地表NDVI变化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