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1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313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污泥投配率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装置采用半连续流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器,污泥培养接近成熟后开始每天按不同污泥投配率加泥和排泥.结果表明:污泥投配率在3%~10%时,有机物分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去除率均在30%以上;污泥投配率在15%和20%时,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非常小;污泥投配率在5%时,有机物分解率最大为41.2%;单位VSS产气量随污泥投配率的增大而呈先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污泥投配率为5%时,单位VSS产气量为0.60 L/g,符合美国污水处理厂设计手册标准,其他污泥投配率下该指标均小于0.4 L/g.因此,认为实验用污泥中温消化的最佳污泥投配率为5%,这时污泥的可消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22.
为减少化工事故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分析危化品泄漏事故类型的基础上,从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两方面提出危化品泄漏事故风险评估模型.以中毒事故为例,对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内某企业一液氨储罐进行风险评估.基于概率模型计算中毒事故概率,结果表明该储罐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的概率较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影响范围随时间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关中平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本研究选取关中腹地的杨凌站点次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地2015~2018年间的98场次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2H、δ~(18)O和δ~(17)O)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当地大气降水线和三氧同位素大气降水线方程,并利用δ~(18)O、d-excess和~(17)O-excess指标尝试探讨当地可能存在的降水水汽来源,定量描述海洋和内陆源水汽对区域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杨凌地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同位素组成雨季(5~10月)贫化,旱季(11月~次年4月)富集;当地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7.7和9.1,说明研究区降水受到一定程度的蒸发分馏影响;三氧同位素大气降水线斜率为0.528,介于海水平衡分馏斜率(0.529)与水汽扩散斜率(0.518)之间,表明研究区处于海洋气团向内陆干旱区迁移的路径上.综合分析δ~(18)O、d-excess和~(17)O-excess,发现研究区降水受到来自东南季风的暖湿气团和来自西风的干冷气团的共同贡献,其中约有55%~79%的降水水汽来源于海洋,主要集中于6~8月; 21%~45%的水汽来源于内陆和局地蒸发,主要集中于10月~次年4月. 5月和9月降水水汽来源复杂,可能受海洋水汽和内陆水汽的共同补给.  相似文献   
24.
以牛骨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牛骨基炭,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牛骨炭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并确定了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牛骨炭对Hg(Ⅱ)的最佳吸附时间约为2h、吸附温度为25℃、pH值为1、投加量为0.1g、吸附溶液的最大初始浓度为600mg/L,其最大吸附容量Q^0为43.1mg/g,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通过BET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牛骨炭的孔结构参数及形貌特征,经分析,所制备牛骨炭的孔径分布为中孔。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项目规模增长迅速,实施任务日益繁重,项目绩效考核要求越来越高,但项目管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在分析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转变项目管理模式、强化信息支撑手段、完善制度建设、培养管理人才等多种手段,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实现重点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6.
多功能护品的概念和特点。多功能护品系指集多种防护功能于一体的劳动防护作品。具体地说,是指通过采用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工艺,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本相对独立的防护功能有机地组合到一起,使其共同发挥防护效能的护品。多功能护品是在交叉行业和交叉危害越来越多的状况下逐渐产生的,与单功能护品相比,特点和优势明显:一是防护部位多,防护范围大,一物多能,一物多用,一物多效;二是能够同时满足多个单一标准规定,并在量值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受人们重视和关注自身与企业形象之心的驱使和影响,突破护品一贯制,积极顺应服饰时尚潮流,在款式、色彩、标志等方面主动吸纳温湿适应性、穿着舒适性、抗皱保型性等卫生性能并融入不同的职业属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7.
通过分析兰州市某交通线路两侧绿化植物叶片金属含量及其相关性,叶绿素和渗透性调节物含量的变化,探究交通线路活动造成的植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绿化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应道路环境的绿化植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道路环境中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有明显的差异,路侧植物灌木月季(Rosa chinensis)、乔木冬青(Ilex chinensis)、槐树(Sophora japonic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和碧桃(Amygdalus persica var. persica)的Cr、Pb、Ni和Zn积累量高,如冬青叶片Cr达到2.11 mg·kg~(-1),月季叶片Pb为9.14 mg·kg~(-1),Ni在碧桃和槐树叶片中的积累量分别为28.48 mg·kg~(-1)和26.42 mg·kg~(-1),十字交叉采样点的乔灌木植物Pb、Cr、Mn、Ni和Zn积累量比较高,这可能与十字路口有较多的车流量或交通活动频繁有关系。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交通线路路侧植物体内Cr-Pb、Cr-Zn、Cr-Ca、Pb-Ni、Pb-Fe和Mn-Ni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绿化植物中,松柏叶绿素含量最低,路侧槐树和碧桃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与对照点植物相比,路侧冬青和槐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而月季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此外,路侧重金属含量高的环境下槐树和碧桃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高,分别达到81.42μg·g~(-1)和91.11μg·g~(-1),月季叶片积累可溶性糖增加,说明不同的绿化植物可能在不同的重金属环境中积累不同的渗透性调节物,以维持细胞渗透性平衡从而抵抗重金属胁迫。  相似文献   
28.
温伟华  司惠胡 《安防科技》2012,(3):70-72,29
目的识别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硫化氢、氨、噪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结论建设项目存在硫化氢、氨属高毒物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基本达到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要求,职业病防治重点在于突发事故等非正常状态下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29.
自2009年12月中旬至2010年1月下旬,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以下简称“职业健康司”)对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安徽、四川、陕西、宁夏10个省(区)的80家石英砂加工企业进行了检查调研,并对其中55家加工企业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了抽样检测,其中检测干法加工28家,检测湿法加工27家,另外25家企业因限电停产、季节性停工等原因无法检测.调查检测中发现,石英砂加工企业职业健康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0.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2012年5月21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7月1日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3号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修订背景及过程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以下简称《条例》)将危险化学品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