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黄渤海上空气溶胶类型判别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溶胶是大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天气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对人类健康也有危害.对气溶胶类型的区分有利于判别气溶胶的来源,这对控制气溶胶污染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黄渤海区域6个观测点的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渤海上空的气溶胶进行分类,并采用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法判定气溶胶的来源.研究发现,黄渤海上空的气溶胶类型以清洁大陆型和生物燃烧以及城市/工业型为主,陆源输入是黄渤海上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清洁大陆型的气溶胶在黄海中部的贡献率相比于其余海域偏低,这也间接表明近岸的气溶胶更易受到来自陆地的影响,离岸区域受陆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2.
基于生活垃圾填埋的室内模拟实验,通过4种不同工况下垃圾表面沉降规律的分析,研究了表面沉降对填埋场加速稳定化进程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垃圾稳定化进程中,表面沉降量S随时间相继呈线性、幂函数和双曲线分段变化,可在宏观上表征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及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对稳定化进程的加速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划分为3段:不稳定段,S27%.  相似文献   
73.
气相正己烷的光催化及臭氧/光催化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步研究了气相中低浓度的正己烷在较大流量(5L/min~17L/min)臭氧/紫外(O3/UV),光催化(TiO2/UV)及臭氧/光催化(O3/TiO2/UV)3种方法的降解的动力学,考察了正己烷的初始浓度、流量、水蒸气浓度、臭氧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己O3/TiO2/UV降解效率远高于O3/UV的降解效率,明显高于TiO2/UV降解效率;相对于初始浓度,正己烷的TiO2/UV及O3/TiO2/UV反应符合L-H模型,对于O3/UV过程用L-H模型不能得到较好的拟合;随着流量的增加正己烷在TiO2/UV与O3/TiO2/UV降解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先增加后保持不变,但是在O3/UV过程中其反应速率变化不大;湿度对正己烷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正己烷O3/UV和O3/TiO2/UV的降解速率呈直线增加,在O3/UV过程中正己烷的反应速率增加更快.  相似文献   
74.
绿色发展是强调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可持续发展观。海岛旅游绿色发展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运用海洋渔业生态标签制度(MFELS)、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和市场替换法(MRM),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旅游碳排放增量生态补偿(增汇或碳汇)主要依据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友好型海产品生态补偿主要依据是保护者得到补偿原则、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主要依据是受益者付费原则;并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以2013年为评价基准年份,对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海岛旅游绿色发展可获得6.53×108元的生态补偿资金,游客平均承担110.43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75.
以多级孔ZSM-5分子筛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亚甲基蓝(MB),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H为11、分子筛加入量为800 mg/L、吸附温度为303.15 K、吸附时间为60 min、初始MB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该分子筛对MB的吸附率达97%;溶液pH为5~12时,吸附率均达89%以上,说明该分子筛具有宽的pH适应范围;该分子筛对MB的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293.15~313.15 K的饱和吸附量达50.51~62.11 mg/g,吸附为吸热、自发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6.
壳聚糖衍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具有线性硫脲基和羧基双官能团的改性交联壳聚糖颗粒树脂 (CNCTS)对Cu2 、Ni2 和Co2 的吸附特性及机理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对Cu2 的吸附量为 2 4 0mmol/ g ,Ni2 为 1 6 0mmol/ g和Co2 为 3 10mmol/ g .它们的差异可能与离子的构型和络合体的配位相关 .在 3种离子混合溶液选择性吸附中 ,对 3种离子的吸附性与对单种离子的吸附性是一致的 ,该化合物对Co2 具有优良的选择吸附性 .经用 0 1mol/L的盐酸洗脱再生 3次后 ,该颗粒状树脂的吸附性能下降率极小  相似文献   
77.
北京市实时尾气数据收集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娟  于雷 《交通环保》2004,25(6):13-15
介绍了在利用OEM技术采集北京市道路实时机动车排放数据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实验方法,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尾气数据进行筛选,去冗和分析的过程。同时,对实验中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了说明并提供了解决途径,最后以数据实例给出了单车排放因子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8.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黄海陆架区的 7条测线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总磷 (TP)的分析测定 ,阐述了调查海区TP的平面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水动力条件、粒度及磷的自生作用等因素 ,探讨了TP聚集区和分散区的成因 ,发现沉积物的粒径与TP含量的相关性较差 ,与其他区域P的丰度进行比较后 ,认为黄海表层沉积物中P为非陆源性的 ,并处于“弱贫化”状态。  相似文献   
79.
根据2005年开展的海底地形调查资料并结合前人资料,对废弃的黄河口三角洲海区的海底地形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近20 a来,本区海岸处于侵蚀状态,蚀退速率约在50~80 m/a之间,海底地形处于冲刷状态,5 m和10 m等深线向岸方向移动600~900 m.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移动式采样法收集石家庄市不同类型铺装道路积尘,使用ICP-MS和ICP-OES分析测定PM2.5中Cr、Zn、Mn、Cu、Pb、Ni、Sn、As、Sb、Co、Mo、Cd、Al、Mg、Ca、Fe共16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之和依次为支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与车流量、车辆类型、道路类型等影响因素有关,w(Mg)、w(Ca)、w(Cr)、w(Cu)、w(Ni)、w(Zn)、w(Pb)、w(Sn)、w(Sb)、w(Mo)、w(Cd)的平均值均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是背景值的1.2~40.5倍,其中Cr、Zn、Cu、Pb、Sn、Sb、Mo、Cd等元素中,除Pb的富集因子(9.38)接近10外,其他均高于10,来源于人为污染.Igeo(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r、Sn(Igeo为4~5)达到强-极强污染水平;Cd、Cu(Igeo为3~4)达到强污染水平;Sb、Mo、Zn(Igeo为2~3)为中-强污染水平,Pb(Igeo为1~2)为中污染水平.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中金属元素来源可分为四大类:As、Mo、Zn、Cd、Ni、Pb主要来自机动车和大气中的燃煤沉降;Mn、Co、Sb来自于自然来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和焊接材料及轴承的磨损;Cr、Cu、Sn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沉降和机动车刹车片磨损;Al、Ca、Mg、Fe主要来自绿化带或机动车携带的土壤尘.研究显示,石家庄市冬季道路积尘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